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
-
焦點專題 Focus 焦點六:樂團合作
破除門戶 團隊合作創新局
新樂季中出現了一個難得的現象,就是各團隊的聯手演出國樂團與戲曲團隊合作,或是交響樂團與國樂團聯手,最令人矚目的是NSO與北市交合作的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對於樂迷來說,能躬逢其盛在一次音樂會中同時欣賞台北兩大交響樂團的聯演,實屬難得。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戲劇篇
沃土上繁花似錦 新劇種迎風盛開
台灣人本就愛看戲,以漢人移民為主的台灣社會,戲劇活動與農業社會的作息、以及婚喪喜慶等生命禮儀息息相關。日本時代,是台灣社會現代化的重要階段。隨著日人開辦起殖民地娛樂事業,台灣人的娛樂場所迅速擴增,「去戲院看戲」成了新興城市生活的新選項。而戲院與戲院之間、劇團與劇團之間競爭的結果,也促成了「歌仔戲」與「新劇」等新戲劇的誕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電視歌仔戲的黃金年代
六○年代,台灣娛樂工業剛起步,台視開播第一齣電視歌仔戲,挾著豐沛的民間資源和龐大的觀眾群,歌仔戲開始從廣播轉戰電視,攻城掠地、擴張版圖。 七○年代,歌仔戲以勢如破竹的聲勢,掌握了三家電視台的市場命脈,台視聯合歌仔戲團播出《七俠五義》,眾星雲集,盛況空前。 八○年代,歌仔戲風雲再起,台視中視華視競爭激烈,楊麗花、葉青、黃香蓮、李如麟四強鼎足而立,創新多元、求新求變,是為三波改良電視歌仔戲時期。 九○年代,娛樂形式多元,曾經叱咤風雲的歌仔戲藝人或淡出螢光幕或走向精緻藝術殿堂,歌仔戲朝現代劇場發展,電視歌仔戲逐漸式微。 驀然回首,歌仔戲與電視已經攜手合作了四十年歲月。這一路走來,電視歌仔戲曾經睥睨一時、風光至極。雖然如今歌仔戲已在電視上消聲匿跡,但卻在現代劇場裡找到新生命,也應證了不管什麼劇種,有觀眾,就有它的價值存在。 今年,暌違觀眾已久的歌仔戲天王楊麗花,應兩廳院二十年之邀,重返舞台演出《丹心救主》, 本刊特別企畫,讓讀者回顧那個屬於電視歌仔戲的黃金年代,以及在那個流金歲月裡,許許多多紅遍大街小巷,讓我們曾經每天準時守在電視機前,為之深深著迷、為之瘋狂的歌仔戲明星們!
-
藝@CD
歌仔混電音 「台」得讓人通體舒暢
打開《我身騎白馬》專輯網頁,強烈的電音節奏伴隨著南台灣四大小生之一的郭春美的歌聲,「我身騎白馬走三關,改換素衣回中原」的傳統歌仔七字調在製作人蘇通達的重新打造下,脫胎換骨成為時下年輕人最愛的電音,顛覆大家的印象。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佛朗明哥舞劇《卡門》 歌仔戲《人間盜》 《星光百老匯》
自從去年去看了瑪麗亞.佩姬的《戈雅之畫》,我就被佛朗明哥舞的優美迷住了,因此今年再接再厲又去看了她的《戰前之歌》,比較起《戈雅之畫》的優美迷人舞姿,《戰前之歌》較富西班牙民俗風情,兩位歌者的歌聲直動人心,雖然是不一樣的感覺,但一樣很棒,所以當然也不想錯過接下來的《卡門》舞劇,感覺上《卡門》舞劇應該會藉佛朗明哥舞呈現出西班牙人對愛情和生命的燃燒及熱情奔放吧! 另外唐美雲歌仔戲團此次的戲碼非常不同於傳統歌仔戲忠孝節義、兒女情長的劇本,去年的《無情遊》有重量級演員的同台飆戲十分精采,但劇本不免讓人覺得十分老套,這次的《人間盜》劇本似乎還滿有趣的,我這個愛看熱鬧的外行人當然一定要去一探究竟了。 最後要去聽的則是能一解我音樂劇饑蟲的《星光百老匯》;自從《鐘樓怪人》和《芝加哥》後,可能一直要到明年年初的《歌劇魅影》和《吉屋出租》才有國外的音樂劇可以看,實在是等太久了,所以就先去聽聽選了多部著名及叫座音樂劇曲碼的《星光百老匯》吧!對於覺得音樂劇太貴或不曾去看過音樂劇的人也不妨以此入門,雖然少了音樂劇眩人的舞台設計和精采的故事,但此次的演唱和演奏者也都很棒。
-
戲劇
少一劑活水的「三合一」
整體來說,《三合一》的演出拼湊梳理不出清晰的創作意念,在編、導、演三合一的融合上,也仍然需要注入一劑催化的活水。
-
深度藝談
演好戲,土腔土調也能深耕台灣
豫劇與歌仔戲,在台灣都被稱為「地方戲」,雖然條件很不相同,卻也有其相似的軌跡。本刊特地邀請兩個劇種中具代表性的兩位演員──王海玲與唐美雲,針對她們的養成教育、演出歷程以及近期參與新編戲的經驗,進行交流與激盪。
-
歌仔戲篇
現在絕不是最壞的時代
對歌仔戲談「傳統」、「道地」,有時實在太沉重,它何曾有過定於一尊的「典範」呢?將台語的生動之美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殺豬狀元》固然當得起歌仔戲的上乘之作,但現代人對戲有更多元的要求,當代的創作者絕對有機會以動人的作品重新定義當代歌仔戲的「道地」。
-
專輯(一)
從書場到戲場
小說的原生地在書場,其表演的、大眾化的本質對戲曲藝術有相當深刻的影響和啟發。正如小說不畏冒犯正統歷史一樣,具有獨特表演美學的戲曲也不會拘泥於小說,尤其是當代的新編戲,為了揭示創作的意義,對歷史、小說的解釋權不遑多讓。
-
現象‧現場
拼台兼觀摩,取經求上進
儘管這類外台匯演的舉辦成效獲得不少觀眾的肯定,但匯演之後,這些優秀劇團仍舊回復原有的窘境,問題仍然存在,冀望他們改善演出設備與品質,對已經經營不易的外台大環境來說,明顯是一種奢望。公部門以演出機會和經費介入外台的生態,其理想和盛情可感,雖止於解渴,但具有示範性,而劇團在互相觀摩中取得什麼「經」?似乎更重要。
-
專欄 Columns
如何讓布衣成為卿相?
多年來我們推廣戲曲,不僅是希望培養觀眾,更希望培養出有能力的戲曲專業人材、成為可以貢獻本土戲曲創作的人,我們有義務給予這些「布衣」的創作人員一個可以為「卿相」的機會。
-
專題(一)
歌仔戲在外台,戲路幾條通?
民間廟會上的酬神表演,向來以歌仔戲為最大宗,近年來,政府單位舉辦的大型外台歌仔戲匯演活動,也炒得熱鬧滾滾,更有極少數的外台歌仔戲劇團,受激勵而試探從廟會到劇場之路。 生存為第一要義,在業者看來,官方和廟方都是賜其吃穿的爐主,民戲的舊路不能輕棄,政府庇佑的能見度和補助演出,更是來日方長的新路;新、舊爐主正交互發揮著他們對歌仔戲未來的影響力。 我們將從業者開拓戲路的路數,以及外台固有的表演文化談起,深入淺出外台歌仔戲的台前幕後,再從產業的角度,探討政府單位如何把新爐主的角色扮得更好,外台業者又如何突破傳統的格局,仰望藝術,想像這個產業的明天。
-
專題(一)
祖師爺的「活」飯碗
在歌仔戲起家的酬神舞台上,請戲的緣由、天數乃至宗教民俗的禁忌,比表演專業更要有力地操縱演出。而「講戲」,是外台的文化,對其薪資結構、表演方式乃至最深沈的藝術價值觀,起著深刻的影響。
-
戲曲
遙望長安,情歸何處?
放下文人含蓄身段,直接訴諸地方戲的大膽寫實,善用了歌仔戲「談情說愛」的本領,讓宮廷愛情變得「有血有目屎」,有體溫、呼吸,煽情得恰到好處,是此次《長生殿》從崑劇改編為歌仔戲調適得最成功的地方。
-
劇場思考
變身求精緻,何苦獨愛京味?
從京劇跨行到歌仔戲的導演,擅長用京劇形式的「尪仔架」,結構歌仔戲相形之下顯得「粗」的技藝,讓它在現代劇場亮相之時,的確脫了幾分俗,對提升歌仔戲表面的美感,發揮了立竿見影之效。然而過於依賴的結果,京劇竟變成歌仔戲的糖衣,這種精緻歌仔戲嚐起來甜甜的,内中的「本土味」則全走了味,有喪失自我而不自覺之虞。
-
專欄 Columns
本土戲曲「復興」的迷思
政府花了許多氣力辦理傳習計畫,建立學校中的本土戲曲科系,多年來也培養了大批「藝生」或演員,然而這些新進的「本土戲曲」演員和京劇演員遭遇的問題是一樣的:「舞台在哪裡?」「新戲在哪裡?」單純的學習模仿可以使一個劇種不至於滅亡,但不能使一個劇種具備生命;唯有不斷的創作才能使一個劇種展現新的生命力,但是我們創作的能力在哪裡?
-
專題
中生代的焦慮與觀察
不論戲劇、舞蹈、音樂或傳統戲曲的創作中堅者,對當前客觀環境的惡劣,都有同樣的感慨與擔憂;他們分別站在不同的崗位上,看護著下一批尚未立足的年輕世代,懷著不同的焦慮與期許,等候新人來取代他們的角色。
-
表演書房
簡介《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有聲書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是與《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同時發表的另一套有聲書。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策劃,林谷芳教授主持編輯,望月文化出版公司製作,內容包括六張CD及精美書冊一本。 這套有聲書最大的特色在於著重欣賞性。從曲目的挑選和製作的方向皆可見其用心,是對本土音樂有興趣者極佳的欣賞入門,配合專家深入淺出的論述及樂曲解說,很容易使閱聽者產生歷史、文化的感懷和美的感動。 其次,內容的輯選兼顧了全面性及多樣性。原、漢兩系主要的音樂型態多已收錄,包括南管、北管、歌仔、說唱與民歌、客家音樂,及十族(包括平埔族)原住民音樂之代表性曲目,對於聽者認識、建立台灣本土音樂的整體印象和多元面貌很有幫助。 此外,這套有聲書並與過去相關出版品做了區隔,以不重複爲基本原則,兼及稀有性,其中又以歌仔戲名伶黑貓雲生前最後一次錄音、恆春說唱代表性人物陳達的即興演唱錄音等最爲難得。 聆聽之後,我相信,台灣本土音樂的知音將不再難尋。 文字|徐亞湘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副教授
-
新秀登場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生長於書香門第、父親又是知名的數學教授,拿到數學博士是楊汗如從小到大沒有懷疑過的終身職志。在填選志願的那一刻,她都還不知道,往後的自己,竟會走向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
回想與回響 Echo
渡海之後,只有悲歌?
《刺桐花開》與《台灣,我的母親》已為歌仔戲編演近代台灣故事留下足跡履痕,更勇敢地躍向台灣歌仔現代戲的創發。欲由傳統戲曲的搬演程式過渡到現代戲曲的表現,也許還需要更多藝術工作者的投入,才能為兩者濟渡造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