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
-
青春版《牡丹亭》20周年慶演 原班底全台巡演經典再現
青春版《牡丹亭》原訂要在2021年演出400場時重返台灣,卻因疫情延宕。2024迎來20周年,在各界支持之下,原班底經典再現巡迴全台。
-
特別企畫 Feature
列入非遺後的百家爭「變」
當崑曲成為中國首項入選世界「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後,倏忽廿年,求新求變始終是崑劇改革的主旋律。和內容革新相輔相成的是,崑曲的表演形式也一直在創新,柯軍嘗試書法和崑曲混搭,孔愛萍要讓崑曲和古琴對話,吳雙尋求崑曲吟唱宋詞,張軍自創搖滾電音水磨新調等等;他們都希望在跨界、混搭、碰撞中找到崑曲的核心價值,雖然爭議也愈來愈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到「奼紫嫣紅開遍」
沒有官方資源,崑曲卻能在台灣落地生根,進而開出奇花異卉,可說是因緣巧合,加上藝術家的熱愛與努力。近年來,除了指標性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與《玉簪記》,還有致力崑劇跨界創作的二分之一Q劇場,因崑劇小生溫宇航加入而帶出崑劇創作路線的國光劇團,多元的演出,讓台灣觀眾從「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到看到滿園「奼紫嫣紅開遍」,崑劇在台灣,已然從荒蕪中雕塑出屬於台灣的崑劇美學。
-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崑曲青春正炙 推手笑看滿園花開
二○○四年,白先勇以蘇州崑劇院「小蘭花班」的青年演員為班底,結合兩岸編創設計人才,打造出青春版《牡丹亭》,也揭開了崑劇發展史的一頁傳奇!傳奇迄今持續不斷,自認「崑曲義工」的白先勇,持續進行崑曲的傳承工程,十多年來製作了《玉簪記》、《白羅衫》、《潘金蓮》等,讓「小蘭花班」順利傳承下前輩的精采好戲,而它們明年初也將在兩廳院的TIFA臺灣國際藝術節登場,讓觀眾品味三齣絕妙好戲。
-
演出評論 Review
一幢幢自我禁錮的夢遊幽魂
英文劇名Crystal Boys(水晶男孩)暗示孽子晶瑩又脆弱的本質,而孽子之所以成為孽子,乃是因為受到父權宰制之社會的驅逐,所以他們渴望自由、包容與被愛,但在這個劇中小人物與大社會對立的戲劇框架下,此種渴望救贖的聲音似乎被削弱了,或者根本不存在。
-
特別企畫 Feature
永恆的同志神話《孽子》Crystal Boys 2014劇場版幕後特輯
在禁忌猶深的一九七○年代,白先勇以《孽子》深度刻劃同性戀者的「黑暗王國」,小說首頁,題獻給「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裡獨自徬徨街頭無所依歸的孩子們」,點出了他的創作初衷。 《孽子》寫同志情感,但又不局限於同志。白先勇曾說:「在《孽子》中,我主要寫父子關係,而父子又擴大為:父代表中國社會的一種態度,一種價值,對待下一輩、對待同性戀子女的態度父子間的衝突,實際是個人與社會的衝突。」 或許,在同志題材不再如當年布滿荊棘的當前,像《孽子》這樣,以同志情愛挑動華人社會價值、激盪父子關係,寫出了足以超越階層、時代和地域的「人性」,才是《孽子》之所以為經典,無論原著或翻拍成電影、電視劇,都能感人肺腑的的原因。 此次搬上舞台,《孽子》由電視版的導演曹瑞原和知名劇場編劇施如芳攜手合作。全劇以「父子親情」為主,以「同志情愛」為輔,並藉由神話般的「龍鳳戀」貫串全劇,從親情和愛情兩個線索,架構出劇場版的《孽子》。 相隔卅年,《孽子》如何在重現當時的大時代氛圍之外,與廿一世紀的觀眾連結,讓這部小說在不同的時代,以不同的媒介繼續擴散,繼續蔓延,且能滲透出新的體悟與衝擊?在大幕升起之前,且讓我們先走進排練場,聽台前幕後的創作者們,現身說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小說到劇場的《孽子》
見證台灣文化演進的奇異旅程
《孽子》是一部複雜的小說,整部作品中涵蓋了國族、世代、性別、父子、漂泊等主題,以及作者白先勇的城市觀察和他個人的書寫風格。在劇場上以一個演出的時間,呈現原作的精髓,並且維持其趣味性,仍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孽子》雖然是一部台灣同志的心碎歷史,但是小說中有太多繽紛有趣的元素,例如七○年代的懷舊氛圍、各種性格的年輕同志角色、辛辣奇妙的同志對話等等。這些素材,都可以在舞台上創造高度的戲劇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導演詮釋
在經典的文本裡做出新的味道
十年前拍攝《孽子》時,同志、同性戀常被與社會負面訊息劃上等號,因此拍攝電視劇時,我希望呈現同志族群「另一個面向的故事」,幫他們把他們的故事、心聲說出來。十年後的今天,社會開放了,同性戀的禁忌變少了,但不管是哪個時代,他們對家庭、對親情的渴望,是不會變的,所以這也是這次孽子的主題之一。
-
特別企畫 Feature
黑暗王國裡的苦口婆心
舞台上的國王需要的不只是豪爽灑脫,存在於體內仆仆起起的人生歷練更關係她如何呈現世故的溫暖。唐美雲十五歲開始學戲、演出,數十年來台上台下遭遇過的冷暖高低,讓她懂得那些青春鳥的無所依歸。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非常纖細,非常敏感
莫子儀特殊的憂鬱氣質和舞台魅力,使得他擁有不少忠實戲迷。他的聲音放在舞台上,屬於不急著達陣那一款,他常常停下來想李青該有的感情、溫度,甚至味道。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往情深的代價
「幾乎每一場戲都要崩潰、都要精神分裂」,「一開始走詞時都講不出口」,吳中天說接演《孽子》真的是「不會什麼就來什麼」。
-
特別企畫 Feature
抓不住的狂野
看過原著小說後,張逸軍了然。他同阿鳳,至少骨子皆有股狂野。「原來我已對阿鳳這角色做了廿九年的功課」。小說形容阿鳳如脫韁野馬降不住,張逸軍自招從小叛逆,「你叫我往上,我偏要滾下去;你叫我喝水,我偏要吃冰塊。」
-
特別企畫 Feature 排練側記
青春鳥們的足跡是對現今世界的一道祝福
電視、電影出身的導演,似乎也對舞台感到惶恐,不時調換演員的走位,這是不同於鏡頭的調度,所有的一切都攤在觀眾眼皮之下,一絲絲的遲疑,一點點的情緒不到位,在舞台上都會被放大而顯得清晰可見。這是一個龐大的故事結構,每個角色都有多面向的情感,而那些幽微複雜的情感卻容易被空廣的舞台稀釋掉。演員不時向副導和導演提問:「我走到這裡,要什麼情緒?」即便燈光漸暗,演員仍努力將情緒穿透微光,送抵觀眾席。
-
上海
白先勇點頭 《永遠的尹雪豔》方言話劇將現身
文學家白先勇筆下的「尹雪豔」,在作者的堅持下一直未能在電影或劇場中具體形象化,但導演徐俊提出以上海話演出《永遠的尹雪豔》,卻能正中白先勇下懷,欣然同意改編搬演。該劇將於五月在上海首演,除有張叔平、金覆載等藝術家參與,目前已確定由胡歌擔任男主角,而「永遠的尹雪豔」仍在尋覓中。
-
即將上場 Preview 廿八年前藝壇盛事 原地重現
白先勇《遊園驚夢》 熠熠星光依舊
一九八二年由新象藝術中心製作、改編自白先勇同名小說的舞台劇《遊園驚夢》,當年集合了藝文界的一時之選,以意識流的手法呈現,演出十場皆滿座,甚至颱風天也擋不住觀眾的熱情,成為當年的藝文盛事。廿八年後,這一頁傳奇終於將在原演出場地國父紀念館再現,除了當年的導演黃以功將回鍋執導,也邀集當下的藝壇明星包括魏海敏、徐貴櫻、錢熠等共襄盛舉。
-
演出評論 Review
掙扎在崑曲美學中的「混搭」實驗
走進劇場前,我期待看到的是編舞者以《牡丹亭》為題材,用自己說故事的方式,展現出融合芭蕾特色的美學主張。然而這次芭蕾版「混搭」的實驗,既想在崑曲之外找到自己的風格,又無法跳脫崑曲美學,因而暴露了創作者在其中掙扎的困境。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再續崑曲夢
過去讀者所熟知的白先勇,是寫出《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台北人》、《寂寞十七歲》的小說散文家,然而經過二○○四年的青春版崑曲《牡丹亭》後,他卻多了一個封號,讓古典戲曲復活的「現代製作人」,這頭銜甚至還比「作家」來得更為響亮。年過七十的他,耐力和活力驚人,青春版《牡丹亭》在台首演近五年,不但演遍兩岸三地和歐美達一百六十場左右;五年後,青春二部曲《玉簪記》也將於五月下旬來台公演,宣告記者會上,白先勇手中的花由牡丹變成了蓮花,喜孜孜說,牡丹已花開遍地,他的青春二部曲還要再接再厲,「不信青春喚不回」。 究竟崑曲有何魅力,讓白先勇自命為永遠的崑曲義工?白先勇說,他研究崑曲已經有二十多年之久,崑曲藝術也是其文學創作的養分,電影《遊園驚夢》即是根據其創作的小說為腳本。據他本人回憶,他與崑曲結緣很早,十歲的時候就隨家人去上海美琪大戲院聽梅蘭芳的《遊園驚夢》。「小時候並不懂戲,可是《遊園》的〈皂羅袍〉那一段婉麗嫵媚、一唱三歎的曲調,卻深深地印在我的記憶中。很多年以後,就像唱碟般,時常在我的腦海中轉啊轉。好象是烙進去一般。」白先勇這樣形容。 「崑曲是最能表現中國傳統美學抒情、寫意、象徵、詩化的一種藝術,能夠把歌、舞、詩、戲糅合成那樣精緻優美的一種表演形式,在別的表演藝術裡,我還沒有看到過,像〈尋夢〉一折中的〈忒忒令〉,一把扇子就扇活了滿台的花花草草,這是象徵藝術最高的境界,也是崑曲最厲害的地方。」白先勇表示,二十世紀的中國人,心靈上總難免有一種文化的飄落感,因為我們的文化傳統在這個世紀被連根拔起,傷得不輕。崑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種戲劇藝術,曾經有過如此輝煌的歷史,我們實在應該愛惜它,保護它,使它的藝術生命延續下去,為下個世紀中華文化全面復興留一枚火種。 白先勇的崑曲夢,需要觀眾才得以成就圓滿,而年輕創作者的劇場夢,更需要觀眾的注目和支持。由誠品書店主辦多年的「誠品戲劇節」,在二○○七年轉型為「誠品春季舞台」,場地移師至可容納四百人的誠品信義店六樓展演廳,試圖提供給潛力劇場導演一個面對更大市場規模,兼具票房魅力又不失創作企圖的實驗場域。今年誠品春季舞台與「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合作,由曾獲台新藝術獎第六屆評審團特別獎的台灣中生代超夯的劇場導演王嘉明,以流行音樂才女陳綺貞的音樂為密碼,交織一部推理音樂劇場《膚色的時光》,將要連演十八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不探幕後,怎知崑曲情深如許?
跟拍了上百場的青春版《牡丹亭》,攝影家許培鴻繼續延伸他的鏡頭,從《玉簪記》排練起始記錄著這齣戲的從無到有,已經累積了數百幅的影像。本刊特邀許培鴻以幕後為主題,挑選令他最有感覺的畫面,並親筆寫下他的觸景感懷。
-
特別企畫 Feature
岳美緹、華文漪 傳承絕活精藝再現
受到「崑曲永遠的義工」白先勇熱情感召,知名崑生岳美緹與名旦角華文漪,把兩人當年的經典之作《玉簪記》,口授心傳給青年崑劇演員俞玖林、沈豐英。《玉簪記》須在內斂蘊蓄中呈現濃烈愛戀之情,許多表演細節的設計,都讓角色跳脫程式更顯鮮活。從未在台灣同台演出的岳、華二人,如今台灣戲迷可以透過新版《玉簪記》,藉著徒兒的對戲,想像兩人的昔日丰采!
-
特別企畫 Feature
白先勇 讓崑曲重綻姹紫嫣紅
五年前,白先勇手持牡丹花語重心長說:「過去,我們只推開前窗看到別人種的花,其實,自己的後院也有最美的花。」今年,白先勇手中的花由牡丹變成了蓮花,在青春版《玉簪記》來台巡演宣告記者會上喜孜孜說,牡丹已花開遍地,他的青春二部曲還要再接再厲,樂觀主義的他,「不信青春喚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