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
-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寫音樂劇工作者
一齣膾炙人口的音樂劇,仰賴的是什麼?是作曲家、製作人、編劇、導演、還是演員?經歷長時間的發展,音樂劇舞台的背後,從演出製作、行銷管理、評論到研究等,雖各有各的專業與技術,但這些處在各種位置與角色的人們的工作領域是環環相扣,需要彼此支撐、滲透。究竟這些音樂劇工作者是如何理解音樂劇的語言,將一個點子,透過自己的方法,「翻譯」成觀眾喜歡的樣子?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導演
曾慧誠:站穩馬步,涓滴音樂劇的滄海盛事
導演曾慧誠從紐約返台,也已10多年了。檯面上,隨著場館的興建,本土音樂劇的演出看似才漸漸甦醒;檯面下,那已是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翻天覆地的轉變,才慢慢有諸多作品浮上觀眾面前。曾慧誠說:「我一開始將音樂劇的表演概念帶來台灣時,很多人都覺得很奇怪、好像那些說法都是從我頭腦裡長出來的,大概要等到這幾年,開始跟紐約的師資做連結,才發現那些都是很基本的概念。」舉例來說,2008年他指導《隔壁親家》,「剛開始排練,我說先不要唱,彼此用歌詞來對話,但不要做任何事。這件事情對那個年代來說很莫名其妙。」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作曲家
王希文:從整體平衡思考歌曲的風格與定位
「歌劇是有戲劇的音樂演出,注重歌者的展演,以音樂優先;音樂劇更強調角色與戲劇,歌曲及風格被依附在文本的基底上,歌曲是『可演的』,唱得好聽與否並不是音樂劇最主要的目的。」音樂劇作曲家王希文說。
-
特別企畫 Feature 編劇、詞曲
王悅甄:讓劇本、詞與曲一起在音樂裡長大
認識王悅甄的角度,或許有音樂劇演員,也或許有音樂劇編劇、詞曲創作,她說:「我其實就是個劇場工作者。」也有演舞台劇的她不過是特別喜歡音樂劇這種形式,「演出跟創作,我其實沒有特別一定要做什麼,只要跟音樂劇相關。」特別的是,王悅甄是在台灣少數能夠同時掌握劇本與詞曲的創作者。
-
特別企畫 Feature 編劇
大資:講故事讓更多人聽到
近期剛以自己擔任劇本統籌、與YouTuber合作的《SC驚釀小酒館》創下秒殺售票紀錄的大資說:「音樂劇是很好的媒介。音樂本身就是個藝術性很高的娛樂形式,就算是聽不懂音樂好壞,也不懂門道,還是可以在歌聲裡獲得愉快的感受。」他希望能在顧好品質與藝術水準的同時,去擴展劇場觀眾的基數,找到藝術與商業之間的平衡。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執導
張玉玫:將音樂語言轉換為立體的戲劇語言
聊到「音樂執導」,曾在科普舞台實境秀《給我一個音樂執導》(註1) 以主角「音樂執導」身分出演的張玉玫,或許能講三天三夜。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歌唱詮釋指導
魏世芬:從聲音中聽見「人」
「歌唱詮釋指導」在魏世芬的描述中,如同一個抽絲剝繭的偵探,需要幫表演者偵破唱歌與說故事的方式,「文本創作者、導演、設計群,彼此都會對角色想像,而我會根據文本的線索和討論的過程,幫表演者找到更豐富層次的表演線條。這不只是把音唱準拍子唱對,演員自己除了要有基本歌唱能力,也要找到角色說話的方式。」
-
特別企畫 Feature 故事創作、歌唱指導、演員
姜柏任:這是神選之人的工作
以學習鋼琴起家,音樂劇科班養成,演員姜柏任不只肩負音樂、表演、歌唱長才,還擁有天賦異稟的創作能力。台灣長紅的音樂劇作品《鬼歸代言人》之系列故事發想便出自於他,然提起此事,他往往要退後一步,強調:「我不是編劇,只是故事發想,以及歌詞創作還有最後的統籌。」姜柏任說比起自己在製作中被放在哪個職稱,他更在乎另外兩件事情:自己腦中的故事有沒有走進觀眾的心?另外,就是團隊是否養出有志一同的合作默契。
-
特別企畫 Feature 演員
鍾琪:願投入更多10年,成就台灣音樂劇的風景
都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那麼台灣願意花費多少時間培養音樂劇產業?要談這個問題之前,也許先看10年能夠養成一位怎麼樣的演員13年前,鍾琪19歲,還是法律系大學生的她,在皇冠小劇場出演人生第一齣售票作品,是外百老匯的授權音樂劇《LPC》;如今再次站上這故事的角色裡,其長銷式的演出作法再度蔚為台灣藝術圈的熱門話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演員
張世珮:把自己扒開再組合起來
對資深音樂劇女演員張世珮而言,「演音樂劇」這件事情是必須全心投入的將劇本、音樂、舞蹈完完全全地「吃」進去身體裡的一個過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演員
周定緯:成為一個浪漫的傻瓜
從「出演自己」到「詮釋他人」,是周定緯一路以來的課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來一壺音樂劇特調
近年台灣音樂劇在表演藝術市場裡逐漸成為一種潮流,無論是小型場地定目式、小品式的演出,或是大型演出配置現場樂團的高成本製作,都有不少粉絲追隨有人追演員、追編導、追作曲,也有專門追劇團或題材導向的支持者,逐漸有形成與舞台劇有別的產業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做大市場,找尋商業未來
攤開今年上半年的劇場演出,光是「音樂劇」就足以讓劇迷趕場趕不完。看似一片歌舞昇平、欣欣向榮的台灣音樂劇,是不是終於迎來商業市場?不管是加演、重製或新作,另一個同樣於商業表現會被拿出來討論的「定目劇」,在過去10年的雷聲大雨點小後,是不是終於有成功範例,可以在音樂劇這個類型裡找到「定」下來的交會點呢?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劇在台灣的矛盾與可能
我們往往對音樂劇投以一種強烈的「商業」想像與訴求。 這種想像與訴求是對比於學院體系出身的藝術創作,讓音樂劇與「賺錢」達成絕佳連結,所以幾個關鍵詞也會慢慢被套入,包含大型與大卡司製作、巡演場次多、售票與行銷能力強等,但也可能因目標觀眾為普羅大眾,題材內容會相對流行、淺顯,加上歌舞的非寫實表現手法,也會被界定為缺乏深度、無法乘載議題,甚至是曲解。這或許遙望自歐美音樂劇,特別是當《貓》、《鐘樓怪人》、《獅子王》等百老匯音樂劇來台演出,就算總被「黑特」場地不佳、票價過高,還是能吸引到觀眾,讓這些製作一來再來。同時,我們也可以注意到,被界定為「商業劇團」者除製作一般舞台劇,也多半有音樂劇創作,如綠光劇團、果陀劇場、全民大劇團等,可見音樂劇與商業劇場間的密切連結。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式音樂劇再開場!
1987年,台灣第一部原創音樂劇《棋王》誕生。雖然那是一般人對劇場猶然懵懂的年代,但卻借用了這個外來的形式唱了自己的歌、說了自己的故事。從當時算起,台灣音樂劇至今發展了35年的現在,無論是北中南、新舊場館或大小劇院,竟同時上演著各種類型的音樂劇。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2 台灣音樂劇市場報告
度過了今年農曆春節假期後的風險,台灣疫情回穩,表演團隊紛紛回歸劇場,場館也列出琳瑯滿目的清單節目。歡喜之際卻也發現了一個現象以「音樂劇」為名的演出幾乎無處不在,從3月到4月短短的時間,就有近乎20場的表演在大小場地上檔。若說是因為疫情的阻擋,讓他們在這段鬆綁期集體爆發,那麼原因就該往前追溯。或許,是2018年那波高漲的創作能量(註),衝到2019年的顛峰,本該蓄勢待發嗎?或許,是中型場館的新興,讓音樂劇看見希望?又或許,是大型音樂劇化繁為簡走向小劇,產生了彈性?但無論如何,這段時期的音樂劇所出現的現象,確實耐人尋味。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與「戲劇」的對話
社會學有個說法,當事物加上了形容詞,代表著它就成為一種特例而非常態。現今我們說「音樂劇」,代表的是某種著重音樂的特定戲劇形式;然而很長一段時間,「話劇」一詞的存在,意味著「唱歌」的戲劇才是常態。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一部從單身約會講到老年情慾,赤裸呈現愛情婚姻真諦的外百老匯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簡稱《LPC》)因題材雅俗共賞、製作實力優異、行銷策略到位,疫情期間化危機為轉機,創下連演6個月、超過150場長紅票房,也替台灣引進版權定目劇打開一扇大門。 不只《LPC》,拜疫情之賜成長的還有影集式音樂劇《SC驚釀小酒館》、《鬼歸代言人》、《不讀書俱樂部》,疫情之下限縮規模製作,意外地打造出親密且輕鬆的看戲氛圍,締造另一亮眼佳績。 一是引進版權,一是台製原創,前仆後繼地讓台製音樂劇行情日漸看漲。因此,5月號封面故事《台式音樂劇再開場!》透過市場報告、現象拆解、回望歷史,拆解台灣音樂劇究竟是如何長期練兵,在不斷解構與重組過程中,形塑出如今迥異多元的「台式」風格。 專題也邀請曾經成功打造原創音樂劇《飲食男女》的藝術總監冉天豪與引進《LPC》版權的製作人陳午明,在鏡頭前暢談他們是如何從創作、製作、乃至策略經營,試圖讓音樂劇跨出同溫層,吸引首次接觸音樂劇的觀眾走入劇場。 為了讓劇場成為友善環境而推出的「口述影像」服務,當中,又以使用視覺文字去拆解動態身體動作的「舞蹈口述」最為困難。〈劇場ㄟ冷知識〉透過舞蹈口述工作者王昱程,梳理實務工作上必須留意的5大眉角。 〈少年往事〉則跟著歌仔戲小生陳昭香回顧,她如何從過往坐冷板凳、出演彩旦的年少時光,一路翻轉成為明華園不可或缺的天王小生。〈跨界對談〉邀請剛結束《手路》巡演的馬戲導演林正宗,及帶著舞作《吃土》返鄉演出的編舞家林宜瑾,深聊兩人是如何從民俗中提取養分,將學習帶回劇場,轉化成另一種創作觀點。 今日台灣的音樂劇仍在成長,創作面向仍在擴充,如何讓欣欣向榮的舞台不只是曇花一現,如何留住觀眾讓他們再次回到劇場,又如何建構完善健全的產業及專業培力機制,或許是持續推動台灣音樂劇前進的關鍵。 客座總編輯 江家華
-
北京
天橋藝術中心慶祝四周年 開放劇場與大眾更親近
二○一五年落成的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今年十一月歡請開幕四周年,這個以音樂劇演出為主力的劇場,年輕、沒有包袱、運作有彈性,可以說是北京表演藝術拼圖中最重要的一塊,有了它,北京可以毫無遺憾地接納各種不同的表演。營運管理頗受好評,票房成績也亮眼,四周年慶同時宣布將開放劇場之外、提供公眾非演出時間的藝術空間,也期待讓表演重回人們的生活日常。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劇演員
林玟圻Ctwo 不願約束你的溫柔
以《台灣有個好萊塢》中的表現受到矚目的林玟圻Ctwo,其實已在音樂劇舞台耕耘許久。回顧人生,有兩件事情從來沒有離開過Ctwo的生命,一是唱歌,二是打鼓,從小參加朱宗慶打擊樂團學習打鼓起,起先只是興趣,最後竟跟他的生活牢牢綁在一起。外表喜感的他卻有細膩的心思,問他會想留下什麼給世人,他說:「我若留下什麼給後人,是不是就代表我要形塑他們成為我想像中的樣子?如果是這樣,我寧可什麼都不要留下。我不願約束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