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月》的燈光設計較為浪漫,舞台地板的水要避免頂燈反光與倒影,關鍵在於燈光投射的角度。(白水 攝)
異人館 異人館

爲「雲門」變幻「宇宙光」

雲門舞集幕後英雄張贊桃

燈光是舞台要角,卻不是主角;個性敦厚的他,設計風格一如其人,幾個作品的燈光都秉持輔助舞蹈表演的立場。他不喜歡在台上顯耀自己,卻熱愛燈光設計的舞台表現,隨舞變化「光」景。

燈光是舞台要角,卻不是主角;個性敦厚的他,設計風格一如其人,幾個作品的燈光都秉持輔助舞蹈表演的立場。他不喜歡在台上顯耀自己,卻熱愛燈光設計的舞台表現,隨舞變化「光」景。

舞台上少了燈光設計,觀衆很難看到作品的全貌,尤其是舞蹈。某種程度的燈光形塑了舞者的身體,也協助編舞家傳達意念,當幕升起時,盞盞舞台燈光就開始表演了。在台灣劇場分工尙未精細化的年代,燈光設計往往責落編舞者;近年來劇場媒介多元化發展,舞蹈呈現不再只是動作的問題而已,燈光的角色日益重要,設計成爲創作的一部分。舞台表演中的燈光呈現透露出設計者的性格,設計人也從幕後逐漸顯像。

走過幕後摸索的年代

走進雲門舞集八里排練場,除了著名的編舞家林懷民和亮眼的舞者們外,技術總監張贊桃是少數能夠留住訪客目光的工作人員;中年微胖的體態,在劇場裡忙進忙出,那張雙眼瞇成線的笑臉讓人印象深刻。從《流浪者之歌》、《水月》到今年的新作《年輕》,透過整體呈現,觀衆在舞蹈裡清楚地看到舞台上的張贊桃。幕後技術工作不像舞台上的表演,可以獲得立即掌聲與回響,他卻樂在其中。科班出身的他,很早就投入劇場工作,長期的耐力和努力,練就出劇場的專業與作品特質。

張贊桃畢業於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不愛台前表演的他,很早便意識到自己不適合當演員,劇場技術成了他關注的學科,燈光是他最大的興趣。他以打工的方式,在雲門舞集徵召工作人員時參與幕後工作,在那個幕後分工不精細的年代,一開始,他也只能搬搬道具、佈景,釘釘舞台和地板;慢慢地,他發現自己對木屑敏感,再加上無法克服繪圖困難,更確定未來朝向燈光設計發展。

一九八〇年代,雲門開創了台灣第一個實驗劇場研習班,培育不少劇場專才,張贊桃就是其中之一。退伍後,他進了雲門實驗劇場,正式接觸劇場專業訓練,在林懷民的安排下,這些技術訓練與雲門舞集演出結合,理論和實務兼得。他回憶,初進劇場時的技術也是半生不熟,但隨著雲門下鄕巡演,工作幾十場後,技術慢慢就磨出來了。就這樣跟著雲門演出,邊學邊做,直到雲門喊暫停,林懷民和舞者分別出國,他也隨著這波藝術海外深造風潮,流向美洲大陸,向專業燈光設計的理想邁進。

小稻米逐漸閃爍金黃光

一九八六年,張贊桃進了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主修燈光設計。畢業後,他以合法打工的方式,留在紐約實際接觸專業劇場技術。「在紐約,要設計燈光不容易,多半只能掛掛燈,做木工要比做燈光酬勞高些。」他說,自己曾嘗試申請幾個劇場的燈光助理,但沒有成功,因此,選擇在佈景工廠打工,長達一年的時間,認眞學習這方面的舞台技術。返國後,他回到復出的雲門,開始了燈光及幕後技術生涯。

從大舞台到鄕間表演場地;由國內巡演到國外演出,有好幾年的時間,張贊桃從事的幕後工作相當多元,大到搬運大型佈景,小到製作道具,燈光部分仍然碰觸不到設計核心。直到一九九三年,雲門舞集發表林懷民的小品作《稻香》,一粒粒金黃的稻米在舞台上閃閃發亮,觀衆才得以見到張贊桃在燈光設計上的長才。有了這番嘗試,延伸自《稻香》的大型作品《流浪者之歌》,才讓他的創作更爲完整。舞蹈一開始,天幕上的燈光向下聚焦在左台前一個雙手合十祈禱的僧侶,微黃且簡潔的燈光營造出全舞靜謐的氛圍,他的設計也引起國際媒體的注意。

《流浪者之歌》算是張贊桃較滿意的作品之一,他笑稱,做這支舞的燈光是一個顏色一個顏色慢慢試出來的。他花了許多時間試燈,再利用去除法試出能夠融合編舞家意念的燈光;舞台上想要製造的是沙漠或者水的感覺,除了道具和佈景之外,燈是不能被忽略的角色。張贊桃表示,燈光不能紙上談兵,一切都得進了劇場才算數;要同時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舞台景觀,對燈光工作人員來說,壓力相當大。

舞台燈光的生命力與故事性

《流浪者之歌》以後,他陸續完成《水月》、《年輕》,這兩支作品的風格與《流浪者之歌》大不相同。《水月》的感覺浪漫許多,舞台地板的水要避免頂燈反光與倒影,其中關鍵的考量在於燈光投射的角度;而《年輕》給了他更大的發揮空間,他說,過去燈光設計是在編舞家共同的參與中完成構思,這一次,他大膽地玩了幾種方式,獲得編舞家的認同。

對張贊桃而言,燈光是舞台要角,卻不是主角。他認爲,燈光設計是協助藝術作品呈現,讓觀衆的視覺更美好。個性敦厚的他,設計風格如其人,幾個作品的燈光都秉持輔助舞蹈表演的立場。「燈光在舞台上要有生命力」他說,舞台燈光不能只是用來照明,它必須能夠說故事。

曾經做過幾次大型流行演唱會及小劇場燈光設計,張贊桃還是鍾情於舞蹈燈光。他說,舞者身體律動,舞台空間、時間隨著變化,這種廣度和自由度給設計者相當大的發揮空間,同時也提供挑戰性。他不喜歡在台上顯耀自己,卻熱愛燈光設計的舞台表現,隨著每一位創作者概念的不同,變化「光」景,這是他的理想,也是他努力的方向。

 

文字|林語倢 專業文字工作者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