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李爾王

相關文章 17 篇
  • 葛蘭達.傑克森以八十高齡演出「李爾王」一角。
    倫敦

    走出國會重返劇場 葛蘭達.傑克森以《李爾王》獲獎

    曾兩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後來擔任國會議員長達廿多年的英國資深女演員葛蘭達.傑克森,在二○一七年末以女身扮演的「李爾王」一角獲頒倫敦晚報劇場獎最佳女演員獎,她在這齣老維克劇院劇場的製作中,將男女性別融為一體,並專注在李爾角色心境的轉變,特殊的嗓音及狂暴的演繹能力和舞台專注力,使她詮釋的國王成為劇評筆下最具磅礡之姿的李爾。

    文字|林大貂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 歐利維耶.畢所詮釋的《李爾王》中,讓觀眾看到人類所有的行動,均變得無意義、荒謬、無用。
    演出評論 Review

    《李爾王》疏離效果所揭示的真實與劇場的無用

    歐利維耶.畢骨子裡是如此悲觀、無望、憤世嫉俗,其心態更接近「荒謬劇場」劇作家對於生命虛無的態度,猶如尤涅斯柯所述:「荒謬就和沒有目的的存在人一旦和他宗教的、形上學的、和先驗的根源切斷關係,他就失落了。」歐利維耶.畢自己從《李爾王》看見彌賽亞降臨的預言終結,因此,在他所詮釋的《李爾王》中,讓觀眾看到人類所有的行動,均變得無意義、荒謬、無用。

    文字|葉根泉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沉默就是贊同!」導演讓珂黛莉亞貼上的黑色膠布,其實正牢牢地貼在我們這群在台下觀看者的良心上!
    新銳藝評 Review

    Silence

    「你的沉默是戰爭的機器!」我們的無聲,推波助瀾地茁壯了那些本該被髮指的罪行。正如同珂黛莉亞的沉默,餵養出她兩個姐姐無盡的慾望一般。「沉默就是贊同!」導演讓珂黛莉亞貼上的黑色膠布,其實正牢牢地貼在我們這群在台下觀看者的良心上!

    文字|彭待傳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李爾王遇見被二女兒丈夫刨出雙目的葛洛斯特伯爵
    東京

    莎劇、能劇、悲劇、警世劇

    故事是熟悉的:一個看不透權力本質的老邁君王和三個女兒間的分家悲劇;原始背景是政治的:內戰爆發前的英國,法國正虎視眈眈地伺機而動;演繹的版本是多元化的:前有黑澤明的《亂》,近有女性主義的電影版A Thou-sand Acres;是的,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從來就不是個容易的題材,太多珠玉在前、太多角度可揀。 九九年九月,日本名導蜷川幸雄給自己一個追加難度的挑戰,與莎劇權威團體──RSC合作,並邀來以主演電影《瘋狂喬治王》(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而獲金像獎提名的耐吉歐.豪森(Nigel Hawthorne)飾演「李爾王」,與國人熟知的日本明星眞田廣之巧扮「愚人」(The Fool)。全劇以英語發音,先在日本彩之國藝術劇場演出十六場,十月底再赴倫敦巴比肯中心公演二十四場,接著自十二月初也已在莎翁故鄕史特拉福(Stratford-upon-Avon)作千禧跨年的四十三場演出。這樣的跨國製作除了牽涉大批人力物力,更隱含著背水一戰的必勝決心:想想看,日本人指導RSC演莎劇!筆下從不留情的英國劇評人想必早就躍躍欲「批」,火眼金睛地準備大審一場。 聰明的蜷川集合日本設計好手,給了《李爾王》一個多重國籍的古典包裝,再大刀闊斧地修枝剪葉,以簡潔的動線與輪廓塑出現代感,不時還綴灑些零星的東方情調,果然贏得英日一片好評。在戲劇表現上,蜷川放下以往討好的誇張肢體,謹守「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的準則,作出某種東方內斂氣質的示範,怪不得泰晤士報讚道:「終場更是深刻動人,就因爲它是如此的單純、沉靜,而充滿尊嚴。」蜷川能在東西文化間拿揑得如此得宜,眞是高招! 《李爾王》設計群表現傑出 即使在像我這樣對所謂「東西合璧」、「跨國合作」抱持懷疑態度的挑剔觀衆眼裡,堀尾幸男設計的舞台也令人喝采。開場的氣勢懾人:左右幽深的竹紋木牆,從兩邊向遠側中線延伸至未知的黑暗裡;向前傾斜的舞台中央,穩穩地放著獨一無二的權力寶座,在前面攤開來的是張繪有地圖的大毯,暗示著一場至親手足間的領土爭奪即將在其上展開。音樂設計宇崎奄童和音效設計井上正弘與蜷川合作多年,其用日本三弦、邦樂混出的聲音,神秘而富張力。 從斜坡後背光出現的人物,像是彼此命運中無法選擇或抗拒的因子

    文字|黃琇瑜
    第87期 / 2000年03月號
  • 《李爾王》中雖混雜大量亞洲戲劇舞蹈形式,但導演審愼使用各傳統藝術形式的特點,全劇並無突兀不順之處。
    柏林

    亞細亞的混血兒──《李爾王》

    導演王景生的《李爾王》並非莎翁的《李爾王》,而是亞洲文化的混血兒。因此,若以看莎劇的眼光來評《李爾王》,自是大錯特錯。反過來說,保存亞洲的傳統藝術形式並非導演的創作本意,因此,以傳統美學來看《李爾王》,也不對頭。

    文字|林冠吾
    第83期 / 1999年11月號
  • 歐利維耶.畢
    特別企畫 Feature 譯筆忠實優美 舞台翻轉詮釋

    歐利維耶.畢 經典過手 就不只是經典

    身兼編、導、譯、演才華的歐利維耶.畢,一九九○年代就活躍於法國劇壇,但進入新世紀才開始導演經典劇作,包括希臘悲劇、莎劇等,文字功力強大的他,多是親自將原典譯為法文,文辭優美有致;但當他搬演經典時,卻是極盡翻轉之能事,血腥、暴力、裸露、性交,缺一不歡,而這些元素往往在素樸、極簡裝飾的舞台上赤裸呈顯歐利維耶.畢似乎再一次通過這個方式,提醒觀眾劇場的靈魂就是文字、演員身體與場面調度,其他一切常是可有可無的妝點。

    文字|羅仕龍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 歐利維耶.畢在《李爾王》中,具象呈現廿世紀人類的血腥暴行。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顧廿世紀血腥暴行 直白揭露末日警訊

    歐利維耶.畢的《李爾王》意圖跳脫現代政治的隱喻,將眼光投射至人類在廿世紀的血腥暴行,劇中刻意使用誇張的表演,強調語言的空洞,演員們竭盡所能的瘋狂嘶吼,彷彿要在斷氣前用話語捕捉生命最後的火花。他用直白、具象的手法,將劇中的人性醜惡化作一幅幅不堪入目的畫面,成功地挑戰了觀眾的極限,讓觀眾認識到莎劇黑暗、殘酷的一面。

    文字|王世偉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 在《天問》中,豫劇皇后王海玲將以旦行挑戰「女李爾」。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豫劇天后王海玲 挑戰旦行李爾

    莎劇經典中的「李爾王」,可說是演員最難駕馭、也最想挑戰的一個角色。這回臺灣豫劇團「豫莎劇」第三部曲《天問》,即為豫劇皇后王海玲量身打造「旦行李爾」,演繹這位飽經磨難、在權勢與親情風暴中發狂、最後幡然悔悟的複雜人物。導演呂柏伸要王海玲拿出看家本領,花旦、武旦、青衣都要上場,除了看她對角色心理的細膩詮釋,還可看到她的一生絕學,令人拭目以待!

    文字|廖俊逞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 《李爾王》起因一場分財產的家庭風暴,和台灣當下光怪陸離的社會亂象,遙相呼應。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這場悲劇 源於愛的偏執

    作品不多卻齣齣讓人印象深刻的中生代導演陸愛玲,今年成立了「達達劇團」,以改寫自莎翁悲劇《李爾王》的《名叫李爾》為創團作。陸愛玲認為,《李爾王》的悲劇來自於對愛、對完美的偏執,這也是崢嶸一世的李爾王最後的生命功課,唯有透悟才能抵達死亡的終點。

    文字|廖俊逞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 相對於《李爾王》歷史悲劇主線的沈重,符宏征另闢蹊徑,找到故事中國王身邊的「弄臣」做為主要的敘述者。
    台前幕後

    遠方的鼓聲繼續敲打

    符宏征說,儘管現在小劇場的主流論述總是得大膽創新,好像沒有一個可以引起話題的顚覆創意,就表示落伍了,但他希望自己可以儘量不受干擾,回歸劇場本質及自我的創作路線,紮紮實實地做戲。

    文字|謝東寧
    第101期 / 2001年05月號
  • 蜷川幸雄
    東京

    在老英的地盤上征服莎劇

    曾於一九九三年率團來台演出的日本劇場導演蜷川幸雄,日前在東京近郊的彩之國藝術劇場推出「莎翁回顧系列」的第四齣大戲《李爾王》(King Lear)。這部與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 合作演出的跨國製作,此刻更已遠征倫敦與莎翁的故鄕,進行跨年度的六十七場公演。

    文字|黃琇瑜
    第87期 / 2000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輯(二)

    這真的是「莎士比亞」?!

    劇場導演鴻鴻應國家劇院之邀,繼二○○○年的「台灣文學劇場」之後,再次擔任策展人,邀集國內小劇場的代表性劇團針對單一命題,展開對話與競技。且看這五個劇團如何運用各種風貌迥異的演出形式,演繹莎士比亞的名作,並與本刊編輯的原著導讀相較,來體會莎劇的豐富與多變。

    文字|傅裕惠
    第125期 / 2003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人類因小丑而變得偉大

    是的。我們都聽過「人類因夢想而偉大」,而「敢夢想」的意思,就是敢想平常所不敢想,敢想常人所不敢想。 小丑,事實上,就一直都在提醒我們,用不一樣的角度來看世界。

    文字|李立亨
    第138期 / 2004年06月號
  • 戲劇

    音樂別出心裁,隨戲各抒己見

    讓五月劇場非常熱鬧的「莎士比亞在台北」,同時也讓風格不同的音樂設計者展現各自的趣味:《泰特斯》中的應蔚民以說唱發揮了連接與轉換的功能;《羅密歐與茱麗葉》的余奐甫則以分門別類的音樂烘托不同的場景;《李爾王》的吳忠良運用了更細緻的擊鼓技巧;《馬克白詩篇》的楊喬均則以即興伴奏使音樂也成原創作品。

    文字|周長雲
    第127期 / 2003年07月號
  • 吳興國認為,「李爾」的狂妄無知,其實像個孩子;劇終,他將讓李爾重生。
    台前幕後

    管它風吹、雨打還是雷擊!

    那個驕枉放縱的老國王,要聽取悦他的話,最後卻落得家破人亡;當初那個急躁求好的劇場導演,如今要一個人扮演七種角色,在結合傳統戲曲行當、音樂與現代戲劇元素的創作裡,找出自我表達的空間。

    文字|傅裕惠
    第103期 / 2001年07月號
  • 坷雷蒙亭.葉尼珂反串李爾王,她的演出讓我們完全融入李爾王的世界,忘記她是一名女性。
    特別企畫 Feature

    有聲與無聲世界的撞擊

    由聾人演員與非聾人演員同台表演的《低迴李爾王》,以法語與手語,讓觀眾可以深入感受到手語世界中情感的細膩與深度。導演蒙特凱妮說:「我刻意選擇手語作為這齣戲的主軸,為了凸顯出語言在我們世界裡是如何地被濫用、被腐化、被扭曲。劇中唯一一個誠實的人:寇黛莉雅是一個說不出話的人,但她的手勢卻比任何的話語都來得有力量。她的不說話本身就成為一種反抗的力量。」

    文字|馬照琪
    第199期 / 2009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九歌兒童戲劇敎育開班 九歌兒童劇團多年來除了固定推出兒童劇之外,還致力於兒童戲劇敎育,創發一套帶領兒童戲劇遊戲的敎學課程,同時希望能透過培訓和更多人分享敎學技巧和兒童戲劇活動敎學概念,因此繼一九九八年開辦第一期「兒童戲劇活動師資培訓班」後,今年將持續開辦,並分「兒童戲劇活動師資培訓班」(三月十六日至六月二十九日)、「兒童劇演員培訓班」(三月十七日至六月二十三日)及「九歌說故事戲劇活動師資培訓班」(三月二十日至六月二十六日)。其中「九歌說故事戲劇活動師資培訓班」是針對具有帶領兒童戲劇活動基礎及經驗的人而設計,希望透過課程讓帶領者突破以往單方面的「說」故事,也能帶領孩童「玩故事」。 師資包括:朱曙明(九歌兒童劇團團長)、司徒芝萍(政大英語系副敎授)、鄭黛瓊(北市師講師)、鄭嘉音(康乃狄克大學偶戲碩士)等。洽詢電話:02-27389859。 (編輯室) 第四屆耕莘藝術季甄件 第四屆耕莘藝術季此次將公開甄選有興趣參與的表演團體,只要是國內登記立案社會業餘表演團體,演出製作內容爲戲劇、舞蹈、兒童戲劇或其他傳統戲曲等未公開發表之原創作品,皆可參與評選,入選後將於八十九年十月至十二月演出。 演出企劃案內容需具備演出計劃說明書、完整演出劇本,此次預計甄選四至八個團體,耕莘文敎基金會將邀請評審委員就劇本、導演、演員、設計及企畫內容等進行各項評鑑,並於藝術季每一場演出後擔任交流講座之主講人。演出團體入選後獲得耕莘文敎基金會提供的演出宣傳、場地、硬體設備及行政事務等資源。收件時間爲三月底止,洽詢電話:02-23655615#318。 (編輯室) 〔香港〕 歐亞舞蹈共同睇與香港獨立舞展 爲了讓亞洲的舞蹈界建立良好的互動,此次香港藝術節特別與香港藝術中心合辦「歐亞舞蹈共同睇與香港獨立舞展」,除了邀請英國、德國、芬蘭及小亞細亞藝術節的各舉辦國代表進行舞蹈環境硏討之外,也集合香港六個舞

    文字|本刊編輯部、李翠芝
    第87期 / 2000年03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

  • 戲劇

    《和合夢》 以沉浸式展演回應酷兒想像

  • 新銳藝評 Review

    再不換氣就缺氧

    評四把椅子劇團《呼吸》
  •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2023艋舺國際舞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