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探幕後,怎知崑曲情深如許?(許培鴻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兩廳院特別企畫Feature of NTCH/「崑潮」春湧!白先勇的青春夢Ⅱ《玉簪記》

不探幕後,怎知崑曲情深如許?

許培鴻的《玉簪記》幕後印象

跟拍了上百場的青春版《牡丹亭》,攝影家許培鴻繼續延伸他的鏡頭,從《玉簪記》排練起始記錄著這齣戲的從無到有,已經累積了數百幅的影像。本刊特邀許培鴻以幕後為主題,挑選令他最有感覺的畫面,並親筆寫下他的觸景感懷……。

跟拍了上百場的青春版《牡丹亭》,攝影家許培鴻繼續延伸他的鏡頭,從《玉簪記》排練起始記錄著這齣戲的從無到有,已經累積了數百幅的影像。本刊特邀許培鴻以幕後為主題,挑選令他最有感覺的畫面,並親筆寫下他的觸景感懷……。

一蹬一蹲,一蹲又一蹬,

導演翁國生排著艄婆與艄翁謝幕的定位。

離蘇州首演演出還有三天,

翁導演一面指導也親自上台模擬示範,

結合著音樂的節拍,修正再修正,

生動又逗趣的《玉簪記》謝幕原來是這麼磨出來的。

 

這是正式第一次的綵排,

製作人、導演、指導老師全在台下看著。

演員們都繃緊著身上的神經,

對這次戲服設計的王童與曾詠霓來說非常重要,

之前設計的構思、搭配都是經驗的假設,

演員上了舞台才是真正的開始。

飾演姑姑的陳玲玲,身上的佩飾穿戴不對,

由曾詠霓親自調整。

 

一個古老的崑曲藝術,需要大師的傳承與扶持。

藝術家一份堅強的信念,

終其一身賦予藝術的精神,

製作人白先勇對崑曲藝術美學的感召,

請到兩位崑曲大師華文漪、岳美緹,

當三位大師相互攙扶走上舞台,

這一刻,他們的精神感動了按下快門的我。

 

這次《玉簪記》的服裝是個全新的呈現,有別於青春版《牡丹亭》,

刺繡的圖案除了竹子就是花的相襯,蓮花、梅花、桃花、梨花等,

配合著淡雅的絲綢讓男女主角在玉簪記的演出,呈現更精緻的美感予觀眾。

而白先勇非常欣賞這次服裝所呈現的「雅」意,

在後台的服裝間,白老師撩起每件戲服,慢慢地,細看著每個繡花的精美。

 

看見這一千兩百多年的古琴,白先勇也心動了。

這張古琴是唐代製琴名家四川雷氏家族為皇室家族所製,

它以梧桐做面,杉木為底,長為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

這次《玉簪記》的演出除了展現崑曲之美,

更以千年古琴的悠遠清音,請到古琴大師李祥霆在演出現場,

彈奏出《琴挑》裡綿情密意的傳達。

 

飾演潘必正的男主角俞玖林,

試戴著《琴挑》所佩戴的帽子。

這頂帽子剛從製帽師父那兒拿來,

往頭上一戴,帽繩一綁,緊了!

此時,潘必正說話了,太小了,不舒服。

這可嚴重了,還有五、六天就要演出了,這帽子鐵定得重做!

否則,台上的潘必正是個充滿情意、熱情的書生,

屆時影響了演員的情緒,可不行。

 

劇照外景後記

《玉簪記》劇照拍攝地點:蘇州,文山禪寺。

 

在二○○八年五月已經和製作人、導演、院長討論相關外景地點,

因為《玉簪記》的故事情節來自庵裡,所以背景氛圍希望是相關相襯的。

當時勘查了蘇州市的西園寺與寒山寺,雖然佛境、香火都相當好,但是遊客太多了。

然而在山裡的小寺、小庵又太遠,舟車勞頓。

經過幾天的尋訪,同年九月終於選在市區桃花塢的文山禪寺。

這個禪寺雖然老舊但是安靜,外來的遊客也很少到此,

寺裡的建築風格融入著部分園林元素。

取得寺方主持的同意後,拍攝中儘量不影響尼姑們的作息。

而這一幕正是表達出潘必正與陳妙常邂逅的緣起。

劇場未來式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