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維儂藝術節總監提亞戈.羅提吉斯(左)與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林韶安 攝)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亞維儂藝術節 ╳ 國家兩廳院

藝術節是「派對」,要讓所有人都能自在參與(上)

提亞戈.羅提吉斯 ╳ 劉怡汝

曾以《最後的提詞人》、《不可能的邊界》與《櫻桃園》等作品與台灣觀眾見面的提亞戈.羅提吉斯(Tiago Rodrigues),此次以亞維儂藝術節新任總監身分訪台,將與國家兩廳院開啟3年的夥伴合作關係,邀請二至三位年輕藝術家前往亞維儂參與首屆「不可能的傳承」藝術家培育計畫(Transmission Impossible Project),與各地年輕創作者參加大師工作坊,進行跨世代、跨文化的劇場藝術交流。藉此機會,本刊邀請提亞戈與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分享與交換劇場對當前世界與當代觀眾的意義,如何持守價值又能開創新局。

曾以《最後的提詞人》、《不可能的邊界》與《櫻桃園》等作品與台灣觀眾見面的提亞戈.羅提吉斯(Tiago Rodrigues),此次以亞維儂藝術節新任總監身分訪台,將與國家兩廳院開啟3年的夥伴合作關係,邀請二至三位年輕藝術家前往亞維儂參與首屆「不可能的傳承」藝術家培育計畫(Transmission Impossible Project),與各地年輕創作者參加大師工作坊,進行跨世代、跨文化的劇場藝術交流。藉此機會,本刊邀請提亞戈與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分享與交換劇場對當前世界與當代觀眾的意義,如何持守價值又能開創新局。

Q:首先想聊聊藝術節。相較這幾年藝術節興起的策展風潮,無論是亞維儂藝術節或是最近登場的兩廳院秋天藝術節,似乎較不傾向走這路線(即便還是存在「標題」或某種「主題」),反讓人想起「節慶」的起源原不需任何議題,單純讓人們儀式性地聚集在一起。如今在漸趨分眾的當代社會,集體經驗變得零碎,我們還需要藝術節來提供這樣的集體儀式體驗嗎?

提亞戈.羅提吉斯(以下簡稱提):我認為是的。即使是在那些文化機構很完善、大眾生活充滿文化活動的國家,我們依然需要藝術節。藝術節讓創作者與觀眾能在短時間密集相聚。這就好像在問,我們如果天天一起吃午餐,那還需要聖誕節、新年聚餐嗎?我們需要創造讓大家聚在一起的場合,不只是固定的少數人,是所有人都能彼此在此相遇。這就是藝術節的核心意義,就像是餐桌上的儀式聚會,讓我們對話、辯論、交流意見。藉由一年一度的聚集,激盪創意,成為平時「日常午餐」的能量與養分。透過藝術節,能讓我們停下來想想我們所處的位置,從哪裡來,又要往哪裡去——它代表了某種「記憶」。因此,我也想對兩廳院秋天藝術節今年的主題「記憶中的黑夜」致意。

亞維儂藝術節並沒有單獨的年度主題,但我們卻可從演出作品觀察到多個主題一一浮現。比如有時候會發現好幾位藝術家同時關注類似議題,像是女性的社會地位之類的,我們就會依此主題規劃相關討論。我們不主動尋找節目回應特定主題,而是延伸關照節目本身所反映的主題。

劉怡汝(以下簡稱劉):提亞戈對於藝術節的分享,我多有同感。兩廳院最早開始標示「藝術節」,是為了行銷目的,藉著「儀式感」產生某種社會氛圍,藉此和不太熟悉劇場的觀眾產生關聯。比如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作為「人人的嘉年華」,期待帶入不同觀眾族群走進劇場,並藉由大量周邊活動,讓大家都能用自己方法和劇場產生關係。也因此,兩廳院的藝術節大都帶有很強的品牌意味,有和世界產生連結的TIFA、具有深厚歷史的爵士音樂節,以及近年更強調場館意識的「秋天藝術節」,既是參與更是行動——以更深刻的社會議題或困境,引導思考與辯證,期待能為眾人帶來「心臟上的重擊」。

劇場未來式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提亞戈.羅提吉斯(Tiago Rodrigues)

現任亞維儂藝術節總監,是首位非法國籍總監。葡萄牙籍導演、演員、劇作家、製作人。得獎經歷包括2018年歐洲劇場獎、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2019年佩索亞大獎等。作品經常受邀至亞維儂藝術節、巴黎秋天藝術節及各大劇院演出。與比利時無.名劇團(tg STAN)共事後確立「團隊無階級」的信念,堅持為演員書寫劇本、與演員共同創作,在舞台上透過劇場語彙將現實賦予濃重的詩意。

劉怡汝

現任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曾任國家兩廳院主任室秘書、副總監及代理藝術總監,參與推動兩廳院法人化與組織改造等多項工程。曾於台灣多個表演藝術團隊及教育機構任職,含雲門舞集、擊樂文教基金會、台北市藝術管理學會,臺北藝術大學等。也投入公關媒體領域,為國內少數橫跨「產、官、學」經歷之藝術經理人。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