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TAI身體劇場

相關文章 11 篇
  • 《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舞出一條翻譯路徑,關於身體、文化與記憶

    邊界折返跑,偶而耍美跳躍 「quri knan o pnaah rbuk pnyahan ka dxgal o kika dara rdrudan ksun」 不曉得正在讀這篇文章的讀者,能解讀出意思的有幾人?如果你讀完感到困惑,或許可以理解我在面對原住民族編舞家作品時的心情。而假使在困惑之餘,仍被語言和作品的動能所吸引,可能會像我一樣,開始對這些創作者的生活環境,和創作土壤感到好奇。或者,也許朝向另一個極端,上黑特劇場發一篇黑特文。

    文字|盧宏文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舞者以拱背的身體披著具有生命史意味的紅色布單,他們用身軀的正面盡力壓下接近地面,因而顯出移動腳步的艱難狀態。
    舞蹈

    「自然」作為傳奇的地形學

    我們若從《深林》尋找他的原住民文化蹤跡,可以追溯到傳說是生命對「自然」的直觀感受,因此「自然」在這支舞作中,才是瓦旦.督喜所想要表達的原生態文化與非理性主義的關係。理性主義被現代性裝置為一套科學化的管理系統,基本上是對人間的整體活動予以掌控。「自然」在這裡意味的是未知世界的一個側面,從這裡反映出人間對黑影的恐懼,「自然」在這個管理系統中,成為從未知領域向想像領域流動的一個指向,泛靈則是這個流動的動力。

    文字|王墨林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因房東要收回轉售,TAI身體劇場將搬離棲身五年的農兵橋畔工寮。
    特別企畫 Feature

    TAI身體劇場 從紓困到舒緩 在繃繃的織布聲中

    疫情打亂了TAI身體劇場的腳步:演出延期、發展中的計畫行程延宕,就連舞團棲身的工寮也被房東告知要收回轉售但TAI仍能把日子過得充滿堅定的動感,身體訓練依舊進行,沒有演出的生活放緩節奏,種菜、煮飯,還有重返最能沉澱內在的儀式織布。期待在未來的新家,在生活的重返之後,也讓排練和創作自然而然地發生。

    文字|鄒欣寧、高穆凡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 透過情歌、搖籃曲,舞者們手腳層疊,左右起伏、搖晃,石板屋屋頂的交叉重疊古法排列的厚實感竟閃現眼前。
    ARTalks

    織一張黑色光暈,撫觸經驗,傳遞時間 關於《Tjakudayi我愛你怎麼說》二○一八年版本

    深黑色,在排灣部落社會中是屬於貴族的顏色,平民不可越級。然而在階級制度分明卻已漸受現代社會異化的部落社會中,身為當代原住民的TAI對於部落與傳統的愛該如何說?他們集體一身黑,似乎有意讓神聖的黑色光暈撫觸群體中的每個個體,以歌聲、腳步、眼神、身體滿溢著群體也是個體的愛與矛盾,反覆運動、震盪,開啟交接傳統與未來的節點。

    文字|樊香君、Ken Wang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 編舞家瓦旦.督喜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編舞家

    瓦旦.督喜 在「跳舞那個地方」翻傳統的土

    從小在部落生活,後來才到台北居住、成長、念書,編舞家瓦旦.督喜因為高中時觀賞「原舞者」的演出被觸動,大學就加入舞團,踏上回部落田調創作的路。成立TAI身體劇場後,瓦旦帶著各族來的成員住在花蓮,學習、沉浸在部落生活中,他認為要做的是對傳統的重新論述,「很像在翻土,把找到的一層層翻上來,看能否從部落的傳統長出身體的可能。我們的排練就是在勞動、在翻土。」

    文字|周伶芝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 《久酒之香》讓舞者們找到一個放鬆的出口,述說自己的生命經驗。
    舞蹈

    TAI身體劇場的放鬆時刻 《久酒之香》 讓酒回歸平常之中

    TAI身體劇場的前六支舞作,談的都是關於歷史記憶或原住民族離散和被壓迫的經驗,但即將推出的《久酒之香》則是讓舞者們找到一個放鬆的出口,述說自己的生命經驗。搭配流行老歌與搞笑改編童謠,每位舞者都有Solo段落,讓他們能盡情發洩,也邀請觀眾在觀賞表演的當下,一起將情緒釋放出來。

    文字|盧宏文、王勛達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 焦點專題(二) Focus

    種出來的生活 織出來的路 瓦旦.督喜與TAI團員的一天

    這群青年以工寮作為基地,唱歌、踏步、生活在一起,這是瓦旦.督喜與夥伴的夢想。在市區邊緣處,用腳步踏出自己的山與海;用耕種、織布活出傳統;再用創作、行動反思原民傳統與現代文明的關係。這一切都在花蓮豐村22-23號,市區邊緣工寮,持續充滿能量地編織、生長著。

    文字|樊香君、王勛達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 《尋,山裡的祖居所》排練現場。
    焦點專題(二) Focus

    尋探傳統 照見未來 關於《尋,山裡的祖居所》

    近年累積出六十六種腳譜的TAI身體劇場,在透過創作與田野反思當代原民處境,及原民傳統與現代文明之間的關係的路上,在新作《尋,山裡的祖居所》中首度與異文化背景的創作者合作。法國作曲家暨劇場導演羅蘭.奧澤與TAI一同走上太魯閣的大禮部落,找到雙方的共鳴,打造出的舞作透過太魯閣族歌謠及該族服飾常見的黑、白、紅色彩,乘載當代與傳統不同層次的意義。

    文字|樊香君、王勛達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 《織布│男人X女人》中,沒有完成的織帽壓在舞者的頭上,他們輕撫經線如河水流淌。
    舞蹈

    舞在古老的碰碰聲中 《織布│男人X女人》 織動傳統與當下的記憶

    TAI身體劇場的新作《織布│男人X女人》,從原住民的織布傳統,汲取舞步整經、捲線、踏腳織布的動作分解成數字,數字編碼記憶,召喚織者身體的圖像。編舞家瓦旦.督喜搬出家中久未使用的織布機,織布機、經線、織者的身體,在舞台上轉九十度,站成一道立面,舞者只有黑與白,任何曾經的鮮豔,都被收入了主題是傳統與當下的記憶。

    文字|吳思鋒、王勛達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蒂摩爾古薪舞集《似不舞【S】》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原住民樂舞 「踏」著傳統 「走」出當代

    從早年原舞者以田野採集學習、在劇場中重現部落祭儀,原住民樂舞的劇場呈現走到今日,已「走」出當下的新面貌。近幾年嶄露頭角的TAI身體劇場與蒂摩爾古薪舞集,雖仍秉持「田調精神」或直接在部落生活,但他們不自詡為整個「原住民文化」發聲,而是進一步思考自己與「傳統」的關係。透過腳步的探索、歌謠的入舞,他們努力活出傳統,更積極踩踏出當代。

    文字|樊香君、許斌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 〈林班歌〉的聲音記憶隨著這些動作,不只顯現的是一份感傷,更是以倒立的身體才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世界。
    舞蹈

    負傷的身體唱〈林班歌〉

    從社會共同體出走,每一個原住民農民工在都市邊緣都是負傷的身體,然而在「大橋下」跳舞的人,我們看到他們呈現的卻是完整化的身體,從他們跳躍、扭動、擺甩的動作,都是以更強大的行動能量,將身體的筋骨關節一段接一段連結起來,正如他們彎腰低頭踏地,一個接一個形成弧狀踩著拍子移動,就讓我們看到在「大橋下」跳舞的人,不是在反映人類學的田野調查,而反映的卻是他們獨立的、自由的,乃至是邊緣的主體。

    文字|王墨林、TAI身體劇場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