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兩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後來擔任國會議員長達廿多年的英國資深女演員葛蘭達.傑克森,在二○一七年末以女身扮演的「李爾王」一角獲頒倫敦晚報劇場獎最佳女演員獎,她在這齣老維克劇院劇場的製作中,將男女性別融為一體,並專注在李爾角色心境的轉變,特殊的嗓音及狂暴的演繹能力和舞台專注力,使她詮釋的國王成為劇評筆下最具磅礡之姿的李爾。
在性別壁壘愈來愈模糊的今日,世界各地早有不少由女性扮演莎劇重要男角的作品,雖然近年英國也出現了幾齣突破莎劇性別選角的演出,如馬克辛.皮克(Maxine Peake)的女版《哈姆雷特》、米雪兒.泰芮(Michelle Terry)的女版《亨利五世》等,但事實上,英國製作方對莎劇的詮釋與選角還是偏向保守,也因此,當二○一七年末公布的倫敦晚報劇場獎(Evening Standard Theatre Awards)最佳女演員,頒給了以女身飾演李爾王一角的資深女星葛蘭達.傑克森(Glenda Jackson)時,不只肯定了莎劇選角的更多可能,也弭平了起初抱持懷疑與驚訝的言論。
從演員到政壇再重回舞台
葛蘭達生於一九三六年,在英格蘭西北部的一個小鎮長大,青少女時期加入了業餘話劇社,唯一的戲劇經驗就是每年在利物浦上演耶誕童話劇;高中畢業後她工作了兩年,申請進入了皇家戲劇學院(RADA)這個她唯一聽過的戲劇學校,雖然成功入學並獲得獎學金,校長卻告訴她:別想在四十歲以前拿到要角。事實證明,她的實力遠超過校長預期,還沒畢業就參與售票演出《鴛鴦譜》Separate Tables 並表現亮眼、廿八歲時加入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SC),在彼得.布魯克的「殘酷劇場季」(Theatre of Cruelty season)中參與演出《馬哈.薩德》和《哈姆雷特》。
還不到四十歲,葛蘭達自七○年代起即分別以《戀愛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金屋夢痕》A Touch of Class 兩度獲得奧斯卡;也以《血腥的星期天》Sunday Bloody Sunday 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最佳女主角;她所飾演的伊莉莎白一世,更讓她一次奪下艾美獎電視戲劇與迷你電影兩個最佳女主角獎。然而,到得九○年代,葛蘭達因為反對繼承柴契爾政策的保守黨黨員而決定從政,在一九九二年以工黨議員之姿入選進入國會,離開表演藝術界。在她二○一六重返舞台前、暫別演員工作長達廿餘年間,葛蘭達皆以國會議員身分為民服務。
在參與此次製作前,友人曾問葛蘭達是否有考慮搬演李爾的念頭,當時她答道:「別瘋了!我?我在英國演李爾?沒有人會同意我這麼做的。」在與老維克劇院(The Old Vic)館方及導演黛博拉.華納(Deborah Warner)商談合作的過程中,葛蘭達起初對所挑選的劇本不慎滿意,便自行提議要演李爾王,此舉卻正巧讓企圖嘗試突破保守形象的老維克劇院接受了。
跨越性別演出氣勢磅礡的老年政治家
葛蘭達在與《倫敦晚報》的對談中表示,身為一個飾演李爾王的女性,最好玩的其實是因為年紀愈長而愈沒有性別上的差異,最終都是回到一個歷盡滄桑、走到權力盡頭,而逐漸理解親情與愛的老年人身上。對女扮男裝沒興趣的葛蘭達,在詮釋李爾這個角色上將男女性別融為一體,並專注在李爾角色心境的轉變。葛蘭達的此言此舉讓所有對「李爾由女性扮演」的大驚小怪,顯得過時老套。事實上,早在廿年前、那個要角總是男性的年代,這位如今在老維克執導女版李爾且同為女性的導演黛博拉,亦曾在國家劇院執導過由女演員費歐娜.蕭(Fiona Shaw)主演的《理查二世》。
英國《衛報》劇評蘇珊娜.克拉普(Sussanah Clapp)為葛蘭達飾演的國王李爾下了非常有趣的評論:「李爾這個角色之所以真摯動人,不是因為葛蘭達做了什麼,而是她沒做什麼。」沒有如在風中搖曳的淒零聲調、沒有陰鬱空洞的眼神,取而代之的是作為君主的容光煥發,葛蘭達特殊的嗓音及狂暴的演繹能力和舞台專注力,使她詮釋的國王成為劇評筆下最具磅礡之姿的李爾。也許過去多年從政的經驗,使葛蘭達能更多面詮釋李爾這個角色,不過對年屆八十的她來說,重返舞台、挑戰既有傳統,是更令人振奮的事情,而她精準到位的演出,也成為英國觀眾以其他角度認識李爾王的絕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