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那麼台灣願意花費多少時間培養音樂劇產業?要談這個問題之前,也許先看10年能夠養成一位怎麼樣的演員——13年前,鍾琪19歲,還是法律系大學生的她,在皇冠小劇場出演人生第一齣售票作品,是外百老匯的授權音樂劇《LPC》;如今再次站上這故事的角色裡,其長銷式的演出作法再度蔚為台灣藝術圈的熱門話題。
此刻,鍾琪已然成為海外歸國的出色表演者,擔綱多起音樂劇的主要角色,在詮釋《LPC》的下半場——步入婚姻、年老的情愛之感,也更能夠掌握,她說:「我可以看得出來時間如何在我身上造成改變,唯一不變就是我還是很享受。」
音樂劇製作規模相對龐大,往往需要投入更多時間與心力,方能成熟,但目前為止台灣的原創作品往往無法給予時間與資源讓作品慢慢磨。也因此,海外授權作品的長銷演出,顯得更加重要。「以《LPC》來說,這是一個歷史悠久、非常完整的劇本,演員工作這樣的本可以從中找到很多線索,所以即便我這次可能演了70幾場,但是每一次演出都會有新的想法,這對任何演員來說都是很棒的事情,會讓你的能力很快提升,也讓作品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慢慢發酵。」
鍾琪說,就她所知,大家都是努力尋找各方資源增進自己的表演能力,「我們都是從一場場的製作中,發現自己哪裡不足,再另外花時間上課,表演課、聲音課、肢體課,我們都在學習如何不只成為一個好的演員,還要成為一個好的音樂劇演員。」
鍾琪的歌唱音域廣、演技迷人,出演之角色多讓人容易投入,但說到音樂劇的表演功課,她始終覺得自己不夠。「音樂劇的演唱跟角色的連結很強,這跟演唱會不一樣,得在歌曲裡唱出你的獨白,又需要加入舞蹈表現,相較之下會有更多的功課要去練習。」
人有多少面向,音樂劇的演員就有多少挑戰,因應不同劇作的角色隨之而來的唱腔以及舞風,對她來說都有可能是全新的刺激。是以演出結束,時而面對各方盛讚,她多只是溫柔微笑,只道:「訓練的門檻無止無盡,最後還是要面對自己的不足,才能持續進步。」說得不卑不亢,儼然截止目前為止所有的歷練,都只是起步。
或許,台灣音樂劇的產業化還要花上比想像中更久的時間,但無論如何她總是樂觀的,不在於看到了多美好的前景,反倒是努力去成為那燦爛前景的其中一個畫面,使她願意投入更多的10年,去成就百年中的一道風景——這是她投身表演數年來不變的執念。
鍾琪
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表演創作研究所畢業,現為職業表演者,以及「神祕失控人聲樂團」團員。表演形式除了音樂劇外,亦包括其他劇場、歌唱演出、電視電影、舞蹈表演等。臉書╱IG「鍾琪 C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