雲門舞集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當電影遇上爵士》出版 陳榮彬用電影重寫爵士樂史 與電影具有最深厚淵源的,是哪一種音樂類型?答案是:「爵士樂。」高談文化最近出版《當電影遇上爵士》,由資深爵士樂迷陳榮彬執筆,透過不同類型的 電影,重新「改寫」或者「詮釋」爵士樂的歷史。這本書以獨立的電影為單位,但排列的邏輯則是按照爵士樂的歷史發展,每一種爵士樂的類型會提及三、四部電 影,作者希望讀者可以將這本書當作「爵士電影院」,透過電影來了解爵士樂的內涵,讓閱讀跟聽爵士樂,都成為一種輕鬆的生活方式。(廖俊逞) 樂評人焦元溥出書三大冊,勾勒出二十世紀演奏風格變遷 樂 評人焦元溥集結十餘年來所發表的樂評文章精華,於七月出版《經典CD縱橫觀系列》新書,共分為三大冊,主題分別為:「歷史進展與詮釋變化」、「典型影響與 典型轉移」、「樂曲解析與學派特性」,詳細勾勒出二十世紀演奏風格變遷的過程,是華文世界第一部呈現音樂詮釋史觀的版本比較專著。 甫 取得美國佛萊契爾學院(The Fletcher School)法律外交碩士的焦元溥,今年才二十七歲,他自十五歲起發表樂評、論述與散文於《表演藝術》、《古典音樂雜誌》、《CD購買指南》、《聯合 報》、《自由時報》等平面媒體;內容涵蓋音樂作品分析、詮釋討論、鋼琴演奏技巧解析、音樂家訪問、國際鋼琴大賽報導與文學創作,發表過的樂評字數已逾一百 二十萬字。(鄭淑瑩) 《唐美雲胭脂紅》出版,書寫唐美雲梨園人生 繼去年在國家 戲劇院推出年度大戲《無情遊》的唐美雲歌仔戲團,今年九月又在國家戲劇院推出《人間盜》,每年一部公演的慣例不曾間斷,今年已是第七個年頭了。歌仔戲小生 唐美雲自小生長在歌仔戲世家,父親蔣武童是「戲狀元」,與布袋戲大師李天祿是結拜兄弟,母親唐冰森是著名小旦;她的表演訓練紮實,經歷過歌仔戲由盛而衰的 時代,在奔波四地的野台戲生涯裡,除了要面對現實的經濟問題外,也要裡頭的夾縫中求得舞台藝術的綻放。新書《唐美雲胭脂紅》,由唐美雲口述,陳艷秋撰 寫,收錄許多劇照與生活照,描寫歌仔戲由極盛到極衰的時代以及唐美雲梨園生涯的點點滴滴。(田國平) <stro
-
稿藝術LETTERS FROM AUDIENCE
英國DV8肢體劇場Just For Show
DV8就是「好看」! 當媒體開始集中火力報導DV8,你被煽動得以致於帶著問號想買張票去瞧瞧,但那昇起的欲望無法滿足,因為票,早就賣光了。(所以,加入兩廳院之友是有必要的) 文宣上寫著:「DV8絕對是不讓你好看的!」,我暗爽,慶幸這次舞台上沒有胖子、跛子,那些看了讓人不知如何反應的尷尬角色。 這是一場一開始就令人驚嘆、大呼不可思議的演出!最過癮的是影像的處理,太令人目眩神迷了!一開場的3D光影秀就動感十足、十分嗆辣,接下來,人物不斷穿梭在虛實之間,在景深裡ZOOM-IN ZOOM-OUT,又令人興奮!最讓人感觸深刻的是當動作靜止、燈光漸漸隱滅,鏡框式的舞台上,形成有如凝固凍結的記憶或是一張老照片的效果! Just for show是一個讓第一次接觸DV8的人會愛上DV8的演出!真的,DV8就是「好看」! 桃園市 林敏兒 房地產廣告從業人員 藝術與生活這麼近 演出前看了一些DV8的報導,並且看了公共電視轉播的他之前作品Enter Archilles、Strange Fish,原本以為自己會非常不喜歡他的作品,沒想到看完之後卻對藝術總監Lloyd Newson非常感興趣。 我並不是十分了解Just For Show,但整晚對這個作品還是看得目瞪口呆。多媒體技術運用得出神入化!一個完美的多媒體結合是需要多麼精準的設計與控制,而他們幾乎做得絲毫不差,讓舞者與多媒體共同在舞台上呈現。 看Just For Show讓我第一次感受到「舞蹈」、「生活」、「劇場」不是那麼遙遠,而是就這麼「簡單地呈現在我面前」,第一次我覺得藝術離我這麼近、這麼自然。所以這更激起我想看看Lloyd未來其他作品的念頭。是他變了?還是恰好這個作品比較輕鬆?其他尖銳的作品我是否依舊欣賞?有一天我一定要找出答案。<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艷色織錦的經典—
友人以為她守舊,這個年頭還抱著上個世紀的經典不放 其實,她只是不愛朝生暮死的流行遊戲 祖母衣櫥裡的艷色織錦,穿在街上還是她最時髦 家族傳下來的書法屏風、媽媽陪嫁的古早檜櫃 沒有奢侈的家俬裝潢,她用歷史妝點出獨特品味 還沒成為文化時尚前,崑曲早在她屋子繞樑不絕 她常說,經典是時間給我們最大的奢華 或許,這也像是《紅樓夢》的精神吧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學紅樓夢與舞蹈紅樓夢
《紅樓夢》原名叫做「石頭記」。 曹雪芹說:女媧煉石,煉了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女媧補天,剩下一塊石頭未用,遺棄在大荒中,自徑修煉,下凡投胎,就是賈寶玉。 雲門舞集的《紅樓夢》,開始不久舞台上就有一名高大長髮長裙的女子,她的長裙長長地拖在後面,就像蛇的尾巴。她是女媧嗎?編舞者沒有明說。但這個造型使人想到《紅樓夢》第一回的「女媧」,神話故事裡「女媧」是人頭蛇身。 女媧在舞台上攀爬蠕動,慢慢從她長長的裙後面鑽出了一個全身近於赤裸的男子,大家會即刻想到:那是賈寶玉吧?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跟賈寶玉說再見
紅樓夢答客問
二○○五年春天,雲門即將演出第一千五百場, 推出經典舞劇《紅樓夢》,這是《紅樓夢》第四度上演, 雲門宣佈,這也將是《紅樓夢》的封箱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吳興國的憤怒與眼淚
一九八六年創立「當代傳奇劇場」的時候,吳興國在節目單〈演出手記〉裡寫道:「我要將對傳統的熱情與愛,轉化為一場憤怒的革命。」今天,這位資深的青年才俊,革命尚未成功,熱情與愛也還在。談戲、談角色、談師長親人的種種,眼淚還是會隨傳隨到地在眼眶內打轉。因為現象所引發的憤怒,臨到嘴邊,卻化成苦口婆心的提醒和要求。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兩廳院OPEN HOUSE大開眼界
多幅演出海報展出,重溫珍貴回憶
兩廳院的生日慶祝活動尚未落幕!想知道更多兩廳院的點滴故事,這個月可以到兩廳院「文化藝廊」,看十七年來表演藝術圖書館收藏下來的多幅珍貴海報,海報上可以看到大師級藝術家的親筆簽名,而海報背後更有許多精采故事,讓你更了解兩廳院的台前幕後
-
舞蹈
在高處領略生命之孤絕
延續《斷章》中藉由群舞重複性動作的積累而產生的節奏性張力,《在高處》更進一步以舞者強烈的身體語言「吶喊」出當代靈魂最深的恐懼在人群中面對自我絕對的孤寂。於是不止一次,舞者們聚攏舞台中央,面對觀眾,雙手抓膝,不可自抑地劇烈抖動著四肢與軀體
-
台下傳真LETTER FROM AUDIENCE
哀傷「風景」的漸行漸遠
《在高處》並不是一支「好看」的舞蹈,因為「唯美」與「和諧」並不是編舞者的企圖,「真情」與「對比」反而是整支舞的基調。一開場,快速閃爍的鎂光,已告訴觀眾強烈的反差,分成五段的作品,伴以冷熱交替的音樂,為視覺服務吶喊、輕彈。撕裂的表情、拉扯的肢體,跌落坐起,用最賁張的熱血在冰冷的佈景前,冰火共存。觀眾的背脊不禁拉直,離開椅背,將腦兒懸掛高處,看完三十分鐘的舞作。 《在高處》潑灑戲劇張力 相信習慣看雲門跳舞的朋友,一定會對這突如其來的「跳法」感到驚愕。我個人認為舞蹈本來就不是講故事的好工具,但是它的煽情功力卻是一流,伍國柱把這樣的戲劇張力潑灑得狂野不羈。難能可貴的是,以一群專業舞者用非舞蹈慣性的身體,來完成整支作品。 在前四個段落中線索清晰可尋,形式完整,結構穩固。較遺憾的是,結尾持手電筒的表現手法,稍嫌突兀無力,如果與開場時的強烈閃光呼應,將使手電筒的微光更顯憔悴,畢竟音樂與身體所能製造的對比與衝突,皆已招數盡出,若要以燈光作結,何不首尾映照,讓大幕漸下的過程中,遮斷不停閃爍的鎂光,豈不妙哉有力? 前面提到用舞蹈講故事並不討好,但是林懷民總是能用身體舞文弄墨。特別是以作家陳映真的小說發展成舞蹈組曲,這並不是一般編舞者願意嘗試的方向。相信大多數觀眾對陳映真先生並不熟悉,林老師以其文章入舞,自然是基於其自身的背景與感動,轉化以自己熟練的工具─舞蹈再現。《陳映真‧風景》讓我們在七十分鐘內再度重溫這塊土地上與我們骨肉相連的情愫,再次嗅到台灣的悲,台灣的俗,還有台灣人認命的甘草性格。適時出現的輕鬆幽默,像火柴燃燒一樣地短命,安慰深不見底的歷史悲情,也讓喘不過氣的觀眾獲釋鬆眉,展顏微笑。佈景投影的應用也恰如其分,色調淡雅,微略失焦的搖曳,不致吞沒舞者的細緻表現。 《陳映真‧風景》寫實與舞蹈隱喻取捨不易 其實以林老師的老練與殊榮已無須再錦上添花,但我認為在動作語彙上,《水月》之影,導引之勢,仍呼之欲出,教人很難不有所聯想,動作設計上落入舊作的框架內,顯得與本齣舞作,稍嫌不融。另外,春美女子樂隊不跳舞還好,一跳舞便顯得優雅有餘,土俗不足,當赤腳的現代舞已成古典制式傳統,建議不如讓女子樂隊寫實地穿上廉價的白布
-
藝數魔法室
三十三歲,跳舞三十年
團隊經營多數以「量入為出」為財務運用準則,但換個腦袋想想「量出為入」是否可能才是長遠經營的基礎思考,而勇於面對應支付的固定成本與開銷,相對地或許節省了機會成本,以及不易掌控的變動成本。但因為提供了團員最基礎的保障,或許在追求完美的藝術呈現掌握了加分之鑰。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化妝間裡的藝術家
一般人很少有機會到後台化妝間,這是我們做這一行的幸運,有時候到後台看到的,其實讓我們更認識藝術家。 雲門舞集不管到那裡演出,後台一定有一座小小神桌,清香素果,黃色的布匹垂在鏡面反光的化妝間裡,讓忙碌的後台透著安靜。去後台找李靜君時,她手裡拿著咖啡,頭已梳亮,安靜地坐在神桌旁的位置上。 國藝會的「國家文藝獎」今年頒給了舞者李靜君,在採訪李靜君的過程裡,我最大的學習是看到一位藝術家的紀律,這個紀律是除了永不放鬆的鍛鍊,還有,對生命個體真正的尊重與寬容。藝術這一行,其實是溝通的一行,關著門工作,卻需敞著心去看人世,看到人都有困境,不是自己最大。藝術家如果願意多了解別人一點,自己就不會那麼緊張,技術和藝境因此都有所不同。 一般人講起藝術家性格,好像裡頭一定有率性跋扈,但如果只有率性跋扈,就算擁有權力與輩份,與受尊敬不一定是等號。這一期的「藝次元曼波」,我們在台北市最有歷史的茶館,安排北京人藝《茶館》的主要演員濮存昕與台北最忙碌的隱士林谷芳見面,一位有佛緣,一位講禪修,在兩人談入世作為與出世信念的內容裡,不約而同也透露著一個訊息:所謂藝術家性格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性格,面對權力,學習放下與謙卑。 從茶館裡出來,八月瘋爵士。我其實是不懂爵士的,二○○一年,有一回在舊金山的小酒館裡聽現場,感動我的其實不是那支蕯克斯風,而是周遭那些瞇著眼、搖頭晃腦的老先生、老太太們,和台北票房裡哼著《四郎探母》、《借東風》的京劇票友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陶醉,音樂,無論如何都是生活裡的好料。 爵士,是一種生活姿態,這一期「就是愛爵士」的特別企畫,邀請爵士老鳥賴聲川、沈鴻元、蘇重等人,和大家從各種角度來飆爵士,還有,別忘了八月二十日就要開始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 另外,大家所熟知的太陽馬戲團,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文化創意產業範例,三位從街頭藝人開始的藝術家,如何從雜耍白手起家,在垃圾場上建立夢想工廠,資深媒體人黃寤蘭七月親自造訪,帶回第一手訪問內容!
-
藝號人物 People 我思考 我舞蹈
生命的舞者─李靜君
人生的悲歡離合,永遠準時開演;但思想的自由,決定了舞姿和命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製造 紐約發光
瑪莎葛蘭姆傳人─許芳宜
沈寂十年的瑪莎葛蘭姆舞團四月推出新舞季,報紙上以斗大的標題介紹舞團首席舞者許芳宜,「瑪莎‧葛蘭姆的傳人─Fang Yi Sheu」。 來自東台灣宜蘭的現代舞者,而今站在美國紐約的舞台上,這一切,絕非來自僥倖,這一路的跌撲挫撞,多少的淚水汗水,才堆築出今日的耀眼明星。
-
嚴選
跨越濁水溪,走進後山裡
繼與戲劇界合作歌劇製作之後,三月NSO將與雲門舞集共舞《竹夢》,這讓NSO的觸角除了戲劇界以外,更往舞蹈界延伸。與他界合作,不但是NSO的練功之道,也為表演藝術界增添了一位實在的同伴,更讓國人漸漸感到:這是我們的樂團!
-
藝享人生
與藝術相依偎,人生是彩色的……
中山堂堡壘廳老空間上新妝 靜靜矗立在台北城一角的老空間中山堂,前幾年曾經重新規劃周邊廣場,整建過後雜亂化整為零,現在的中山堂廣場花木欣欣向榮、流水錯落有致,古意的石版路面映照整片天空莊嚴而幽靜,卻有點落寞。但就在一月底,中山堂再將二樓堡壘廳重新整修為藝文咖啡館,首季大手筆地熱鬧推出一○六場藝文活動且天天不間斷,其中「讀書俱樂部」與「讀劇俱樂部」分別邀請南方朔、郭強生導讀;「藝文下午茶」將陸續邀請痞子蔡、王文華、何穎怡、阮慶岳、金士傑、水瓶鯨魚、許佑生、顏忠賢、朱天心等文字與表演工作者主持。 除此之外,人文與建築學者莊永明、李乾朗將帶領民眾溫故知新,進行「中山堂街區導覽」;堡壘廳寬闊的露台視野極佳,週末到訪的民眾還可聆賞廣場爵士音樂會。對都市人而言,不論是百忙中偷閒於古色古香的咖啡館內進行心靈洗禮,或是悠閒假日中徜徉在春光下品嚐地中海餐飲,都是繁忙生活中的極致享受;歷經時光雕琢的中山堂,正企圖用古典雅致的丰姿吸引新生代的目光。 中山堂網址: http://www.csh.taipei.gov.tw/。 幾米知音一再傳唱 去年風靡華人世界的幾米繪本熱潮持續延燒,在創作社劇團改編的音樂劇《地下鐵》演出引發熱烈迴響後,應劇迷要求,劇中優美動人、令人低迴再三的樂曲終於裝進CD匣裡,在劇迷期盼中隆重發行了。 《地下鐵》演員除了范植偉、陳綺貞、吳恩琪、黃心心,重量級的舞台劇演員如Fa、徐堰鈴、馬照琪也共同投入演出,連知名小提琴家胡乃元以及手風琴樂手王雁盟都共襄盛舉。而詩人夏宇(李格弟)的詞、陳建麒譜的曲,在在突顯劇中既魔幻又寫實的氣氛。幾首似曾相識的翻唱歌曲,脫去了流行外衣,在劇場回聲中呼應劇中人的孤寂。這張音樂劇原聲帶是陳綺貞暌違兩年的最新作品,也是小天王范植偉與其他專業演員的第一次獻唱,值得劇迷珍藏。 洽詢:玖玖文化02-2833-7531。 吟一曲古音唐詩 南管古樂可追溯至唐宋時期,但經過時光變遷,大眾不再知悉南管曲文,而南管唱詞的晦澀、旋律節奏的悠緩在在拉遠人們親近南管的距離。知名南管藝術家王
-
最PAR!
如何活得好,大家最關心!
去年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舉辦第一屆台新藝術獎,為提昇藝術產業動態的議題性,今年分別與本刊及《典藏藝術》雜誌合辦「表演類」及「視覺類」之十大重要事件票選。十大重要事件的票選活動,透過由長期觀察表演藝術動態的台新藝術獎「觀察團」、「提名團」及國內各文化版記者們參與票選,所呈現出的選項結果有其指標性意義。今年的票選結果如附表。
-
專輯(一)
看男人在跳舞
當我們好奇著舞蹈的起源,從新石器時代的「舞蹈紋彩陶盆」內壁盆沿,我們看見五個小人兒手牽手共舞的圖像,雖然在這幅畫面中看不出性別,不過若往下 追溯,我們讀到了從遠古蠻荒、狩獵到農耕時期,人們為了歡慶、祈福、嚇阻惡敵、傳授知識或自娛娛人等各種原因而手舞足蹈的歷史。 「一個完整的舞字,即是雙人對舞,或稱性愛舞的形象寫照。」(註1)而「一個精悍而勇健的(男性)舞者,定然可以給女性的觀眾一個深刻的印象;一個精悍而勇健的舞者,也必然是精悍和勇猛的獵者和戰士。在這一點上跳舞實有助於性的選擇和人種的改良。」(註2) 時 至今日,男人跳舞雖依舊性感,卻早已去除了生殖的工具性,跳脫「精悍勇猛」的單一形貌;當年搏命跳出「我是男子漢」的男人們,如今已長成穩重內斂、思慮成 熟的「新好男人」。如果說一樣米養百種人,那麼在舞台上,我們看見一樣男人千姿百態,從他們身上,我們發現各種性格與氣質,更反映出時代的變遷與美學的差 異。 趁著雲門舞集資深男舞者吳義芳在這個月推出獨舞展,我們訪問了包括吳義芳在內、三位跳舞超過十年的男舞者,並請教不同性別的四位編舞 者,看他們眼中的男舞特色,還有兩位長期觀舞、自己也跳舞的作者如以墨與林郁晶,針對主題各抒己見,最後,我們試著拉開視角,邀請藝術工作者鄭乃銘從畫作 中看各色男人。 也許多年後,當我們的子孫看見這些,會了解他們的祖父、父親,曾經走過何等精采的歲月!
-
專輯(二)
結合多科內涵,戲曲教育購「統整」
戲曲藝術的精緻化與高度藝術化的特性,不應該是教學上被放棄的藉口,戲曲藝術的教學無形中已經結合多樣學科的內涵,更落實了九年一貫教育中「統整教學」的概念,其與「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目標是密切配合的。「表演藝術教學」這個百年教育工程大計,仍有賴教育與課程學者專家與劇場專業及學者共同合作與長期經營。
-
戲劇
迎接兩岸小劇場界的「肉搏戰」
即將來臨的幾個月中,透過學術研討會與相互邀演,兩岸的小劇場(實驗戲劇)將有機會密切交流、「互探虛實」。大陸近期表演藝術環境的偏向市場化,使北京邀演單位期待台灣小劇場的演出帶來多元的風貌;香港的表演工作者則嗅出未來兩岸三地合作的發展生機;那台灣劇場工作者又如何看待這樣的未來呢?
-
舞蹈
東西方深沉靈魂之不親密對話
依舞尋樂如果只依靠表象的聽覺,對音樂中深藏的哲思與背景不加以深究,那麼音樂對於舞蹈而言,也只是再度淪為陪襯的角色。林懷民在凱吉的靜默中填入許多動作,卻只依靠單薄的瓷色背景來營造空靈,從這個舞作當中,筆者看不到兩位大師深沉靈魂的對話,只看到舞蹈與音樂兩個互不侵犯的世界同時並存於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