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鴻鴻

相關文章 62 篇
  • 一如劇中浮士德從個人情愛經驗走向更廣闊的世界,鴻鴻坦言這幾年他的心路歷程也隱然契合。也因此,「在這時機做這齣戲,對我真是再好不過。」
    即將上場 Preview

    歲月歷練為底 植入當代議題 鴻鴻vs.歌德 搬演魔鬼觀點版《浮士德》

    曾為文提過,歌德的經典劇作《浮士德》是自己有朝一日必得挑戰的鴻鴻,終於到了要正式「宣戰」的時刻!曾以科幻風導過白遼士歌劇《浮士德的天譴》,鴻鴻這次把重心放在向來被視為抽象難以解讀的第二部,期待藉《浮士德》,將更多現實議題收進劇場的胃納。

    文字|周行、許斌
    第185期 / 2008年05月號
  • 《穿牆人》
    藝@電影

    當你穿過牆壁,看見台灣的科幻片……

    導演鴻鴻展現他超人的想像力,拍出了台灣電影從未出現的科幻片。新作《穿牆人》靈感來自法國小說家馬歇爾.埃梅的短篇小說,深具奇幻風格,在美術與攝影的經營之下,影片成功地打造出末世與科幻質感。

    文字|田國平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 《闖入者》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台與文本 分合與變奏 文學敘事和劇場視角的變形與想像

    劇場與文學分家,可說起自現代劇場拋棄文本、導演取代劇作家地位以後;劇場與戲劇分家,也等於與文學分家。然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發展未滿百年的劇場,越來越頻繁向文學借用題材、意象,或直接搬用文字,只是現代劇場運用或再現文學的方式,已與從前迥然不同。

    文字|林乃文、許斌
    第173期 / 2007年05月號
  • 張復建(左)在《看不見的城市》中飾演「忽必烈」。
    特別企畫 Feature

    離開或重返,看見或看不見? 描繪《看不見的城市》版圖的四種路徑

    如果「劇場」就是這座看不見的城市,而文學之於劇場,文本的答案從來不是真正的答案,黎煥雄、鴻鴻、魏瑛娟、陳立華這四位青壯派導演,究竟想言說、完成、回應些什麼?「劇場」之於觀眾的距離,可以多近,又可以多遠?

    文字|廖俊逞、劉振祥
    第173期 / 2007年05月號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包法利夫人給現代名媛的五堂課 林奕華vs.郝譽翔

    劇評家鴻鴻說:「我可以贊同或不贊同林奕華對包法利夫人的意見,但我以為,林奕華的可貴之處即在於他是一個永遠有意見的人。」 是的,不管你認不認同,從前幾年的張愛玲、班雅明,到去年底才剛在國家劇院上演的《水滸傳》,林奕華總擅長拆裝文學經典,從中延伸資本主義的消費論述,用最迎合商業市場和大眾品味的通俗娛樂手段,犀利而優雅地破解現代社會主流價值。 「當別人都相信這個東西的時候,還是需要有些人對這個東西,提出質疑、反抗或什麼的。」總喜歡在戲中拋出問題的林奕華說。 《水滸傳》顛覆男人神話,改編福樓拜名著《包法利夫人們》則要論述女人的名媛情結。這部福樓拜創作於一百五十年前的小說,沒有當今充滿物質慾望的社會背景,也無卡債、憂鬱症這些問題,但在林奕華看來,他筆下的包法利夫人對於愛情、物質、精神生活的追求,竟與現在社會需要名媛、八卦和名牌,一模一樣! 究竟,林奕華要如何透過《包法利夫人們》來詮釋現代名媛?女人如何透過《包法利夫人們》了解自己的愛情和慾望?男人又怎麼透過這部戲,更了解女人一點?本刊特別邀請氣質美女作家郝譽翔與導演林奕華對談,透視什麼是名媛?名媛為什麼總是不快樂?又為什麼「每個人都是包法利夫人」?

    文字|廖俊逞、嚴壽山
    第172期 / 2007年04月號
  • 四位台灣的中生代導演鴻鴻、魏瑛娟、黎煥雄、陳立華將與四位作家各自打造《看不見的城市》。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台灣劇場導演與作家聯手探勘 四個中生代導演的冒險之旅—《看不見的城市》

    黎煥雄、鴻鴻、魏瑛娟、陳立華,四位台灣中生代劇場導演,與郝譽翔、成英姝、師瓊瑜、蔡逸君四位作家,將聯手以卡爾維諾為名,在真實與虛構,消逝與重現中不斷穿梭,展開一趟反映世界觀、隱喻現世時局、反射自我心境,以及呈現劇場美學的冒險之旅。

    文字|廖俊逞
    第169期 / 2007年01月號
  • 伊東豐雄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設計模型。
    藝視窗 News

    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喬遷 一月十二日盛大開幕

    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將於國家戲劇院地下層重新開幕,於本月十二日至二十七日,邀請民眾免費參觀體驗,共同歡慶喬遷之喜。整合期刊中心及視聽中心後 的圖書新館,將有兩百種以上的表演藝術期刊可供詢覽、開架呈現會員們最愛、借閱率最高的一萬九千片CD,並新增「旅遊.藝文資訊專區」,進一步延伸表演藝 術愛好者的視野。 為了解決會員們長久以來奔波音樂廳期刊中心及戲劇院視聽中心的不便,兩廳院著手進行整合館藏,選定戲劇院地下層成 為表演藝術圖書館新據點,館藏包括音樂、戲劇、舞蹈、舞台、劇場管理等主題相關資料,並蒐整歷年來的自製節目海報、節目單、錄影帶及數位光碟,內容專業豐 富,提供會員們更迅速親切的服務。(鄭淑瑩) 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以「G:Box-童遊貨櫃」為主題 「貨 櫃藝術」很能夠凸顯高雄作為一個海港城市的特色,兩年一次的雙年展,也吸引了國際的目光,今年的貨櫃藝術節,即日起到一月十五日在高雄市立美術館的東側綠 地開展,本屆以「G:Box-童遊貨櫃」為創作主題,計有美國、日本、德國、奧地利、台灣藝術家之十二件作品參與展出。每個貨櫃都展現出一個天地,運用貨 櫃的特性與材質建構起這場藝術嘉年華。(田國平) 國美館「紙風車繪本館」打造全世界前所未有「情境閱讀空間」 台 中國立台灣美術館與紙風車劇團合作,突破過去的經驗,以裝置藝術的觀念設計、結合戲劇與故事的情境、以繪本閱讀為主題,在國美館中設計了「紙風車繪本 館」,去年十二月廿四日下午二時開幕,為期一年。不但是個世界性的創舉,更是台灣推動創意產業新創意。用載滿「九輛十五噸卡車」的裝置景觀,八大主題區、 約一百五十坪情境空間,打造一個讓小朋友愛上閱讀的童話王國。(田國平)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國際競圖,伊東豐雄獲首獎並取得設計監造權 台 中大都會歌劇院建築設計的國際競圖,在包含劇場導演賴聲川在內的六位來自四個國家的評審選拔後,由仙台媒體館的建築師伊東豐雄出線,他的設計作品相當多 元,包括建築、都市規劃、舞台、室內設計與裝置藝術等,曾獲頒威尼斯建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 今年剛好是北市交實施「音樂總監制」的第一年,在新任音樂總監李格悌的帶領下,歌劇也呈現不同以往的傳統風貌。
    音樂

    小仲馬的男人懺情書,威爾第的愛情輓歌 鴻鴻版《茶花女》要繼續「前衛」!!鴻鴻版《茶花女》要繼續「前衛」!!

    劇場導演鴻鴻抓住威爾第的「寫實」,把《茶花女》時空搬到二十一世紀,女主角薇奧莉塔是過氣的影歌女伶,男主角阿佛列德是年輕瘋狂的追星少男,再加上辣妹、猛男大跳鋼管,縱情酒色的夜店文化,顛覆過往優雅而浪漫的古典印象。鴻鴻說:「當年,威爾第大膽,我沒理由不遵循他的現代精神」。

    文字|廖俊逞、羊美齡
    第152期 / 2005年08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青春無敵?!─台灣劇場下一波創作風景

    他們是一群漫遊於MTV影像、虛擬網路、電玩文化的六、七年級創作者,丟開五年級對社會所懷抱的使命感、對歷史議題的關照、文學經典的敬仰,一切從自我出發,「就是要好玩!」,表演性格與生俱來,無厘頭很正常,古今中外、各式跨界大拼貼很平常他們的劇場,果真「青春無敵」?!

    文字|廖俊逞、林鑠齊
    第146期 / 2005年02月號
  • 烏魯瓦圖海神廟落日後的火舞表演。
    特別企畫 Feature

    旅行看表演,體驗藝術好風景

    在主題旅遊盛行的今日,「以藝術之名」做號召的行程自是不少,但專門為表演藝術觀眾量身訂做的行程,淵源雖早,卻直到近年才有愈趨蓬勃的趨勢。想一邊旅行一邊體驗異國的精采表演嗎?是的,存夠錢,請好假,跟著有藝術專業背景的領隊出發,享受「無與倫比」的藝術之旅吧!

    文字|李慧娜
    第138期 / 2004年06月號
  • 古名伸舞蹈團《新地界爭霸》
    藝術節

    堅持多姿多采,拉長表演戰線 皇冠藝術節擴大規模慶祝十週年

    位在地下室的皇冠小劇場,好像是台灣表演藝術的小小實驗室,許多藝術家從這裡開始玩了起來。皇冠藝術節今年堂堂邁向「十週年」,特別擴大舉辦,從4月份到7月份,計有十一檔演出將熱鬧登場。五月份推出去年被台新藝術獎評為十大團體之一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新戲《哈囉.再見》,六月上旬則推出「密獵者劇團」創團十週年的作品《密獵者六四事件》與「古名伸舞蹈團」的《新地界爭霸》。

    文字|田國平
    第137期 / 2004年05月號
  • 《蒙馬特遺書》這部邱妙津的遺著在台灣文壇、女同志間引起如傳奇般的迴響。
    焦點

    在劇場裡,一個共同閱讀的過程 「台灣文學劇場」系列

    在與原著工作的過程中,「台灣文學劇場」的五位導演都一致感受到面對一部文學作品、嘗試解讀它、進而轉化為劇場呈現的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這壓力可能來自於喜愛的作品、尊敬的作者,也可能來自讀者。

    文字|黃淑綾、白水
    第93期 / 2000年09月號
  • 嚴選

    跨越濁水溪,走進後山裡 NSO走出殿堂與人群共舞

    繼與戲劇界合作歌劇製作之後,三月NSO將與雲門舞集共舞《竹夢》,這讓NSO的觸角除了戲劇界以外,更往舞蹈界延伸。與他界合作,不但是NSO的練功之道,也為表演藝術界增添了一位實在的同伴,更讓國人漸漸感到:這是我們的樂團!

    文字|林芳宜
    第135期 / 2004年03月號
  • 鴻鴻(右)在芭蕾練習室指導兩位女演員范瑞君(左)與洪敬恆的排戲鏡頭。
    台前幕後

    密獵「夢遊者」 《洪堡親王》在台灣

    皇冠劇廣場「密獵者」劇團的導演鴻鴻繼去年改編自希臘悲劇奧瑞斯提亞的《三次復仇與一場審判──民主的誕生》之後,將於本月再度推出新戲《洪堡親王──夢遊者的正義》。《洪》劇乃十九世紀德國劇作家克萊斯特身前的最後一個劇本,也堪稱是其最代表性的傑作。台灣的劇團會如何讓本地觀衆看了也有共鳴呢?本文將從排戲現場開始探尋這個問題。

    文字|林亞婷、唐心田
    第31期 / 1995年05月號
  • 舞蹈空間《東風乍現》融合東西方舞蹈動力美學
    百匯

    蘊發劇場生機的地下室 皇冠小劇場二十年

    對小劇場觀眾而言,皇冠小劇場是一本持續在書寫的歷史。知名的團體,不時會回來獻藝。你也會不時遭遇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創作者,在任何人意想不到的時刻,迸發出驚人的創意。這個地下室,仍然發酵著奇異的土壤,仍然不斷以「發生」在改變著城市的空氣。

    文字|夏小語、林鑠齊
    第135期 / 2004年03月號
  •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將為皇冠藝術節十週年推出新作品。圖為該團去年作品《小小孩》。
    百匯

    標舉跨界,歡慶二十週年 關於第十屆皇冠藝術節

    皇冠藝術節前身為「皇冠迷你藝術節」,在皇冠雜誌四十週年時擴大舉行,轉型為「皇冠藝術節」。十年後的今天,鎖定「跨界合作」模式為主的策展方向,每月以不同主題呈現,演出自四月至七月分別舉行。 四月皇冠藝文中心會與「女人組劇團」合作,從女性議題、女性導演出發,將發表「二○○四年十全十、美女節聯演計畫」之八項製作。(參見嚐鮮篇) 五月則有舞蹈空間舞團運用機械裝置與舞蹈即興所呈現的《域之二》,除由藝術指導楊銘隆主導整體結構外,並將由所有舞者共同參與主題的創作與發展;而近年在偶劇及劇場藝術上表現傑出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也將針對皇冠小劇場的型態,利用充滿創意及使用環保材質的各類偶,製作以中、高年級兒童為對象的作品。 六月起,皇冠劇廣場密獵者劇團的三位主要導演鴻鴻、陸愛玲及傅裕惠,將各自發表一段半小時的獨幕劇,搭配下一週以結構即興為主的古名伸舞蹈團與比利時音樂家彼得‧蔡司(Pieter Thys)的現場即興音樂演出《新地界爭霸》。之後還有新生代頗具膽識與創意的「外表坊劇團」導演李建常,以與皇冠出版社相關的「書籍」來創作。 七月則由「水母漂集團」導演陳俊明,與舞蹈空間舞團的年輕團員陳冠霖,合作《訊息消失》。二○○四年九~十月則有兩檔六場的「小亞細亞網絡──創作大匯」。邁入第七年的小亞細亞戲劇/舞蹈網絡,這次將結合來自新加坡、漢城、東京、京都、北京、香港及台北的藝術家,分為舞蹈類及綜合類兩組,於今年共同參與為期四週的「創作與創意會議」(Creators Meeting)。

    文字|傅裕惠、韓兆容
    第135期 / 2004年03月號
  • 上月十四至十六日,鴻鴻、王琄執導盲人演員的《我在地下鐵遇見天使》於台北國立藝術館演出。
    戲劇

    打開另類感官經驗的舞台之窗 談台灣劇場界的聽障與視障者表演

    當習慣以視覺畫面來主導自己情緒動作的表演指導者與視障演員工作時,幾乎都要完全推翻原來自己習慣的指導方式,實實在在地以「身體」的接觸。這樣的「第三類接觸」,不僅視障者覺得是一項人際交往的挑戰,對所謂的肢體指導者而言,更需要開放自己,信任這群即將密切合作的夥伴。

    文字|傅裕惠
    第132期 / 2003年12月號
  • 新象文教基金會《遊園驚夢》(1982)
    最PAR!

    看,那前台的燦爛與後台的艱辛! 台灣舞台設計工作者的成長軌跡

    「台灣的劇場環境差!」已經不是一句新鮮話兒了。在一切工作時間被壓縮、演出折舊率高,又消耗人智慧的環境條件下,舞台設計能被允許使用的「材質」,確實會達不到理想。若是對環境沒有理解與諒解,台灣劇場界的低報酬率,絕對會嚇跑很多年輕創作者;讓合作雙方保有一些退讓的空間,工作能量就會多持久些。除了緬懷共同的美好過去,年輕的下一代讓我們更樂於期待不可知的未來。

    文字|傅裕惠
    第126期 / 2003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輯(二)

    莎劇生根,是時候了! 從台灣近代創作者的莎劇詮釋談起

    重新詮釋莎翁戲劇最大的累積和效果,在於外在的形式創新;台灣現代莎劇演出至今已訓練出一批台灣當代的劇場設計菁英。不過,當初參與實驗莎劇的中堅分子,已轉而投入主流的商業性製作,現在新一代創作者,恐怕得再從頭摸索一次。隨著創作者年齡和資歷的不同,我們還是看到上、下兩代創作者對莎劇詮釋態度與立場的差異,這又隱然與創作者的認同有關。所謂「亞洲的莎士比亞戲劇」逐漸崛起,台灣劇場詮釋莎劇的時機已經成熟,現在要加緊趕上的是莎士比亞戲劇的教育、推廣和研究

    文字|傅裕惠
    第125期 / 2003年05月號
  • 戲劇

    鴻鴻床上的愛麗思 第八屆皇冠藝術節皇冠劇廣場劇團《床上的愛麗思》

    導演選擇扮裝大師出場,確實加深全劇的後設韻味,讓這齣戲真正成為「桑塔格的《床上愛麗思》」,而不只是一齣名為《床上愛麗思》的西洋近作,這是值得讚譽的。但是,若僅停留在這樣的層面上,究竟是四兩撥千斤的巧思?或是避重就輕的迴避心態?大師出場,只怕毀譽參半。

    文字|周慧玲、林鑠齊
    第117期 / 2002年09月號
上一頁1234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