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娜.鮑許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如水柔婉 兼容並蓄
非舞蹈科班出身的西迪.拉比,卻以天賦的柔軟身體與一身雜學,成為歐陸多位編舞家的寵兒,他從不自限,在舞蹈肢體上不斷探索,從與不同類型舞者的合作中激盪創新;作為編舞家,他也秉持同樣的態度,跟不同領域、國籍、體型、年紀、技巧、語言和不同背景的表演者合作,舞作內容更是多樣,同時具有悲劇與喜劇、神聖與世俗、個人與文化、信仰與精神的元素,而這些元素到後來都在他獨特的幽默感與巧妙的安排下,融合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創作。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碧娜的舞台奇觀
放眼全世界的編舞家,大概沒有一個人像碧娜.鮑許一樣,對於舞台設計的要求,如此大膽、革新,且深具開創性。如果說碧娜的舞蹈,是從舞者自身經驗出發,由內而外地尋找動作的材料,一如她的名言「我在乎人為什麼而動,而不是如何動」,那麼她的舞台則是反其道而行,抽象的情感通過誇張、外顯、壯觀的視覺符號具象化,與舞者共舞,由外而內帶領觀眾走進作品的思想核心。 碧娜的舞台思考是非常德國表現主義式的,不管是《春之祭》的滿台泥土、《穆勒咖啡館》的大量桌椅、《康乃馨》的康乃馨花田、《一場悲劇》的水坑與瀑布、《拭窗者》的洋紫荊花山、《熱情馬祖卡》的火山熔岩山丘,《巴勒摩、巴勒摩》的水泥高牆,都像日常場景的放大、重組與變形,拼貼了真實、夢與潛意識的投射,讓人穿越各種層次的想像與現實。 不同於其他人的舞作,鮑許的舞台總是為舞者設下許多窒礙難行的「路障」,舞者得在或粗糙、或潮濕、或滑溜等艱難、危險的環境條件中跳舞。舞台對碧娜的舞者而言,不只是背景,而是一切的起點,不只形塑他們的身體質感,更進一步將他們的狀態推向邊緣,讓深層的情感有了依附、宣洩的出口,交織出愛與恐懼、孤獨與渴望、毀滅與暴力等既混亂又美麗的舞台奇觀與戲劇張力。 一如碧娜對舞蹈劇場美學的堅持,為了完成奇特、創新的舞台想法,即使幕後技術人員堅決表示:「不,這行不通!」,碧娜從不妥協。以《巴勒摩、巴勒摩》為例,為了使舞台上那座寬十四公尺,高五公尺,總重量約七公噸的高牆倒下,碧娜和舞台設計彼得.帕布斯不顧眾人的反對,孤軍奮戰到底。當牆順利倒下的那一刻,帕布斯說:「沒騙你,我都要心臟病發了。」 長期擔綱碧娜的舞台設計,帕布斯接受本刊專訪時形容,和碧娜工作「感覺有點像在濃霧中找路、或是小孩們在遊樂場玩耍,有著濃霧的迷惘,也有著孩童的純真。」他說,和碧娜一起工作的「必修」:好奇心、不斷地探索、不要太快做決定、打開你的眼睛、享受全然「未知」的狀態。 帕布斯強調:「『未知』不代表什麼都不懂,而是要能夠延伸我們的探索,時時刻刻保有好奇心、不要錯過任何細節、不要錯過任何巧合。」他和碧娜之所以維持這麼久的合作關係,兩人的默契來自於「驚喜」,就像打乒乓球一樣,對方發球,永遠要以想不到的方式接球、然後打回去。「如果能夠預測,那就是該離開的時候了。」 是吧,碧娜的舞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在濃霧中找路、在遊樂場嬉戲
舞台是一座深淵,她把我們推到邊緣 這是一面牆,沿著舞台前緣,在現實的夾縫間,蒼白而孤絕地高高矗立。 這是樹,這是水,狗奔跳至舞台中央,徘徊而憂傷的人抽著細細的煙。 這是笑,這是血,女人大喊砸我砸我。 這是碧娜.鮑許眾多符碼拼貼而成的浮世即景。 七公噸的高牆倒下時,一片沙塵裡,我想起瘂弦的〈深淵〉: 在剛果河邊一輛雪橇停在那裡; 沒有人知道它為何滑得那樣遠, 沒人知道的一輛雪橇停在那裡。 即將來台的《巴勒摩、巴勒摩》是她標誌性的舞台之一, 但斯人已逝,我們無從知曉舞台上那些不合常理的「雪橇」為何停在那裡。 還好我們還能獨家專訪碧娜的御用舞台設計師彼得.帕布斯, 藉本次機會,本期將聚光燈打在極致又瘋狂的舞台本身。 也藉三位國內舞台設計師之眼透視碧娜留下的一座座深淵,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亦以專文悼念。 沒人能如她,已走得如此遙遠,仍推著我們來到邊緣。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高牆、泥土、大瀑布 舞動人生的魔幻旅程
舞蹈大師碧娜.鮑許的舞台風景,總是讓觀眾瞠目結舌、驚嘆稱奇,不管是水汪汪的一方池塘,隨舞者激舞飛揚的一台泥土,或是潺潺流動的一泓瀑布,以及即將在國家戲劇院舞台上、轟然倒下的一堵空心磚高牆鮑許的創作美學超越美醜,突顯人類底層的情感,也尖銳批判人性的荒謬,透過自然、生活真實的舞台再現,超越想像的舞台景觀,鮑許的作品給予觀眾深入刻寫人性的魔幻旅程。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她把我們推到邊緣,面對深淵
在專業舞台設計師眼中,碧娜.鮑許的舞台,違背了舞作大多要求舞台空曠的原則,地面崎嶇,而且充滿各種現實中的物件,但絕非無意義的存在,充滿了符號,但意義要觀眾自己去尋找。舞台本身存在邊界,鮑許充滿障礙的空間,不只對觀者的視覺感產生壓迫侷促,也讓舞者窒礙難行,她透過身體的撞擊,讓觀者重新在安全、除菌的黑盒子裡,看見框架、體制。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德國舞台設計大師
彼得.帕布斯 好奇,打開舞台的無限可能
自一九八年之後就與碧娜.鮑許合作無間、長達近卅年的德國舞台設計大師彼得.帕布斯,為碧娜的舞作打造令觀眾驚異、讚嘆的舞台風景,曾訪台的《康乃馨》、《熱情馬祖卡》、《水》都是他的作品;而即將來台的《巴勒摩、巴勒摩》,更是其經典之作,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大師,一談他的劇場工作歷程及與碧娜.鮑許的合作經驗。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充滿矛盾與宿命的人生縮影
《巴勒摩、巴勒摩》是為義大利西西里島首府巴勒摩市量身打造的舞作,多少影射了生活在這個以黑手黨著稱的無法之都裡的人生百態,以及無所不在的教會勢力。從開場的一整面空心磚牆轟然倒下後,舞者在滿地瓦礫中自在起舞,其中女舞者的強悍表現與男舞者的溫順態度,恰成對比,於是舞評人稱其為「鮑許最以女性為中心的成熟舞作」。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那堵高牆,如何倒下?!
一開場就倒下的一整面高牆,是看過《巴勒摩、巴勒摩》觀眾深深印在腦海的一幕,但要打造這驚世駭人的一幕,背後是如何發想,又如何實現?而這次邀請這支舞作訪台的國家兩廳院,又如何應對其中的技術挑戰?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1980之後
到了一點半,我覺得如果我這個主客不走,她也不能回家休息,便決絕地站起來說再見。一手紅酒一手菸的Pina看我一眼,不肯站起來擁抱告別,我只好俯身親頰,說台北見了。 始終忘不了她抬眼看我的神情。如果預知那是最後的告別,我會陪她撐到天亮。
-
企畫特輯 Special
切線輕觸圓周:《運動之後》的兩種運動
關鍵或許正在於「身體運動」是否能源源不斷摺曲「社會運動」,此亦即為何碧娜.鮑許可以「輕觸」三一八學運,一如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譯者的職責〉中所用的切線與圓周之比喻。碧娜.鮑許教會我們一種輕盈與逃逸的可能,不陷落在圓周的既定範疇中「圓」地打轉,而能輕切圓周,在交會處創造摺曲點,奇異而不可預期。
-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舞蹈家
梅卓燕 以舞為誌 銘記絢爛人生
她笑的時候,好像一個小女孩,怎麼也很難讓人相信,她已經過了五十歲梅卓燕,香港知名舞蹈家,編舞也跳舞,她用舞蹈寫自己的人生日記,寫自己從中國舞跳到現代舞的歷程,寫她與德國編舞家碧娜.鮑許的相知相遇。一場舞蹈的宴席,五十歲舞照跳,獨舞片段回顧過去種種,未來,還是要跳下去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女人現身,身體聽誰的話?
芭蕾伶娜的優雅舞姿,丟開馬甲衣與硬鞋的現代女舞者,從男性慾望的對象到強調表達自我的起舞,伊莎朵拉.鄧肯、瑪莉.魏格曼、瑪莎.葛蘭姆、碧娜.鮑許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編舞家,展現的是對身體主導權與詮釋權的爭奪、翻轉與流變,而性別身體的再現與想像一直是核心焦點。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碧娜.鮑許與《春之祭》
要不是本期專題,我們不會發現,碧娜.鮑許與斯特拉溫斯基的《春之祭》,冥冥中命運相繫。 一九一三年五月廿九日,由斯特拉溫斯基作曲、尼金斯基編舞、狄亞格列夫率領的俄羅斯芭蕾舞團演出的芭蕾舞劇《春之祭》,在巴黎的香榭麗舍劇院首演。不同於傳統芭蕾舞劇音樂的悅耳和諧、旋律優美,《春之祭》複雜而大膽獨創的節奏、狂野而原始的不協和音,不斷挑戰當時聽眾的聽覺感受。這部完全擺脫印象派與浪漫主義,離經叛道的大膽作品,讓當晚的演出發生一件音樂史上空前絕後的音樂廳暴動,覺得音樂吵鬧刺耳又野蠻的現場觀眾大喊:「快停下來、不要演了!」甚至有些觀眾還打起群架、對台上扔東西,到最後必須藉助鎮暴警察進入廳堂內來控制秩序。而據說,斯特拉溫斯基則乘機悄悄地從後台窗戶溜走,連媒體都指稱當晚演出並非「春之祭」,而是「春之殺戮」(Le Massacre du Printemps)。 《春之祭》的首演雖然引起極大騷動,但如今看來,它卻開啟了現代樂派的革命性風格。斯特拉溫斯基刻意強化樂曲中的音響效果與音樂的節奏性,讓音樂中難以預測、衝突、如脫繮野馬般的表現力,以極具挑釁與暴力的手法,召喚出人們內心原始的恐懼。《春之祭》不僅是指揮家和管絃樂團心動又心悸的挑戰,其狂野不羈的音樂性也是現代編舞家爭相駕馭的樂章。繼尼金斯基後,世界各地許多知名編舞家前仆後繼以此曲為靈感創作,其中最知名的版本,當出自舞蹈劇場大師碧娜.鮑許之手。 一如《春之祭》改變了音樂的傳統思維,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也從根本顛覆了表演與身體的美學觀點。然而她的革命性創造,並不是一開始就為大眾所擁抱。她的舞作,以戰敗後的德國為背景,在批判與戲劇性的基礎之上,加入年輕時赴紐約兩年親見「偶發藝術」以身體行動呈現藝術理念,乃至極限主義舞蹈中同一舞句的反覆變奏,以及歐洲長年人文素養的支撐,與她在福克旺舞蹈學校的訓練和烏帕塔舞團的演出經驗,發展出全新的表演藝術形式與內涵。她讓舞蹈不單純是舞蹈,甚至成為表達內心情感、慾望的肢體橋梁。她的作品傳達了許多人類拒絕知道的事情,太過暴力,太過赤裸,太過強烈,讓許多觀眾受不了,有人憤怒離席,有人吐口水,甚至被德國駐印度外交官貶為有損國家顏面。 時至今日,碧娜.鮑許的大師地位早已備受推崇,她的影響不僅在舞蹈圈,甚至擴及整個表演藝術界。雖然大師已經殞落,但她生前領
-
復刻選文 特別企畫
珍惜時間,繼續創作
近來,碧娜.鮑許及團員受邀到世界各地做「田野」,再回德國排練新舞。去年他們首度在歐洲以外的美國創作《只有你》,之後也首度到了遠東地區的香港,進行一次歷史性的工作為「九七的香港」編舞,以便今年能在香港演出。 本刊特邀剛好去年十一月也在香港編舞的古名伸,在大師來台前做一次近距離訪談。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Can Dance Talk About This?
政治與生活息息相關,創作更與生活息息相關,那麼古今舞蹈創作者又是以何種方式與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政治對話呢?他們或是以隱喻手法呈現批判觀點,或是坦率直指政治真實,正因為「身體無法說謊」,創作者以身體為利器,發出內心的吶喊!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與影共舞 打開另一扇門?
由於影像拍攝(攝影機加入)的過程,讓舞蹈與影像的主客關係,產生了各種有趣的辯證,到底,從現場性的舞蹈表演,到虛擬性的影片播出,算是舞蹈藝術?還是影像藝術?從編舞家的角度來看,從劇院舞台的框框,躍進電子螢幕的框框,成品到底是螢幕上的舞蹈?還是舞蹈創造出的螢幕?其中最值得玩味的,還是編舞家本身對於影像的態度。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從德國奔回的編舞黑馬
賴翠霜 從困圍中尋索內在自由
她是碧娜.鮑許的學妹,也是台灣少數在德國發展的舞蹈工作者,自二○○二年起陸續應邀返台與國內舞團合作發表編創作品,在以舞作《囲》贏得○八年台新藝術獎後,也讓國人驚覺這位編舞黑馬賴翠霜的出現。她的新作品《抽屜》,延續《囲》的系列,將從大環境的包覆,回到個人隱匿內在的探索。
-
藝視窗 News
台灣參與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衛武營搶先看!
【台灣】 台灣參與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衛武營搶先看! 布拉格國際劇場設計四年展(簡稱PQ)是全球最大型、最具權威性的劇場設計及劇場建築的世界性展覽,被譽為劇場設計界的奧林匹克盛會。第十二屆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將於今年6月16至26日間在布拉格舉行,台灣技術劇場協會繼2003、2007二度參展後,將再度統籌參與國家館、學生館及建築展區的展覽,並將於4月1日至12日在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舉行國內首展,率先與國人分享。 台灣國家館由燈光設計師劉權富擔任策展人,以「溯源徂流:這些人和他們的時代」為題,由林璟如、林克華、靳萍萍、張贊桃、王孟超、簡立人、蔡毓芬、李俊餘八人等,從入行超過廿餘年的設計師身上閱讀台灣劇場的發展。學生館由劇場設計師劉達倫與曹安徽共同策展,理念則是Shelter Paradise(意譯為鐵皮屋樂園),經過長達半年的徵件與競逐後,以象徵困頓卻充滿生命力的鐵皮屋為展場設計,展出年輕設計師的廿件作品。 除了展示PQ參展作品外,並特別規劃以劇場為議題的相關活動,包含「劇場設計大師記錄短片放映」、週末「劇場專題講座」等。另策劃「劇場建築展」,由舞台設計師王孟超擔任策展人,以「人本劇場」理念推介國人在新劇場興建浪潮中以落實使用概念規畫並正在建造的劇院建築,如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臺中大都會歌劇院及臺北藝術中心為主題,著重在劇場功能與使用的角度來規畫此次的展覽。相關訊息請參閱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及台灣技術劇場協會網站www.tatt.org.tw。 受日本核災影響 歐陸團隊取消來台開始退票 由於日本核子輻射污染危機升高,迄今已有原訂於4月1、2日演出的法國音樂劇《玫瑰人生》,與6月30日演出的德國「柏林愛樂木管五重奏」,以健康考量為由取消亞洲行程,上述兩個節目的主辦單位「新象.環境文創」也已展開退換票事宜。原以信用卡購票者,由兩廳院售票系統逕行刷退至原購票之信用卡帳號;現金購票者請於4/30前持票券至國家劇院或國家音樂廳售票處(含中南部服務處)辦理全額退票。新象亦提供購票觀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後碧娜時代.德國舞蹈焦點
Dear Pina: 妳離開以後,世界並未因哀悼而減緩轉速 而我們依舊跳舞。 在烏帕塔,那座若非妳的名姓 連德國人也未必知曉的城市裡 妳的舞者們仍然跳著妳編的舞 在泥土上、在水中、在偌大的花叢間 妳的那句箴言,仍推動著他們舞動奔跑 我們為何而動?我們為何舞蹈? 在妳之後,他們仍在回答這問題 這真令我們慶幸。 這次是妳的舞團第四度到台灣跳舞 也是妳離開之後頭一回 我們即將坐在台下,心緒百轉千迴 因為知道:這是一支歌頌生命依舊美好的舞 是的。生命依舊美好,我們前仆後繼地跳、跳、跳 妳在德國的編舞同伴們亦然―― 莎夏.瓦茲 梅可.斯圖亞特 鞏思袒莎.馬蔻絲 尤.法比安 馬丁.施勒夫 他們從容而無畏 在妳身後繼續編造屬於德國的舞蹈神話 世界轉速飛快 我們已見證Post-Pina時代來臨,但 Pina,妳永遠是銘刻舞蹈的重要標記 我們也將以持續的舞步,記憶妳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繼續舞動
三月份台灣舞蹈界的盛事,無疑地就是碧娜.鮑許的舞作《水》將在2011台 灣國際劇場藝術節登場。這支二○○一年碧娜.鮑許旅行巴西時所編導,被英國《衛報》譽為其作品中最明亮、性感、令人愉快的舞作,是繼《康乃馨》、《交際 場》、《熱情馬祖卡》之後,第四度登上台灣舞台的鮑許作品。在本期雜誌的特別企畫中,除了聚焦在這支當初大師親自為台灣挑選的作品之外,更藉著訪問現任烏 帕塔舞蹈劇場的藝術總監多彌尼克.梅希與羅伯.史登,讓關心烏帕塔舞蹈劇場的讀者,了解在大師離開後的舞團現況。 雖 然大師的殞落令人惋惜,但德國的舞蹈界亦不可能就此停下他們的舞步。所以編輯部將特別企畫的焦點放大,為讀者挑選了國人較熟識的莎夏.瓦茲,以及尤.法比 安、馬丁.施勒夫⋯⋯到現在德國舞壇的年輕人新寵鞏思袒莎.馬蔻絲等當紅的編舞家,以最新的報導帶領大家更進一步了解,少了碧娜.鮑許的德國舞蹈界, 還有誰繼續再讓世界驚艷。 此 外,不知巧合還是刻意安排,隨著電影《黑天鵝》的熱烈上映,台灣劇場界似乎也掀起了一陣芭蕾狂潮,陸續將有許多芭蕾的演出登場。但是在台下的觀眾很難知 道,在光鮮亮麗的舞星背後、卅二圈鞭轉的光環之下,她們為了站上舞台,成為一名完美的芭蕾伶娜,需要付出多少代價?所以本刊也特別企畫了「走進天鵝湖底 芭蕾伶娜的辛酸路」專題,以最受觀眾喜愛的芭蕾舞劇《天鵝湖》為引子,為大家介紹這齣經典舞作,並帶出許多舞者不為人知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