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舞集
-
柏林
肢體「極端」新嘗試
一九九九年的柏林國際舞蹈節特別地「極端」,不是純抽象肢體的舞蹈表演,就是完全不跳舞的觀念、行動或表演藝術。短短的十八天內總共呈現了十七個舞蹈製作,四十四場演出。
-
追憶與悼念 In Memoriam
李昻.康寧年表
生於1947年7月5日 歿於1999年8月12日 淸晨六點半 逝世地點:於阿姆斯特丹自家住宅,客廳椅子上 死 因:肝臓衰竭 遺 體:九月十七日火化,有十位朋友在場 葬 禮:預計六星期內,將於其雙親同樣的骨灰撒葬處,將骨灰灑於大海。
-
追憶與悼念 In Memoriam
藝術家的典型
李昻.康寧於一九八三年應林懷民之邀來台,停留台灣的十四年期間,爲台灣編作二十七支舞碼,敎育無數學子。今年八月,他病逝於荷蘭。但這位一直活在狂飆的六〇年代的藝術家,他深厚的文化涵養、專業的舞蹈智識,爲台灣舞蹈界所注入的新鮮活力,將永難抹滅。
-
台前幕後
軀殼與披掛的華服一同腐爛
生命是嚴肅卻絕不沉重。它是最尋常不過的,在生時有種喜悅,而喜悅中依然受著死亡陰影的糾纏。這種矛盾簡單來看,也就是靈魂與肉身的拔河,其實亦是人的一種處境。──黎海寧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或前、或後 或左、或右 不管你往哪一個方向走去 生命其實一直就 重複著 交疊著
-
表演賦比興
春水初泮的身體 觀雲門《水月》演出
有人慕財、有人慕德、有人慕權、有人慕才。但茫茫人間,短短身世,眞正値得渴想思慕的,無非是這般蒙上天祝福的身體啊!
-
舞蹈
侏儒與巨人 《水月》裡的巴哈
一件藝術品的形成往往是由內而外,以便一切相關要素能夠密切配合以形成一個有機體,而不是在創作者有了意念之後,拼圖式的尋找相關的要素,否則其創作結果將只是一種觀念而已,而非一個實體的藝術品。
-
焦點
轉變中的身體
從《流浪者之歌》開始,雲門舞者的身體改變了,我們採訪了幾位雲門舞者,請她們來談談這個改變對她們的影響。
-
藝問藝答
藝問藝答 藝搭藝唱
問:請問您的舞蹈都是怎麼想出來的?編舞家平常都在做什麼?(花蓮朱靖) 答:每一支舞當初怎麼來的我不知道,但當它來的時候,我對它充滿著好奇。我編舞並不是等掌握了一切,然後再來製造,它是從生活中累積而來的,生活包括吃飯、睡覺、旅行、看的書、聽的音樂,所有的一切。生活中有些東西會沉澱下來,最有趣的是當這些沉澱下來的因素,彼此結合,互相頃扎,一個雛形便出現了,所以你便開始了對它的探索、追尋。 譬如最近的新作《水月》,運用了太極和巴赫的音樂,這些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但我從來沒有想到過它們會在一起,有天它們倆忽然就手拉著手來跟我說:嘿! 而等到我眞正開始編舞的時候總是感到束手無策,因爲你正面對著一個生命的可能,但那個東西是什麼?我不太淸楚。 我不知道編舞家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我每天的生活是按照助理給我的一份行事曆走,每天大約只剩兩個小時是屬於我自己的。 工作佔去了我大部分的時間,要敎書,有雲門舞團的行政工作,要開會、連繫,還要跟外界產生關係,要出國,所以到最後我能留給自己的只有剩餘的那一刹那,即使二十分鐘都好。讓頭腦從下來,發呆。有時不亂糟糟到安靜能發呆的時候,我就掃地、洗碗,我很懷念這些簡單的事。一年,我大概看五、六部好電影、很多的錄影帶,每一兩個禮拜看完一本書,沒有這些的話我的生活就亂了。 別人會以爲我們的生活很浪漫,但事實上一點都不。你在創作時表面上好像有無限的可能,可是這裡面你所必須面對的人、事、物卻是你很大的限制,到最後你所能有的空間很小,時間也很少,而又必須在這樣多的限制底下完成作品。 一般人也許會覺得雲門是一個專業舞團,天天會有一堆專業舞者在那裡等著你排舞。沒有錯,但這是花掉你百分之九十五的精力才創造出來的環境。此外,你還必須給舞者足夠的挑戰,如果你不能給他啓發(至少也要讓他開心),他可不會跟著你工作。 事實上世界上大部分有自己舞團的編舞家,可以天馬行空創作的機會是很少的,但是,他仍然必須天馬行空。所以煩忙的(我不要說是成功的)編舞家會不會因此而發瘋我不知道,對於我會不會有這樣的一天,我自己也感到非常好奇。 (本刊編輯陳品秀整理) 問:雲門
-
專欄 Columns
肯定這代的努力成果
台灣自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在新的政治經濟時勢下開始發展新的文化,恰恰到了該成熟的年紀。戰後的新生代,如今已經是五十開外的人了。如果一切順利,他們應該已經奮鬥了二、三十年,而且應該有了相當的成就。他們的成長也就是台灣新文化形態的成長,總結他們的成就,就是對台灣新文化的檢討。
-
藝術保存
烙下舞蹈的印記
舞作保存不僅可以讓舞蹈家的創作累積更具體化,同時也是國家藝術發展軌跡的有形表現。而團齡長達二十五年的雲門,在一百四十四部作品裡,也只有少數作品趕上錄影科技而被保存下來,另外還有五成以上的作品「來不及」記錄。
-
回想與回響 Echo
世紀末沈重的和聲
《家族合唱》在傷悼逝者的同時,我們看到的是一種世紀末的救贖,譜成多聲部的和聲,而這樂句是沈重而用力的。
-
回想與回響 Echo
高處不勝寒
《家族合唱》的整體氛圍是明顯的,但就作品論作品、就呈現論觀衆、就緣起論歷史傳續卻都有太多令人深思、値得討論的地方,圍繞著《家族合唱》所出現的種種,正可以做爲雲門及文化界深沈的觀照對象。
-
焦點
記憶的森林,撩繞的髮絲
《家族合唱》旣不想講「歷史」,也不想再「悲情」,這些老照片是解嚴後的全新發現,對雲門來說也是一種全新的表達。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讓身體落實 舞蹈、小劇場與身體
台灣的舞蹈創作從七〇年代「主題」的本土化,到九〇年代邁入「形式」的本土化階段,一路走來相當漫長。本文從歷史的角度,探索「東方身體觀」的由來、困境,與未來的美學可能性。
-
賦比興
眼波流轉中的靈魂
【編按】此篇是作者觀賞雲門舞集「黎海寧專輯」的三支舞作後所產生的聯想。
-
舞蹈
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世代
包括李靜君的《女男.男女》、卓庭竹的《偶缺》、布拉瑞揚的《肉身彌撒》、大陸編舞家沈偉的《床》、香港編舞家余仁華的《線索》,每一位編舞家都還不到三十歲;除了排灣族出身的布拉瑞揚以原住民題材發揮之外,他們的舞蹈中沒有太多「中國」的身影、民族的身段,談的是這個世界村裡無分地域性的話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行銷老字號 雲門舞集二十四年的獨「門」經驗
「藝術行銷」,這個將藝術作品視爲「商品」來推銷的名詞,聽起來似乎不太搭調,但卻是目前國內藝術界的熱門行業。在美國,藝術行銷的概念源起於六〇年代,在台灣,則可回溯到國內最早的專業表演團體──雲門舞集。
-
焦點
「X世代」能編能舞的全才 李靜君、卓庭竹、布拉瑞揚等
雲門舞集本月推出的節目「黎海寧link(s)X世代」中,共推薦了五位X世代編舞家的作品,包括李靜君的《女男.男女》、卓庭竹的《偶缺》、布拉瑞揚的《肉身彌撒》、大陸沈偉的《床》以及香港余仁華的《線索》。除了李靜君作品爲新編外,其它作品均已個別發表過。 雖然頂著「雲門」這塊響亮的招牌,這些年輕的編舞家們並不太受寵若驚。雲門的首席舞者李靜君便表示,她不覺得自己的編舞會受誰的影響,「創作這東西是模仿不來的。」李靜君這次的《女男.男女》配樂用了很多老歌,她說她特別喜歡白光的歌,「是一種華麗的悲劇。」她便以之襯墊的動作,對女性隱藏在繁花的外在下寞落的心緒,細細刻繪。 而甫從「美國舞蹈節」歸來的卓庭竹,她三年前的作品《偶缺》也是以男女情感爲主題。卓庭竹說林懷民會喜歡這支舞,她也說不出所以然。不過如今她自己看這支舞,許多地方不是很滿意,因此她將做50%以上的修改。就如李靜君所說其編舞是在英國受的啓發,卓庭竹也認爲她幾次到美國的經驗也給予她很大的衝擊。她認爲以現在的階段來說,作品的好與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不斷去做,不斷累積。 布拉瑞揚則是這些編舞家中年紀最輕的。他以原住民少女倫落社會入舞的《肉身彌撒》,(去年以《無顏》之名發表於國立藝術學院「亞洲靑年編舞家硏習營」,隨後又發表於今年一月的皇冠小劇場舞展),備受師長讚譽。舞蹈家羅曼菲說:布拉瑞揚能編能舞的才華,在台灣舞蹈界是難得的後起之秀。事實上這次的雲門展出「X世代」群,都是能編能舞的全才。像大陸出生、現旅居美國的沈偉,就曾是廣東現代舞團首席舞者,目前正在演出名作曲家譚盾的歌劇《馬可波羅》,而香港的余仁華也是城市當代舞團主力。這些X世代編舞家將想法與技巧融而爲一,淋漓地展現現代都會中種種心緒暗湧,相當令人期待。 (何碧萍 採訪整理)
-
焦點
活著的狗,強過死去的獅子
X不只是數學上的暫懸,它暗示了某種序列(neXt,後者),也代表了某種必然性(eXit,出路),甚至標明了某種旣舊且新的關連(X chromosome,遺傳基因與性別)。但這一切詞彙學上的意義,遠不如它兇狠的、交叉的,否定的象形圖騰來得令人怵目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