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嘉
-
焦點專題 Focus
帶著內行樂迷 寫下歷史新頁
在呂紹嘉帶領下的第三個樂季,NSO將帶著內行樂迷,一起更上層樓。新樂季的主要特色是擁有獨特美感與韻味的法國音樂,另也將探索以浦羅柯菲夫為主的斯拉夫音樂;名家系列仍以德奧曲目為主;新曲方面,除了洪崇焜的《聲音》及李元貞的《間奏曲:商》,還有駐團作曲家佑斯特的《台北地平線》;最令樂迷期待的歌劇系列,則要以華格納巨作《女武神》近五小時的演出震懾你的感官!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NSO歌劇《蝴蝶夫人》
神秘的東方情調、淒美的愛情悲劇再加上浦契尼蕩氣迴腸的音樂鋪陳,讓《蝴蝶夫人》成為西方世界探尋東方文化的最佳入門之一, 也是東方歌者登上世界舞台的最佳跳板。NSO繼二○○九年首次成功引進《卡門》後,再次與澳洲歌劇團合作,再次的跨國大製作,相信也會是再一次的成功。而 當年讓黃英一炮而紅的歌劇電影版中的帥氣男主角理查.卓克希爾,此次也應邀來台詮釋平克頓。更讓人好奇的是,除了來台演唱第一組女主角的雪兒.巴克外,呂 紹嘉在第二組演出陣容中,大膽起用國內新銳女高音林玲慧,演唱為了持守愛情與貞節、犧牲自己的蝴蝶夫人秋秋桑。讓曾經執導第二幕的筆者無比興奮與盼望,東 西方新秀與高手的碰撞會擦出什麼樣的音樂火花,令人充滿無限期待。
-
焦點專題 Focus
創造單純而動人的「神奇時刻」
澳洲歌劇團(Opera Australia)製作的《蝴蝶夫人》即將於七月底來台,與呂紹嘉總監率領的國家交響樂團合作,在台北國家劇院演出六場。《蝴蝶夫人》的導演奧森保德(Moffatt Oxenbould)是澳洲歌劇界的老前輩,在他來台進行戲劇排練前,我們以越洋電話進行專訪,暢談他對此製作的想法。
-
焦點專題 Focus 和式劇場 一景到底
《蝴蝶夫人》 讓你陪紅顏落淚
與澳洲歌劇團合作的跨國歌劇《蝴蝶夫人》,是NSO第廿五個樂季的壓軸。這部作品可說是澳洲歌劇團的里程碑製作,花費三年的時間,以「一景到底」的方式呈現。「浦契尼曾說這齣戲是講小人物的大悲哀。」導演奧森保德戲稱:「我們能做的就是讓觀眾流淚。」
-
即將上場 Preview 梅湘名曲 廿世紀的經典之作
《愛之交響曲》 超越想像的奇琴妙音
法國作曲大師梅湘的《愛之交響曲》,被認為是廿世紀的傑作,當被問到這部作品整體意義,梅湘回答:「這是一首愛的歌曲。」最直接的證據,就是「愛」的樂思不斷變形,出現在一種名為(翁特馬農電音琴)的樂器之中。這次NSO特邀以演奏此琴聞名的法勒莉.哈特曼與梅湘鋼琴音樂代言人羅傑.穆拉洛,一同來展現此曲中的深刻之愛。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德國大提琴家
繆勒-修特 音樂的靈魂源自生活
將於六月份首度訪台演出的德國大提琴家丹尼爾.繆勒-修特,當年以十五歲之齡抱回柴科夫斯基青年音樂家大賽第一獎,也奠定了他走上獨奏家之路的決心。跟隨大師羅斯托波維奇的教誨,他認真體驗各樣的生活,豐富自己的內涵,並轉化到自己的琴音裡。因為與NSO音樂總監呂紹嘉合作結緣,兩人定下了訪台演出之約,這回他準備了華爾頓的《大提琴協奏曲》,希望能讓台灣樂迷藉由樂曲,感受到作曲家筆下的南義大利風情。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NSO「百年.風雲」、「鼓動.春之祭」、《修女安潔莉卡》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 跨/新年音樂會
以馬勒《復活》 迎向一年「太初之光」
過往總總譬如昨日死,在新的一年來臨的時刻,以馬勒的第二交響曲《復活》呈現那期待新生的心情,再也適合不過!NSO的跨/新年音樂會「太初之光」,將由音樂總監呂紹嘉親自指揮,與全體團員及音樂廳的樂迷,一起倒數計時,迎向未來!
-
演出評論 Review
千人一面的NSO之聲
姑且不論第二部分是氣力放盡還是整合未盡理想,就像是歷史上所有的重要戰役都有犧牲吧。這場《千人歡唱-馬勒第八》仍為NSO本季奪下重要的一勝。因為他們做到了「千人一面」:近千人只有一種表情一個徹底、典型的NSO之聲。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掌舵破浪 昂首音樂汪洋
國家交響樂團(NSO)走過四分之一世紀,期間名稱歷經多次更改,從「聯合實驗管絃樂團」、「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到今日的「國家交響樂團」,演出的場次也從最初的九場增加到每年平均八十場,地位更從在地團體躍升成為亞洲一流樂團,NSO廿五年來的轉變反應大環境的更迭,在蛻變成長的過程中,歷任常任指揮(音樂總監)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為台灣交響樂團史烙下了跨時代的印記。
-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NSO音樂總監談2010/11新樂季
呂紹嘉:樂團廿五週年,正是創造自己聲音的時刻
二○一一年,蘊含了許多意義,不僅是建國一百年,也是國家交響樂團(NSO)創團廿五週年。而對現任音樂總監呂紹嘉來說,距一九九一年第一次指揮這個樂團,至今也有廿年的時間了。在眾望所歸下接掌此職,也在眾所矚目下走過精采的第一個樂季,接下來的重要時刻,呂紹嘉究竟是如何精心策劃全新的樂季,讓歷任音樂總監齊聚一堂、名家共襄盛舉;排出膾炙人口的古典節目、加上一點新鮮的聲音?藉這個機會,且聽他自己細說分明!
-
焦點專題 Focus
樂團曲目與聽眾品味
在宣佈接掌NSO的記者會上,呂紹嘉曾說,今日的生活步調,大家都要快,他希望能夠「慢」下來。看到二○一○/一一樂季曲目時,不免會想,這樣的曲目要如何「慢」?呂紹嘉在第一年即大膽挑戰史特勞斯的《艾蕾克特拉》,只能用「超快」稱之。一年下來,NSO交出的成績單,證實了呂紹嘉在樂季手冊裡推崇的「高水準的演奏實力」與「無窮的潛能」,不是客氣話,其中的因素固然很多,他的曲目安排功不可沒。
-
音樂
《艾蕾克特拉》 NSO的里程碑
呂紹嘉的樂團處理以及速度的掌握,將這部複雜的總譜轉化成清澈透明的層層音響。當歌者開口唱時,他總能將樂團音量壓低,卻依舊不失清澈。在僅由樂團演奏的段落,無論長短,都能立即接上之前的氣氛,亦能平順地將戲分讓給歌者,完成人聲與樂團的無縫串接,使演出始終維持在一定的緊張度。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呂紹嘉與NSO《佩利亞與梅利桑》
一部好的藝術作品,總能激發更多藝術家的創作靈感。當比利時小說家與劇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梅特林克(M. Maeterlinck)的作品《佩利亞與梅利桑》,一八九三年於巴黎首演時,不僅成為象徵主義戲劇作品的代表作,也影響了作曲家佛瑞、德布西、荀貝格與 西貝流士等人,各以不同的形式詮釋梅特林克的作品。 德布西於一九○二年首演的歌劇《佩利亞與梅利桑》,巧妙融合了印象派管絃樂語法 與法文的聲韻,而只比德布西晚了三年、現代音樂之父荀貝格也在維也納首演了交響詩《佩利亞與梅利桑》,這是荀貝格進入十二音列時期前的管絃樂作品,雖仍延 續後期浪漫樂派的影響,但荀貝格對於大型器樂編制縝密的思考與掌控能力,已處處可見。 呂紹嘉所詮釋的德布西《佩利亞與梅利桑》歌劇,是受人注目的版本,此次他帶領NSO演出荀貝格的交響詩《佩利亞與梅利桑》,是國內交響樂團演出曲目的一大步,更是愛樂者的福音。
-
音樂 NSO「佩利亞與梅麗桑」音樂會
從布拉姆斯到荀貝格 精湛的世代對話
國家交響樂團將在音樂總監呂紹嘉的指揮下,在「2011台灣國際藝術節」中,推出「維也納世代對話系列佩利亞與梅麗桑」音樂會。在這場音樂會中,安排了布拉姆斯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與荀貝格的交響詩《佩利亞與梅麗桑》,從典型的古典到接近現代的浪漫,呈現出屬於德奧樂派的一脈相承。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會形式 抽象投影呼應希臘悲劇
《艾蕾克特拉》 女高音與樂團的超級試煉
《艾蕾克特拉》堪稱是理查.史特勞斯管絃樂團編制最大的一齣歌劇,也可能是他最前衛、最革命性的作品。整齣歌劇的演出時間並不算長,大約一個小時又四十五分鐘,不休息的音樂非常緊湊,對樂團的挑戰也相當高。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回顧與展望
在充滿年節氣氛、建國百年的絢爛花火燃起之際,本期雜誌中除了「2011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的節目系列報導,編輯部也依循往例,在這回春見暖、萬物復甦的月份,帶領讀者回顧過去這一年,看看表演藝術界發生了什麼大事,有什麼趨勢值得我們關注,並應在未來持續追蹤觀察。 為此,編輯部特別製作了PAR Review of The Year 2010企畫專題,為讀者整理出年度十大現象的觀察:以表演藝術生態面來說,文創法的通過,可說是最受各方注目的頭條焦點,但「商業」與「藝術」如何站在同一陣線,「文化」與「產業」如何平衡發展,仍將是一大挑戰。而隨著兩岸文化交流密切,不僅台灣戲劇團隊和作品赴大陸演出,日益頻繁,大陸劇來台,也有愈來愈多的態勢,然而大陸劇的題材內容與形式手法,是否符合台灣觀眾的品味?從高雄世運、聽奧、花博到建國百年,大型嘉年華式的表演慶典接連登場,這些動輒上億預算的活動,是如煙火般曇花一現,還是能讓台灣表演藝術人才從中汲取寶貴的經驗?小劇場連演,重演不斷,市場機制是否會又扼殺了小劇場的實驗與創意? 就表演藝術人才而言,去年許多持續在中小型劇場耕耘活躍的中生代編導,不約而同地站上大舞台,這股潮流的背後反映了什麼樣的現象?創作者又如何思考市場產值 與作品價值、觀眾人數與創作理想之間如何兼顧的課題?於此同時,七年級生逐漸浮上檯面,這一批創作者面對不同的時代與市場變化,如何站穩腳步,建構屬於他 們這一世代的劇場風景?在舞蹈圈,近年多位台灣舞蹈人才輪番登上國際舞台,去年更掀起一波小高潮,「台灣出品」已從過往人們熟知的「雲門舞集」,如漣漪般擴張延展,台灣成為當代舞壇重要品牌,似乎指日可待。 而在演出類型與形式方面,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的熱潮,沸沸揚揚地從年初延燒至年底,這突如其來的熱絡,不只讓觀眾疲於奔命,也讓眾多藝術家受寵若驚,在措手 不及之餘,似乎也感到力有未逮。只是在政策激情過後,科技與表演藝術如何持續發展下去,為台灣找到新的表演語言?在音樂圈,跨界音樂會亦蔚為風潮,結合戲 劇、舞蹈或多媒體的演出,為傳統音樂會帶出了另番氣象,只是跨界到底是豐富了音樂的本質內涵或只徒剩噱頭,值得深思。移植自西方的音樂劇,在台灣發展多 年,雖尚未達到百老匯音樂劇產業的成熟境界,但在國內優秀音樂劇人才的相繼投入下,逐漸走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0
呂紹嘉 讓廿世紀音樂站上台灣舞台
注目焦點一 曾經贏得法國貝桑頌、義大利佩卓地和荷蘭孔德拉辛指揮首獎,並先後出任德國萊茵愛樂交響樂團、科布倫茲市立歌劇院以及漢諾威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是台灣指揮在國際成就最高的一位。在眾所期盼下回台擔任NSO音樂總監,為NSO音樂總監懸缺數年的困境劃上句點。 注目焦點二 在二○一○/一一樂季的規劃中,除了演出愛樂者熟悉的經典之作外,更導入大量台灣首次演出的廿世紀重要作品,並且精心將兩者設計在同一場音樂會中。在享受耳熟能詳的音樂之餘,也有機會聽見新的聲音、提高眼界。 注目焦點三 國內樂壇首創「呂紹嘉時間」,親自由音樂總監主講、與談並且請音樂家現場演出,讓觀眾在欣賞音樂會之前,能對演出曲目及時代背景等,增添更多知性上的理解與感受。 五年的音樂總監任期,將為NSO提升至什麼樣的水平、為國內交響樂帶來什麼樣的衝擊,讓我們拭目以待!
-
音樂 讓祖克曼落淚的巴爾托克《第二號交響曲》
呂紹嘉:宓多里可以觸到樂曲的核心
即將首度與NSO音樂總監呂紹嘉合作的小提家宓多里,排定曲目是作曲家巴爾托克的《第二號交響曲》。邀請宓多里演出這個作品,兩方想法與回應都相當一致。呂紹嘉透露:「通常獨奏家常選擇華麗的、掌聲較多的樂曲,但她不但答應拉這首曲子,還主動要求增加排練的時間。」即使邁入演奏生涯第廿七個年頭,宓多里對每一場音樂會的重視和嚴謹的態度,是她給予觀眾最佳品質的保證。
-
演出評論 Review
救世主的力量,就是信仰!
被許多指揮列為初登板曲目的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當天團員的表現著實令人精神一振。不論是暴烈如雷電咆哮的銅管部,還是濃郁如岩漿原泉滾滾的絃樂部,都為呂紹嘉拿手的塊狀樂句與綿延樂句,再次近乎完美地呈現在聽眾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