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在新的政治經濟時勢下開始發展新的文化,恰恰到了該成熟的年紀。戰後的新生代,如今已經是五十開外的人了。如果一切順利,他們應該已經奮鬥了二、三十年,而且應該有了相當的成就。他們的成長也就是台灣新文化形態的成長,總結他們的成就,就是對台灣新文化的檢討。
眼看就是二十世紀的結束,台灣的文化成果也到了該結算一下的時候了。
其實這也是巧合。台灣自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在新的政治經濟時勢下開始發展新的文化,恰恰到了該成熟的年紀。戰後的新生代,如今已經是五十開外的人了。他們在兒童時體會了艱苦生活與尚未消失的傳統,靑年到外國留學,接受了西方文化的衝擊,感受到文化轉型期的精神苦悶,心懷壯志回到家園,爲文化重建的理想而奮鬥。如果一切順利,他們應該已經奮鬥了二、三十年,而且應該有了相當的成就。他們的成長也就是台灣新文化形態的成長,總結他們的成就,就是對台灣新文化的檢討。
雖然文化界的聲音對台灣的文化現況有很多批評,但回顧過去的四分之一個世紀,戰後的一代成就了很多,並不能妄自菲薄。客觀的說,世界上很少有一個國家像台灣一樣重視文化,不分朝野,開口閉口都是文化,把文化當成聖牛,不能公然宰割。對於文化的現況我們不能滿意,一方面是因爲社會大衆,包括政府體系,對文化藝術的認知不足,文化的土壤太過貧瘠;另方面,文化界有點眼高手低,在希望達到的目標與有能力達到的水準間有相當的差距。然而整體說來,文化的表現還是値得我們肯定的。
首先,大家很高興的注意到「雲門舞集」已滿二十五年,林懷民帶著一群舞者爲中國表演藝術的現代化,走出一條光輝燦爛的道路。這是很不容易的,因爲在中國傳統中,表演藝術的社會地位低,不受知識分子的重視。由於雲門的成功,使得台灣的舞蹈與戲劇成爲藝術的主流,能成功的結合西方的形式與本土的生命。
《漢聲》雜誌也滿二十年了。一個以西方的研究方法宣揚傳統民間藝術的雜誌,比不上表演藝術那樣引人注意,可是經過長期的、不斷的努力,他們同樣爲在傳統上不受重視的藝術形式拓展出新的領域。民間工藝在傳統上是屬於民間的,即使是在外國,民間的藝術也是經由藝術家吸收才轉移到高級藝術中來。在台灣,雖有少數畫家努力,在這方面尚沒有明顯的成績,可是直接欣賞民間工藝,視之爲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漢聲》雜誌的貢獻是大家都承認的。
雖不一定有雲門與漢聲的名氣,可是在文化界的各個角落,都有些努力奮進的朋友們,爲台灣文化的建立盡一分心力。前些天九歌出版社慶祝二十歲的生日。嚴肅的出版界抱著不計成敗的精神對台灣文字表達的藝術盡到栽培的責任,使台灣是最容易得到發表機會的國度。
在古蹟的保存上,成績雖然不盡滿意,但已蔚爲風氣,成爲主流觀念。台灣已經成爲最重視古蹟的國家之一,看看大陸的情形,我們已經遙遙領先了。由本人創設,改由年輕人領導的古蹟修護機構,已有二十五年歷史,可以爲此做見証。
讓我們爲過去二十五年的努力鼓掌,爲下一個二十五年的再出發而期待。
文字|漢寶德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