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汝
-
焦點專題 Focus 為什麼法國觀眾瘋台灣文化?
從法國夏佑國家劇院「體驗台灣」,看台法文化交流現況
位於巴黎的法國夏佑國家劇院(Thtre national de la danse Chaillot)的今(2024)年10月很「台灣」。布拉瑞揚舞團、微光製造、小事製作、VR《無法離開的人》、紀錄片《行者》等,都因「夏佑體驗:臺灣焦點」(Chaillot Exprience#2: Taiwan)來到了這個歷史悠久的劇院。 「夏佑體驗:臺灣焦點」由夏佑劇院主力策畫。這所成立於1937年的劇院是法國5個國家劇院之一,也是唯一以舞蹈作為發展核心的國家劇院,更是1948年聯合國大會《世界人權宣言》簽署儀式所在地。過去,台灣的漢唐樂府、無垢舞蹈劇場、雲門舞集鄭宗龍的《十三聲》皆曾在此演出,編舞家黃翊亦曾在2018年參與夏佑劇院的駐村計畫。 本次「夏佑體驗」接連3天(10月10日至12日),跳脫過往台法合作的單檔節目買賣、邀演模式,除了將館內空間交給多個台灣舞團盡情揮灑外,這所骨子裡刻著國際人權價值的「舞蹈之家」也上映了由陳芯宜執導、囊括海外許多大獎、講述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故事的《無法離開的人》。此外,還舉辦了多項音樂、攝影展、工作坊及藝術家對談等週邊活動。夏佑劇院藝術總監哈希德.烏蘭登(Rachid Ouramdane)表示,「夏佑體驗」就像是個小型藝術節,「3天不太可能呈現台灣豐富多元的文化,但仍希望可以呈現360度的台灣表演藝術。」 夏佑體驗,讓世界看到台灣 法國時間10月10日晚間8點半,台灣國慶剛過,一宣告演出即秒殺的布拉瑞揚舞團《我.我們》首部曲打頭陣,跳上夏佑舞台。 這件重新詮釋台灣排灣族生命歷程的作品,在謝幕時讓挑剔的巴黎觀眾熱烈地起立鼓掌、歡呼不斷,並跟隨舞者嘟嘟(Kwonduwa Takio,孔柏元)的引導,在阿爆(Aljenljeng Tjaluvie)的音樂搖擺身體,台上舞者與台下觀眾一同將這座可容納400人的Firmin Gmier廳轉化為搖擺電音舞池。 哈希德說,他在2023年來台觀賞《我.我們》的首演時,驚豔於布拉瑞揚舞團將傳統轉化於現代的能耐。按他的說法,那是「活生生的,而不是積滿灰塵的」藝術語言,「他們創造出這種肢體運動是我過去從未見過的,」哈希德自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亞維儂藝術節 ╳ 國家兩廳院
藝術節是「派對」,要讓所有人都能自在參與(上)
曾以《最後的提詞人》、《不可能的邊界》與《櫻桃園》等作品與台灣觀眾見面的提亞戈.羅提吉斯(Tiago Rodrigues),此次以亞維儂藝術節新任總監身分訪台,將與國家兩廳院開啟3年的夥伴合作關係,邀請二至三位年輕藝術家前往亞維儂參與首屆「不可能的傳承」藝術家培育計畫(Transmission Impossible Project),與各地年輕創作者參加大師工作坊,進行跨世代、跨文化的劇場藝術交流。藉此機會,本刊邀請提亞戈與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分享與交換劇場對當前世界與當代觀眾的意義,如何持守價值又能開創新局。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亞維儂藝術節 ╳ 國家兩廳院
藝術節是「派對」,要讓所有人都能自在參與(下)
Q:剛提到英文字幕,暗示著觀眾組成較過往不同。近年歐洲城市的居民組成似乎也有很大變化,亞維儂藝術節如何回應此種現象? 提:謝謝你提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呈現的當然是心目中最高品質的作品,但藝術節同樣也有責任要履行我們「如何」呈現作品,也代表著我們所持守的價值。舉例來說,我們該怎麼讓過往少有機會接觸劇場的觀眾,也能走進劇場看戲?讓展演共融、可近,都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不能讓觀眾覺得自己被劇場演出排除在外。這些可以是硬體設備的改進,也可以在規劃節目時,呈現更多元的族群觀點。 過去10年,歐洲城市人口組成有了很大的變化,法國也是如此。我們今年在亞維儂呈現黑人女性編舞家賓杜.登貝雷(Bintou Dembl)作品,一方面當然因為這是非常好的作品,但我們同樣不能忽視「法國黑人女性編舞家」背後所代表的深刻含意,讓同樣身分背景的年輕人(大多來自城市邊陲,生存環境充滿挑戰)不再覺得自己被亞維儂藝術節排除在外,而能藉此展現自身存在。同時,我們也為一般觀眾視野帶來挑戰,讓他們發現另一種表演形式。 現在我們最大的挑戰,就是要能呈現法國甚至歐洲城市的多元多樣性,並藉由節慶派對般的正面氛圍來傳遞。「Festival」字源就是「派對」,充滿熱情洋溢、自由奔放的感覺。無論藝術節帶有何種政治、社會意圖,我們都不能忘記其「派對」本質,讓所有人都能自在參與。 舉例來說,這就像是我們和親朋好友邊吃飯邊聊天,會辯論會吵架。事實上,「debate」(辯論)在法文代表著「de-bate」(不要戰爭),所以我們是用辯論代替戰爭。方才怡汝總監提到大皇宮演出Julie Deliquet的《福利》(Welfare),這也是75年來第二次由女性創作者為藝術節揭開序幕,相當具有歷史意義。在這座充滿歷史意義的古蹟,探討貧窮與社會福利議題,這對某些觀眾來說或許相當衝擊,的確出現很多爭辯聲音。我想這就是藝術節的意義,能真正和當下世界產生關係。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沒有頭銜、無論資歷,平等才是對話的開始
兩廳院近年大力推廣「人人的劇場」,期待讓廳院建築在既有的精采上,開拓更加多元多姿的活力與魅力。繼「共融劇場」之後,2022年首度擴大舉辦「青銀共創」計畫,邀請舞蹈、戲劇、聲音、書寫與社創領域的職人專家,透過不輕鬆的報名程序,募集一批對於世代溝通有感的青銀學員,展開密集工作。活動在7月30、31日兩日對外開放的「青銀共創分享會」上總結回顧,並邀請各領域講師進行經驗分享與傳承,同時也跨海邀請日本 OiBokkeShi「老いと演劇」創辦人菅原直樹、蘇格蘭巴羅蘭德芭蕾舞團創辦人Natasha Gilmore 遠距暢談混齡創作經驗,兩日分享會氣氛熱絡,提問踴躍,大家在會後最想知道的是,這樣的計畫未來還能不能繼續推動下去?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NTCH Salon 劇院沙龍:劇場.議場—「思辨機構」系列講座摘要
委製、獎補助機制的生態網絡
著眼於近年來台灣表演藝術環境的高度機構化,以及獎補助機制、平台的成立,及地方場館的策展轉型,系列講座的第四場以「委製、獎補助機制的生態網絡」為題,邀請身兼創作者和團隊營運者的汪兆謙、黃翊與黃思農,與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分享在委製創作、獎補助爭取及與公部門合作策展等經驗與挑戰、歷程與心得。
-
兩廳院捷運連通工程正式啟動 打造一條民眾走向藝術最簡便的路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藝文推廣廊道暨地面景觀設施工程」開工典禮於7月17日舉行,文化部部長李遠、政務次長李靜慧、藝術發展司司長周雅菁、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高志尚、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到場共襄盛舉。藝文廊道工程為兩廳院自1987年開幕以來規模最大工程,預計為期三年,完工後將連通捷運中正紀念堂站五號出口與國家兩廳院地下空間,提供無障礙便捷通行路線,創造文化平權、永續共融場域。此外,兩廳院已成立37年,在排練場稀缺且功能未能完善的情況下,規劃藝術推廣的公共區域,並建置與戲劇院舞台大小一比一的排練室提升劇場創作與技術整備,亦是本次工程的重要任務。兩廳院藝文廊道將同時兼具優化表演藝術產業創作環境,與提供所有大眾更便利接觸藝文的場域。
-
全台首獲SGS查證之劇場 國家兩廳院發布三年減碳計畫
近年來,台灣表演藝術產業吹起一股綠色劇場風潮,各大表演藝術場所紛紛祭出各自的節能減碳策略。國家兩廳院自2016年開始,建設並優化無障礙硬體設施,接續發展全面性的場館共融服務項目,2021年依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制定發展方向,啟動場館自我盤點,導入永續概念於場館營運當中,並設定場館六大永續願景。2023年串聯產官學,舉辦第三屆「永續國際年會」,今日更舉行「溫室氣體盤查結果公布暨三年減碳行動」記者會,公布完成 ISO14064-1:2018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通過SGS查證,成為全台首座獲SGS查證之劇場。兩廳院同時發布三年減碳計畫,為表演藝術產業永續營運寫下新的里程碑。
-
特別企畫 Feature N│NPAC
國家兩廳院:我們已在「永續」這條路上,持續前行
已營運超過35年的國家兩廳院(下簡稱兩廳院),不只是台灣第一座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更是台灣表演藝術發展的指標,因此必須跳脫單純「演出場地」性質,強化公共性與社會影響力。從「人人、數位、有機、無牆」到「永續共融、韌性治理、智慧創新」的營運策略,其實都是藉策略的延續、盤點與整合,去回應一座劇場、或是不只是劇場如何永續營運的可能。不過,兩廳院對於永續思維的出現要到2021年之後。以此為座標,透過回頭檢視、現階段盤點到未來規劃,既是在呈現「永續」於兩廳院發展的時代切片,也在找尋兩廳院在劇場永續與世界劇場的位置。 尚無永續思維下的先行作為 兩廳院面對永續議題最根本的、也最困難的是建築本身,因為30多年前的設計理念本就不會將節能等方向納入;所以,這十多年來已陸續汰換老舊燈具為LED燈具、空調設備轉為冰水主機等。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形容,兩廳院已經存在,不可能打掉重練,就好像一個人外觀好好的,但內臟全都得換過。 另一方面,從2016年開始,兩廳院也陸續完成合於法規的無障礙席次、身心障礙席次、無障礙電梯、無障礙坡道、服務台感應線圈等硬體設施,並且藉由口述影像、輕鬆自在場等設計,進一步往所謂的「共融場館」邁進,呼應「人人的劇場」價值,讓不同民眾都有可能走進兩廳院欣賞演出。 這些看來皆符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作為,其實初始並非透過永續思維來想像與規劃的。以場館的硬體更新來說,包含燈具、空調等,最初是很實質面地解決劇場電能與電費的耗費。而「共融」也是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重新定位一座場館的功能與存在意義,作為兩廳院前一階段的主要目標。這些都明確呼應了永續發展目標對於社會共好、環境保護等面向的實質作為,讓兩廳院在擬定下一階段的發展目標時,能夠從「共融」走向「永續共融」。 以2021年作為發展基準,也與全球COVID-19疫情導致的危機有關。負責國際交流與發展的兩廳院副總監施馨媛觀察到國際對於永續的討論,進而透過聯合國於2015年公布的永續定義,回頭檢視兩廳院的過去,才察覺兩廳院在無形中已符合部分項目,特別是「共融」之於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性別平權(Gender Equality)、減少不平等(Reduced Inequal
-
2023國家兩廳院永續國際年會 串聯產官學聯合開啟台灣綠色劇場時代
由國家兩廳院主辦的2023永續國際年會,今年已邁入第3屆,在7月19日、20日於國家戲劇院大廳舉行。現場邀請歐洲經貿辦事處處長高哲夫(Filip Grzegorzewski)以「歐盟文化創意產業的永續之路:政策與補助」為題,分享歐盟如何透過政策回應表演藝術的永續理念;而玉山金控、天下雜誌等企業今年首度共襄盛舉,闡述企業支持藝術永續的做法;國家兩廳院則切分硬體與軟體,分別針對節目製作、場館設備、演出內容與延伸服務等面向,展現7年來推行永續共融的經驗與成果,並在場館政策上有更多宣示。此外,更邀請表演藝術聯盟、人力飛行劇團、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藝術大學,分享產官學在推行文化永續方面的經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
接續挑戰4年任期,盼再創新高
早該在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第2屆董事會任滿前半年,新接班董事會團隊就全數到列,沒想到名單遲遲未定,還滿溢出一堆攻擊與請願的流言,最後由藝文愛好者也是商界聞人高志尚點頭接下國表藝董事長任務;原3場館包括臺北國家兩廳院劉怡汝、臺中國家歌劇院邱瑗以及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簡文彬3位藝術總監全部留任,某種程度似乎更落實了行政法人強調的「臂距原則」精神,但全無世代交替的藝術總監人選,也讓中生代藝術工作者覺得空虛覺得冷,落實更多元更開放納接不同世代藝文品味的希望暫時落空。 疫情影響,國表藝董事會選擇「一動不如一靜」 依據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設置條例,董監事任期4年,第3屆董監事任期將自2022年4月2日起至2026年4月1日止。可以理解,提名董事長人選的文化部必要考量疫情之後的國內表演藝術環境需求,以及董事會略晚成軍壓縮尋覓藝術總監人才時間,這都讓全數留任有了必要性與正當性。 高志尚的概念是,國表藝已經進入下一個10年,台灣不能只有晶片與經濟,也要有文化。高志尚過去有過2次、8年擔任兩廳院及國表藝中心董事的經驗,雖然是全新一屆董事會,但他認為基礎很好,只要延續,讓台灣藝術人才能夠得到更多的支持,也讓國際上更多國家和藝術家看到台灣的精采,透過藝術文化讓國際對台灣有更多的了解。 文化部長李永得則親口證實,其實他一開始徵詢的對象就是企業界,「因為國表藝就是專業治理,董事會就是支持,我相信有專業,也結合企業、政府的資源,大家一起活絡表演藝術產業。」 李永得一開始找高志尚,高董並沒有答應,李永得轉而尋找藝文界人士,但報到行政院又有各界意見,最後他決定三顧茅廬,回頭拜託高志尚答應,這次,高董點頭了,也促成企業界擔任國表藝董事長的首例。開第一次董事會同一天,現場所有董事無異議通過所轄北中南三場館藝術總監由現任3名總監劉怡汝、邱瑗及簡文彬續任,繼續推動國家劇場成立目標。 國家三場館「兄弟爬山,各自努力」 在3名藝術總監第一次董事會的報告中,第一任4年3場館勉強維繫的「台灣國際藝術節」在這一任已經拋諸腦後,3場館藝術總監宛如爭先恐後往天空盛開的花朵,各自揮灑,既發展各自的強項,也在重要節目上仍可合作的競合關係。</p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家兩廳院X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劉怡汝X李若綺 嚮往香醇「熟齡釀」,就從消除成見開始(下)
熟齡,是什麼?是在某個年齡之後?還是身心進入某個狀態?那麼,它會有個固定的答案與定義嗎?我們會聽到一個說法是,台灣在2025年從高齡社會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第一個提問往往是「我們做好準備了嗎?」但又該做什麼準備呢?這些提問,往往讓「熟齡」成為一個「問題」,但又該讓它就是個問題嗎? 其實,老人、長者、熟齡、樂齡、高齡、銀齡等名詞的出現與替換,不代表它們完全是彼此的同義詞,更呈現的是:舊有印象的翻轉企圖,嘗試替這個所有人都可能踏入的階段,賦予更多意義,並找尋這個社會與自我生命更完善的交會點從面對現象、解決問題到共存共好。於是,本次對談邀請到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就兩種不同型態與功能的機構,從過去脈絡與現有策略來思考未來的所有可能。
-
兩廳院35周年慶 《平行劇場》展覽、「NTCHaiR」互動裝置登場
國家兩廳院今年10月底即將成立屆滿35周年,作為台灣最「資深」國際級場館,兩廳院的歷史幾乎完整呼應著台灣表演藝術界的發展。因此,既是「慶祝」,也作為「檢視與期盼」,兩廳院特別企畫兩項活動──《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35》、「『NTCHaiR』智慧體──明日生存索引」,邀請大眾透過展覽、展演與論壇,重新面對經典的物件、文本與檔案,設法理解不同時代與社會環境下的藝術詮釋;此外,還可以線上線下對經典紅椅互動裝置藝術「『NTCHaiR』智慧體」提出各種人生疑問,獲得專屬的「明日生存索引」。
-
文化部與OPENTIX合推藝文消費回饋機制 7月1日上線
為支持藝文產業,鼓勵民眾參與,文化部與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合作,推出「OPENTIX紅利點數」藝文消費回饋機制,7月1日正式上線。凡在OPENTIX平台上符合「首次參與」、「二次消費」、「跨域消費」的消費者均可獲贈紅利點數,後續不管是看表演、電影、展覽、聽講座、文創商品等購買行為皆可使用點數折抵,參與越多紅利點數越多,讓藝文消費不只累積感動,也可以有實質回饋。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升級表演藝術圖書館 為民眾與兩廳院「搭橋」
兩廳院的表演藝術圖書館於一九九三年成立,典藏包括兩廳院主辦節目海報、節目單、錄影帶、數位光碟、每日演出錄影音等,累積館藏至今十九萬件。廿多年來,歷經幾經調整,圖書館一直是被討論的焦點。二○一八年起,從內部提議轉型,圖書館將重新思考館藏策略及空間運用規劃,並於今年啟動圖書館升級專案。 在兩廳院「藝術共融」的脈絡下,該如何打造一個屬於大家的圖書館?藝術總監劉怡汝決定搭起橋梁,讓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因任何預先設下的規範而被屏障。她堅信:「如果兩廳院只服務文化菁英,那就希望台灣兩千三百萬人透過兩廳院,都成為文化菁英。」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備好沃土、搭起橋梁 讓藝術大爆發
國家兩廳院對於創作者來說,不只是個演出場地、專責節目策劃,更要搭起橋梁,與國外場館、藝文機構合作,共築交流平台,二○一八年兩廳院與法國國立鳳凰劇院開啟了「開動計畫」,結盟共製作品包括今年台灣國際藝術節備受好評的《宅想新世界》、新點子實驗場的《微塵共感》及蘇文琪《氣候計畫》。 今年,兩廳院又往前進一步,與法國五個國家劇院之一的巴黎夏佑劇院、南歐首屈一指的舞蹈之家巴塞隆納花市劇院締結夥伴關係,明年雲門2《十三聲》將前往巴黎,而花市劇院和兩廳院藝術家的交換駐館計畫,也將在未來啟動。本刊特別邀請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與鳳凰劇院藝術總監杜勒葉,進行一次雙總監的「焦點對談」,同時也專訪花式劇院總監瑪嘉莉、夏佑劇院總監德尚,介紹他們在人才、場館、培育、合作上的理念與目標。 同時,兩廳院也要成為藝術家的家、藝文工作者的搖籃,陪伴孵育大家的夢想。今年的兩廳院藝術基地,不僅有長期駐館藝術家吳明倫、周東彥、樊宗錡,短期駐館藝術家王安琪、紀柏豪等五位,更包括了五位Gap Year兩廳院壯遊的創作者,七位藝術行政計畫實習生;也特別邀請林強擔任導師,給予藝術家們人脈資源的引薦和尋找資金的方法。林強也在本次的訪談中化身「心靈導師」,暢談自己在藝術與生活之間、音樂創作和儒道經典之間的種種領會。 最後兩廳院也希望能持續保有一種「叛逆」基因,讓場館成為藝術家的「新點子實驗場」,讓團隊們可以純粹創作,不用擔憂外在環境、票房好壞,發展實驗想做的事,拉長時間、做好準備,並且能鼓起勇氣,冒險邁進。 本期,我們也將揭密兩廳院售票系統的藝文票券銷售資料,看看自二○一三到二○一八年的各項票券數據,在國立交通大學統計學研究所的分析之中,透露了哪些售票趨勢變化與購票者消費樣貌,也期望這些資料能夠適當輔助相關場館及藝文團隊,作為開發潛在觀眾與行銷溝通的參考。
-
特別企畫 Feature 發現世界的同時,也讓國際看見台灣
在相同理念下合作 攜手探索時代議題
藝術家的才華,需要堅持與努力才能發光發熱,而有伯樂的提攜與支援,也才有可能站得更高、走得更遠。成立迄今卅二年的國家兩廳院,近期扮演起橋梁搭建的角色,以更有系統、更長期的方式做藝術家們的後盾,自二○一八年起與法國國立鳳凰劇院的「開動計畫」結盟,今年更與法國巴黎國立夏佑劇院與西班牙巴塞隆納花市劇院締結夥伴關係,將透過藝術家交換駐村、合作共製、節目交換邀演等方式,搭起橋梁,讓藝術家登上更大的舞台,在看見他人的同時,也讓國際看見台灣。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伯樂遇見伯樂 跨國開動藝術陪伴之路
劉怡汝 ╳ 杜勒葉
二○一七年,兩廳院以「陪伴並支持年輕藝術家發展其最具開創性的藝術計畫」為理念,與法國國立鳳凰劇院(Le phnixscne nationale Valenciennes)簽訂長達四年的「開動計畫」(Kaidong Project),從二○一八年開始實施至二○二二年。位於法國北部近比利時的鳳凰劇院,屬法國國立劇院Scne nationale網絡,同時也是法國文化部四個「歐洲創作基地」(Ple Europen de Cration)之一,與里昂舞蹈之家、亞眠文化中心及雷恩布列塔尼國立劇院並列,所主辦之節目強調當代創作,為歐洲極其活躍的國立劇院。兩個場館進行的節目交換、共同製作以及駐館藝術家的駐村創作、發表、交流,可說是近年來台灣國際連結的一大創舉。 在藝術家們透過交流平台之際,兩位總監亦藉著訪談暢談理念。年輕的鳳凰劇院總監杜勒葉(Romaric Daurier)經營鳳凰劇院已有十年,而兩廳院總監劉怡汝亦擁有豐富的藝術家育成經驗。在肩負起總監要職之時,他們侃侃而談;在互訪閒談時,他們相互討教。「雖然這麼說有點微妙」,但劉總監所形容的「亦師亦友」,正是為場館與藝術家們共同激盪的無限可能性,下了最佳的註解。
-
藝號人物 People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
劉怡汝 演出不是謝完幕 就什麼都結束了
聰明、理性,說起話來有條不紊,是兩廳院新任藝術總監劉怡汝給人的第一印象。數度進出兩廳院的她,與兩廳院結緣甚深,更協助過兩廳院法人化的過程。當她正式接任後,就親自準備好簡報向所有員工暢談理念。劉怡汝表示,「人人」、「數位」、「有機」與「界限流動」是她經營兩廳院的四大理念,期許兩廳院與藝術家的關係,就如同家與家人,成為藝術安心成長茁壯的家。她認為,兩廳院已經走過「求生」、「維持」的階段,現在要做的,是打造未來的「必然性」。
-
焦點專題 Focus 平台之二:北藝風創新育成中心
小而美的藝術創業 夢想的行政實踐
因應藝術大學畢業生多半是自由接案的Soho族,意味著某種自行創業的概念,隸屬臺北藝術大學的「北藝風創新育成中心」,即以「藝術創業」為思考起點,發揮藝術大學的特色,協助小而美的「微型創業」,以發揮更多不受大產業機制所限制的創意。育成中心執行長劉怡汝表示,育成中心一定程度上很像保母,找適當的人從各種角度檢視團隊的理想與實踐。針對個案給予最適當的建議,也提供完整的後援體系、行政諮商與心理輔導,育成中心是陪伴團隊走進社會的「最後一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