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藝術家Marcel Dzama作品《To Live on the Moon (for Lorca)》(Maria Baranova 攝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Performa)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藉展演探看藝術史 以多樣性令人重新思考「表演」

訪紐約Performa雙年展創辦人暨策展人羅斯李.戈德堡談策展概念

紐約「Performa雙年展」(Performa Biennial)被譽為當代最重要的現場藝術展會之一,由藝術史學家兼策展人羅斯李.戈德堡(RoseLee Goldberg)在2004年創立,以展示新的委託製作為特色,透過講座、展覽、工作坊等形式的公共教育計畫,深入探討行為藝術在藝術史和當代藝術中的角色。自2013年起,雙年展也推動了「無牆國家館」計畫,以無界限的展覽空間形式反映各國社會、地理和政治景觀,展開對跨文化交流和多元種族衝突的關注,例如2019年與臺北市立美術館及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攜手策劃第8屆Performa雙年展「台灣館」,帶入如蘇匯宇的《白水》等作品,更為整個計畫增添了豐富的色彩。

紐約「Performa雙年展」(Performa Biennial)被譽為當代最重要的現場藝術展會之一,由藝術史學家兼策展人羅斯李.戈德堡(RoseLee Goldberg)在2004年創立,以展示新的委託製作為特色,透過講座、展覽、工作坊等形式的公共教育計畫,深入探討行為藝術在藝術史和當代藝術中的角色。自2013年起,雙年展也推動了「無牆國家館」計畫,以無界限的展覽空間形式反映各國社會、地理和政治景觀,展開對跨文化交流和多元種族衝突的關注,例如2019年與臺北市立美術館及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攜手策劃第8屆Performa雙年展「台灣館」,帶入如蘇匯宇的《白水》等作品,更為整個計畫增添了豐富的色彩。

今年(2023)第10屆的Performa雙年展,匯集了來自世界近50位藝術家和集體創作,從11月1日至19日在整個紐約市地區展開,演出場地包含了藝廊、文化館、小型私人藝文空間、停車場和廢棄工廠等替代空間,另一方面,雙年展也特別邀請建築師Assaf Kimmel將曼哈頓市中心一間老屋改造成為Pefroma Hub,參觀者可以在雙年展期間來此參觀,讓交流自然發生,會場並展示草稿、舉辦演講和電子音樂會,及名為「Protest and Performance: A Way of Life」的藝術計畫,以多元形式探討藝術與政治的關係——這一系列的做法顯示了雙年展中表演因地制宜的彈性,也暗示了其自由奔放的跨域風格:在Performa雙年展的演出中,你無法輕易區分舞蹈、戲劇、音樂吟唱和文學文本,作品往往是以令人驚豔的豐富多元,打破了各個藝術領域的界線,並讓人重新思考「表演」多重可能定義。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