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希特
-
特別企畫 Feature R.W.的表演美學
由外而內的低限表演
機械化的動作與手勢,雕塑般怪異的身體姿態,在緩慢、接近停滯的節奏控制中靜態運動這是我們所常看到的羅伯.威爾森作品中的演員表演,高度形式主義的肢體,其實是為了反抗劇場的寫實主義,威爾森反以極簡的表演,沒有太多戲劇動作,卻產生最大的情緒效益,使觀眾能忽略追求情節與角色的連貫性,轉而將焦點投入欣賞作品的結構和形式之美。
-
戲劇 用那卡西歌聲 唱出布萊希特的革命精神
差事劇團十年 《敗金歌劇》戲謔台灣亂象
在這個價值混亂、道德淪陷,「有料可爆、有利可圖」的時代,布萊希特的劇作《三便士歌劇》啟發了鍾喬,延伸出諷喻金錢社會、政治貪腐的《敗金歌劇》。本劇以喧騰一時的「高捷事件」為本,特別請來音樂人鄭捷任及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擔任歌曲創作,以濃厚台式曲風,唱出布萊希特的革命理想。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瘋狂劇場《高加索灰闌記》
二○○四年瘋狂劇場的創團作《祖母弔詭》,曾同時給了我冷靜與熱情;今年年中的《先知大廈》,則讓我沉浸在無厘頭的嬉戲,以及直接感染一種關乎理想、信仰的燃進與喪退的情緒。 瘋狂劇場團齡年輕,但製作經驗卻不差、幾個導演亦各有風格,每一次找來的演員,雖不見得有什麼名,可往往演出稱職。這一次膽敢趁著以史詩劇場、疏離效果聞名的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逝世五十週年,搬出布氏流亡美國期間的最後一個劇作《高加索灰闌記》,而且請來夾子樂團的小應主演兼設計音樂,還沒演出就先嚇了我一大跳。 身為一個劇場(尤其是小劇場)的業餘愛好者,瘋狂劇場是讓我能夠放心,而且願意長期支持的表演團隊。現在,容我推薦這齣戲給你/妳們! 文字|薛西 1980年生,台北人,業餘劇場、文學、電影、籃球愛好者,崇尚閱讀第一書寫第二,偶有零星文章發表於台、港藝文刊物。現為常常遲到的小小上班族一枚(沒有辦法,布萊希特部是有部都市有如叢林的《都市叢林》)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差事劇團《敗金歌劇》
布萊希特逝世多少週年不是重點,劇名是否涉及對《拜金小姐》的反諷也無庸揣議。從十八世紀英國《乞丐歌劇》到二十世紀德國《三便士歌劇》再到二十一世紀台灣《敗金歌劇》,只是證明了每個時代的邊緣階層都有冤要伸、有歌要唱、有戲要搬。布萊希特給經典改頭換面從不手軟,演他的經典而不效法其手段,豈不被他笑煞?回頭看看,能夠抓緊台灣社會脈動的劇場,並非絕無僅有,但不流於悶鍋仿諷、不止於運將口舌,而能出以全面的社會觀察、伴隨痛快的歌舞娛樂,捨差事其誰!這一回,編導鍾喬擺明了左批中產小市民的自大盲目心態、右踢媒體和政客互相操弄的共犯結構,果然深得布氏反骨真傳。布萊希特向來就不在學院,而在市井、在劇場、在酒吧中間。差事一直在這些據點戰鬥,也越來越能夠掌握出擊的力道。盼他們這回能螁盡知識份子的言語和文藝中年的感傷,尋回市井旺盛的生命活力。讓台灣劇場可以無愧這個變化多事的年代,留下美好而深刻的藝術證言。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
-
藝視窗 News
柏林人劇團紀念布萊希特五十週年
柏林人劇團紀念布萊希特五十週年 八月十四日是德國劇場大師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逝世五十週年的日子。布萊希特一手創立的柏林人劇團(Berliner Ensemble)也將在八月十三日至九月三日,舉行一連串的紀念活動。除了大家較熟知的《三便士歌劇》、《伽利略的一生》、《高加索灰闌記》等劇目演 出,還有詩歌朗誦、紀錄片播放、音樂會、展覽等等。 此外,因著作權在作家逝世五十年後就成為公共財,國內原本少見的布萊希特劇本也將陸續出版,除了年初聯經出版的《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闌記》之外,專門出版文學戲劇的書林出版社也將出版布萊希特作品,包括《勇氣媽媽》等劇本,由知名譯者劉森堯擔綱翻譯。(耿一偉) 柏林「人民舞台」搬演德布林小說 一九一四年創立的柏林「人民舞台」(Volksbhne),以大膽實驗的劇場風格聞名。本季將推出劇團核心導演法蘭克‧卡斯妥夫(Frank Castorf)改編自德布林(Alfred Dblin)小說的《柏林亞歷山大廣場》Berlin Alexanderplatz。 小說的背景是一九二○年代的柏林,讀者隨著小說主角畢伯考夫(Franz Biberkopf)走過混亂的柏林街頭。卡斯妥夫把時空移轉,讓演員穿上了當代服飾,並讓觀眾在劇場裡重新思考充滿歷史傷痕的城市的變遷。導演揚棄鏡框 式舞台,把橢圓的劇院一分為二,建構出一個長長的柏林街景,舞台上有多媒體的裝置,繁複的意象,讓「在柏林的劇院裡看柏林」,成為一個多重辯證的劇場行 動。(陳思宏) 世界偶戲西班牙小城會 隸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偶戲聯盟 (UNIMA),今年將於十一月二十九日至十二月三日於西班牙北部靠近法國的小城Tolosa舉辦世界大會,除了將舉辦Titirijai國際偶戲節 (Titirijai06)之外,Tolosa還將慶祝建城七百五十週年。四天的活動期間,上午有會議進行,下午則至少有三場偶戲演出可以欣賞。即將舉 辦的第廿四屆Titirijai國際偶戲節,在歐洲小有名氣。去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最值得紀念的大師冥誕
戲劇三大師週年祭引吭高歌——紀念貝克特100、易卜生100與布萊希特50
貝克特百週年冥誕、易卜生逝世百週年、布萊希特逝世五十週年,就讓今年成了現代戲劇年。因為這三位大師恰好代表了現代戲劇的三大劇種荒謬、寫實與敘述體戲劇(或稱史詩劇)。而週年紀念的意義,也在緬懷古人的同時,看看自己到底進步了多少。
-
歐洲人文筆記
大聲喊席勒!
席勒的一生都在創作夢幻的真實,他說,他生下來是為了長成更好的人,他在希望與宿命的衝突中創作,那不但是他的人生主題,也是作品的主題。
-
經典解剖室
疏離於衆聲喧嘩間
遠在布萊希特創造了疏離手法之前,契訶夫已在人物及對白上做到了。契訶夫不搞辯證,既進且出,觀衆是在又進又出的縫隙之間感覺到疏離,才不致被他的人物或情境「矇騙」了。
-
紐約
從東方舞台到西方舞台的一則故事
紐約市的「日本協會」在今年推出由日本能劇《谷行》與德國歌劇《說贊成的人》Der Jasager聯演的節目,除了展現不同文化的劇種對於相同題材的詮釋與表現手法之差異之外,更透露出一段値得玩味的跨文化劇場歷史軌跡。
-
柏林
劇場老店五十載,陳年檔案大公開
向爲歐陸劇場重鎭之一的「柏林劇團」,在劇場經過整修之後,於千禧年重新出發,邀請當今首席德文劇作家喬治.塔波力擔任劇團最新劇作的編導,以劇團創始人布萊希特流亡美國的故事爲題材,並融冶虛構情節與史實於一爐,名爲《布萊希特檔案》。
-
回想與回響 Echo
「野戰之月」的左翼劇場美學
從日本的「野戰之月」這次在台的演出,我們看到的是──左翼劇場就是堅持在這樣對體制的反抗之中,隨著政治狀況的改變而一步一步走出與穩定的布爾喬亞劇場背道而馳的美學路線!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法國〕 「莫里哀」獎頒獎 法國戲劇界的「莫里哀獎」(Molires 98)今年步入第十二年,四月六日在巴黎香榭里榭劇院(Thtre des Champs-Elyses)舉行頒獎典禮,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同時也是義大利戲劇導演、演員達瑞歐.福(Dario Fo)應邀到場。「莫里哀獎」共有十六項獎目,正在Tristan Bernard劇院上演的《絕妙安德烈》Andr le Magnifique獲最佳原創戲劇、最佳喜劇、最佳編劇、最具潛力女演員四項獎目。最佳劇目戲劇、最佳導演由法蘭西劇院(Comdie Franaise)的《斯卡潘的詭計》Les Fourberies de Scapin獲得。去年在「奧狄翁」劇院演出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深受好評的多明妮克.布朗(Dominique Blanc)奪得最佳女演員。最佳男演員由主演《排骨》Les ctelettes的資深劇場人米歇爾.布凱(Michel Bouquet)獲得。Jean-Marc Stehle則因《鹿王》得到最佳佈景設計與最佳造型獎。 (文天元) 布萊希特百年冥誕 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曾在一九五四、五五年率領「柏林入劇團」(Berliner Ensemble)在巴黎演出,對法國劇界發生極深遠的影響。爲紀念他冥誕一百週年,法國劇場界在去年底曾邀請執導過或將執導布氏作品的導演群聚一堂,討論如何在當代呈現布氏劇作。元月起,麥司基許(Daniel Mesguich)導演的《城市叢林》Dans la jungle des villes在「山丘」國家劇院(Thtre National de la Colline)上演。三月份包必尼文化館(MC 93 Bobigny)的「戲劇電影節」(Fstival Thtre au Cinma)再以「布
-
歐陸劇場
海納.謬勒導演希萊希特劇本
今日德國最著名的詩人、劇作家、導演與劇院總監謬勒,生前所導的最後一齣戲:《阿圖侯.烏易擋得住的竄起》,剛在由他一人掌管的「柏林劇集」票房奏捷,此刻並於歐陸巡迴演出,這齣由布萊希特手創劇團搬演的劇作,在導演手法、場面調度上,都呈現了許多新意。
-
導演劇場
導論:導演的劇場.劇場的導演
簡單的說,導演的工作就是「將劇本上的文字『翻譯』成劇場演出」;同時,他得在和其他藝術家合作過程中,創造出統一的語言及觀點。本文先概要介紹了六位早期的劇場導演,並兼論導演和劇場的關係。
-
特別企畫 Feature
揚「梅」吐氣 梅蘭芳與中外文化交流
二〇、三〇年代梅蘭芳四度出國獻藝:二次赴日,在中日關係惡化與政治局勢緊張之際,未造成文化界的震撼;訪美公演,轟動雖如曇花一現,卻讓海內外華人感到揚眉吐氣,尋回失落的民族文化自尊;訪蘇之行,風虎雲龍,梅的表演爲西方劇壇印證了不同層面的戲劇理論,影響深遠。
-
現代戲劇講座
布萊希特:走在馬克思主義和現代主義的邊境
在歐美現代戲劇史中,歷經兩次世界大戰的布萊希特是上承寫實主義下接後現代主義的關鍵人物。直到今日,我們依然必須在他的著作中搜尋表演藝術未來的各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