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
-
特別企畫 Feature
俞玖林、沈豐英 崑曲奇遇再續戲緣
因為被白先勇挑中擔綱青春版《牡丹亭》的男女主角,俞玖林與沈豐英走上的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其間經歷,可謂一場「崑曲奇遇記」。五年一百六十場的歷練下來,三十而立的兩人,都少了青澀,多了成熟的自信。如今再挑青春二部曲《玉簪記》,通過名師岳美緹與華文漪的調教,又會展現如何更叫人目不轉睛的熠熠之輝?
-
其他分類
舊中牟新 方是王道
如果「傳統」底蘊不夠深厚,無法形成本身不斷循環生息的「形式藝術」,那麼一味地抱殘守缺就只會走向黃昏。而「創新」呢,如果沒能體會「創」者乃是從「舊有養分」融匯貫通、打破框架「再」「成長」,只是搞顛覆、剽竊、搞自以為是所謂的創意的話那麼「創新」只是販賣一個光桿idea而不能完整自圓其說。
-
專題
新象30 繁花綻放
新象三十歲了。 三十而立,可喜可賀。 三十年的拓荒,播種,耕耘,灌溉,成長,到今天的繁花綻放,不易,實在不容易。其中有多少酸、甜、苦、辣。多少委屈、折磨與承擔;多少迷人的片刻與欣慰的時光。「新象」自己感受得到,會寫在許博允的傳記裡,但也印映在朋友們的心中,更會記錄在台灣的文化發展的史冊上。
-
焦點專題 Focus
小說戲感十足 搬演顛倒眾生
白先勇筆下的風流人物,個個性格鮮明靈動,故事多采多姿,正是影劇媒體最愛改編的文本題材。除了舞台劇,白先勇小說的電影版、電視版不知凡幾,在不同的時代,也都能掀起話題引爆熱潮。本刊特邀精研白氏文學的青年作家符立中,專文一解白先勇作品的影劇魅力如何深入人心!
-
焦點專題 Focus 她在台上,有股霸氣
白先勇:劉曉慶是麻辣金大班
一九六八年,文學家白先勇寫出了《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故事透過一位曾經呼風喚雨、風華絕代的舞女大班,在離開紙醉金迷生涯的最後一夜,回首前塵的感傷開始,場景從上海、基隆到台北,從十里洋場的「百樂門」到台北的「夜巴黎」,穿梭歌舞酒榭的華麗排場,對比年華已逝的女性無力挽留青春的無奈、苦楚與嗟嘆,讓讀者通過女性這扇大門,見著了歷史滄桑變化、今非昔比,令人不勝唏噓的淒涼。 白先勇擅寫女人,不論《遊園驚夢》、《玉卿嫂》、《永遠的尹雪豔》、《孤戀花》或《金大班》,他筆下的女性角色個個栩栩如生、血肉豐滿、個性鮮明,也因此要改編上演他的文學作品,女主角的人選總要先過得了他這一關。這回舞台版《金大班》找了影后劉曉慶,繼一九八四年白景瑞導演電影版的姚煒之後,接演這個白先勇自認「最喜歡、寫來最暢快」的角色。 本刊特別透過越洋專訪,讓白先勇親自談談,舞台版《金大班》和小說、電影版各有何不同?歷經人生大起大落,戲裡戲外都精采的劉曉慶,又如何呈現一位歡場女子,在洗盡鉛華前的最後一晚,笙歌旋繞間前塵往事湧上心頭的最後回首,讓白先勇都大為讚賞她豔壓全場的氣勢,直言:「金兆麗這一亮相很是到位,真不知道劉曉慶是怎麼設計出來的!」 Q:這部舞台劇是怎麼形成的? A:這部舞台劇是謝晉導演找我談的。我跟謝導有緣分,一九八七年,他就把我的小說《謫仙記》拍成電影《最後的貴族》,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從此,我跟謝導的關係一直很好,他不僅藝術造詣高,而且有赤子之心,對人厚道。謝導說在我所有文學作品裡頭,他最喜歡的女性人物就是「金大班」,只是很遺憾台灣的白景瑞導演已經先拍成電影了,所以他就想把它弄成舞台劇。 Q:小說和舞台改編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A:蠻忠於原著的。小說是從金大班的角度,回想過去美好輝煌的流金歲月,場景主要是台北的「夜巴黎」舞廳,和上海灘的百樂門舞場;舞台呈現虛實交錯,兩個時空轉換,把過去十里洋場的繁華、奢靡都表現出來了;全場有歌有舞,場面挺蠻熱鬧的。 <str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白先勇青春版崑劇《牡丹亭》
正當辦公室同事瘋狂地搶購《歌劇魅影》,我卻早早留意到一齣去年因公繁忙而失之交臂的《牡丹亭》。儘管看了不少現代舞台劇,對傳統崑曲仍屬陌生的我,只能算是初窺堂奧,有太多崑曲裡抽象表意的唸、唱、作、打,需要時間好好地仔細琢磨和體會。「看戲」要看的,是「戲」本身的骨肉和演員角色所流露出的韻味。從這一點看來,以簡馭繁的東方崑曲雖不似西方百老匯的音樂歌舞劇,以動輒百人的浩大陣仗,配合華麗多變的舞台佈置與高科技聲光特效,而是講究演員本身的身段與唱腔,在簡樸的空間裡,將中國抒情詩的意境自然呈現在舞台上。 白先勇青春版的《牡丹亭》全本,從二○○四年台北出發,風靡海峽兩岸,如今再度落腳回台北,三天連台九個小時的大戲,劇情高潮迭起,結構峰迴入轉,光是閱讀文本,就足以令人拍案叫絕、驚奇連連,我怎能輕易地再次錯過! 文字|杜信通 兩廳院之友一員,現就職外貿公司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面向新觀眾 傳統變時尚
發動老祖宗的柔性政變
傳統不能不老,但傳統可以不死,把傳統文化當成一座取之不竭的活博物館,傳統便能歷久而彌新。當傳統舞台風光不再,傳統藝術仿如發動柔性政變,一走傳統戲曲的現代化,一是結合傳統元素的現代創新,兵分兩路,從明華園到當代傳奇劇場,從雲門舞集到國光劇團,從漢唐樂府到霹靂布袋戲,塑造了台灣當代藝術既傳統又時尚的經典面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北製作,大陸發光
中國傳統文化在台灣可以開出奇花異草
盧健英(以下簡稱盧)當初《牡丹亭》的首演為什麼選擇從台北開始?而一年後又再度回到台北,這在華人文化圈的推動裡,是事先設定好的策略嗎? 白先勇(以下簡稱白)設定好的,早就計劃好巡演一輪後再回到台北。有幾個理由:第一,我常說「大陸有一流的演員,台灣有一流的觀眾」,台灣觀眾看過那麼多崑曲,多少年下來培養出這麼高的程度,如果這批觀眾點頭了,那這部戲大概就通過考驗了。 第二,我一定要在台北的國家戲劇院演出。這麼多地方巡演下來,還是我們國家戲劇院裡裡外外的味道對。兩廳院剛剛興建的時候,紅柱綠瓦,我覺得好老式,像是從圓山飯店搬過來的味道,現在想想,這樣的建築還真有一番道理,不但有宮殿式的派頭,又保留了中國的傳統。像上海大劇院就很洋派,完全是西式建築;台北國家劇院的建築讓人有一種精神上的歸依,而且它的精神和青春版《牡丹亭》很像,都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再發展出來的新文化。 第三,這次的演出可能是兩岸文化合作,工程最浩大的一次。台灣戲劇、文化界菁英盡出,如王童、董陽孜、奚淞、樊曼儂、吳素君、林克華等,這批文化菁英的投入是這次演出成功的重要因素。 台灣文化界二、三十年來,吸收了東、西兩方的美學,在觀念上很自由開放,所以夠融合傳統與現代,經驗豐富。台灣的這批人在傳統美學的掌握、及劇場整體整合上具有很大的長處,加上精選大陸優秀的演員,所以這次的演出是兩岸各取所長,在文化契合上相當成功。 我一直有個想法,就是「中國文化在台灣再造」。大陸過去幾十年經過文革及種種政治運動下來,傳統文化的根其實是受到傷害並且停滯了。而在台灣反而延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加上台灣本身的島國特性,吸收了各種外來文化,因此極具創意及創造力,如果把中國文化的根,在台灣培養起來,可能會生出一朵「奇花異草」,《牡丹亭》在台灣演出也是這個意義。 盧《牡丹亭》在上海、北京、台北三地的演出成功,對你而言,代表了什麼不同的指標意義? 白在台北演出成功,那是很要緊的,因為台北的崑曲觀眾裡有行家,台北演出不成功,別的地方都免談。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舊的時尚,新的傳奇
二〇〇四年四月二十九日,白先勇結合兩岸三地藝術家,文火熳燉長達一年方完成的全本崑劇《牡丹亭》,在台北國家劇院首演,一輪戲演三天,一連演了兩輪。再現的《牡丹亭》不只是傳統,而且也是台北今年春天最時尚的話題,《牡丹亭》的票奇貨可居。沒趕上看的表演,就成為一則只能回味的傳奇。 表演就這麼現實,沒趕上就成為傳唱,聽人家你一言我一句,但就活生生被關在《牡丹亭》的春光春色春思之外。表演也這麼多情,餘韻尚在縈繞,《牡丹亭》的迴旋婉約,蕩氣動人,讓落了幕的觀眾也要把一樁春情萬種的節目單、紀念品、藝術家簽名等方式一一帶回家。 這一期的PAR,我們想起了二十年前的另一樁演出傳奇──民國七十二年,明華園歌仔戲團的《濟公活佛》。 在當時台灣文化菁英們的撰文推薦下,明華園歌仔戲團開啟了精緻化的內台戲風潮,「明華園」也成為那時的台北時尚之一。一種對古早味的懷念及新製作的好奇,「明華園」從那時起成為一種品牌。而在這個品牌中,台柱丑角陳勝在功不可沒,他所飾演的濟公世故靈動,狡黠中不失溫厚,而這二十年來,再無人能取代他的濟公形象。 六月號的PAR,以「絕世好丑」為名,介紹兩位「不可一世」的舞台丑角,除了陳勝在之外,另外一位則是本月將在國家劇院演出的倪敏然;這位在兩岸皆熟知的喜劇演員,有著大起大落的人生,在起落之間,喜劇演員是否也能笑看人生,在荒唐與荒涼裡激出笑點創意? 因為嗅到夏天就要來的氣味,PAR編輯裡也早就坐不住了。夏天世落跑的季節,六月號PAR策劃的「夏日鮮逃玩」專題,透過五位藝術之旅玩家──閻鴻亞、劉黎兒、貧窮男、張誌瑋雨林育立,挑出巴黎、東京、紐約、柏林與倫敦,在這五個城市裡,提供私房路線宇老鳥經驗,讓大家帶著老鳥指南「逃」去,逃去呼吸藏在城市公園、酒吧、小劇場裡的波希米亞空氣,或著逃去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城、東京銀座等體驗小資品味與享受。 再度登場的「表演‧紀食」單元,作家褚士瑩走進北京正乙祠,一座仍有舊式風華的老戲園子,就在全聚德烤鴨店後面的胡同裡,吃完了烤鴨來看戲。正乙祠像一座京、昆、河北梆子等傳統曲藝的百貨公司,在這個老舊更迭,東西交撞的大城市裡,賣力地護住曾經在這個城市裡吞吐的古老文化,褚士瑩說:「舊的急著擺脫包袱想翻新,新的卻急著要懷古懷舊,或許這就是時代。」而我們的時代,卻的
-
戲曲
創意行銷「新古典」
杜麗娘的站姿或許常常比標準程式更添三分裊嫋;她和柳夢梅夢裡糾纏、人鬼歡愛的身段程式,「情色意象」或者也太濃烈了一些。然而,最要緊的古典的「純粹」,並沒有在一片現代、甚至通俗的取向中被消融掉。
-
特別企畫 Feature
繾綣纏綿,盡在不言中
《牡丹亭》除了常演的〈驚夢〉那一齣中,有許多涉及男女之情骨露的唱、白外,其他如〈尋夢〉、〈玩真〉、〈幽媾〉、〈懽撓〉、〈婚走〉、〈如杭〉等許多齣中,更不乏由言傳、意會而至肢體親密接觸的場面。但在以虛擬、寫意的戲曲表演程式中,如何處理情色問題,其實是很棘手的。
-
嚴選
打造湯顯祖的「青春夢」
青春版《牡丹亭》以「縮短案頭本和場上本的距離」為原則,從原著五十折中精選出二十七折,演成三天連台大戲。白先勇不但提出了雙遊園、雙尋夢的對稱結構,而且,還將三本戲分出夢中情、人鬼戀與夫婦愛三個層次。
-
嚴選
尋覓多年,終得夢中伊人
在白先勇眼裡,沈豐英、俞玖林是兩塊可遇不可求的「璞玉」,「沈豐英一雙水靈靈的眼睛,迷迷濛濛地,很有戲」,而俞玖林又剛好有柳夢梅那種「可以把女孩子迷得死去又活來的那點癡、憨的味道」。
-
回想與回響 Echo
留下一個版本,但憑人說
陳士爭說:「廿四歲之前,我還在中國,與自己的文化太過貼近,看不淸許多事。來到美國,經過這些年經歷,有了距離重新看待中國戲曲,覺得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做戲。傳統不是一成不變,傳統要靠創新力量來推進、保持她的活力;《牡丹亭》是我對中國戲曲的一種詮釋,是領悟後的心得。」
-
交流道
大陸舞台上的台灣話劇
八〇年代起,台灣劇作家的作品連年在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成都等重要都市的舞台上搬演,《紅鼻子》、《弱者》、《遊園驚夢》、《蝴蝶夢》等,雖不能概指爲針砭、但有一定程度反映資本社會世態的劇目,在以社會主義爲背景的舞台上,如何「扮」演呢?
-
專欄 Columns
從「民心劇場」談起
我們今天的社會應有盡有,但是却没有一個專供演出舞台劇的劇埸。像台北這樣的一個大都市,擁有如許多的高等學府,竟不能支持一間小小的劇場,也竟不能和美國今天的一個小鎭相比。我還能説什麼呢?
-
主題 Feature
花神的午后──華文漪.胡耀恆.白先勇對談《牡丹亭》
兩廳院主任胡耀恆,也是戲劇學者,與崑曲名旦華文漪九月九日午后在國家劇院一樓咖啡廳進行了一場對談。眉眼神韻盡是風情的華文漪與幽默風趣的胡耀恆使整個對談過程充滿流暢娛人的氣氛。從中西戲劇訓練表現之異同,到傳統戲曲演員的唱作、感情表達,一路談來,賓主盡歡,彼此互道受益匪淺。這場對話,在兩天後由小説家兼崑曲迷白先勇的出現,欲罷不能地「加場」演出。 對談種種,雖云瑣瑣,卻也錙銖必及,内容整理紀錄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