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與亞洲各地創作者「在一起」
今年的臺北藝術節將在八月揭幕,除了演出外,也規劃了一系列名為「共想吧」的活動,包含小型演出、講座、身體工作坊、創作人對談與製作人交流平台,邀請多位亞洲創作者參與,與台北觀眾相遇。系列中的四檔演出也別具特色,除了有菲律賓編舞家的舞作、韓國作曲家與電鍋共演,還有台灣策展人藍貝芝邀請的澳門與新加坡演出,分別關注社會運動與同志議題。
今年的臺北藝術節將在八月揭幕,除了演出外,也規劃了一系列名為「共想吧」的活動,包含小型演出、講座、身體工作坊、創作人對談與製作人交流平台,邀請多位亞洲創作者參與,與台北觀眾相遇。系列中的四檔演出也別具特色,除了有菲律賓編舞家的舞作、韓國作曲家與電鍋共演,還有台灣策展人藍貝芝邀請的澳門與新加坡演出,分別關注社會運動與同志議題。
創立已屆四十年,不管招牌響亮也好、聲名狼藉也罷,對於台灣的觀眾而言,原來存在於現代戲劇史中、如教科書般的存在,可視為美國前衛劇場代表之一的「伍斯特劇團」,將因臺北藝術節而到訪,帶來全新製作THE B-SIDE全球首演。伍斯特劇團以獨特的解構美學而聞名:敘事時空斷裂、展演邏輯不一、風格並置混亂,此外元素龐雜、演出媒介多元也是其主要特點,演員,聲響、影像等各種媒體,看似各說各話、互相干擾,但是在文本、框架、交織疊陳之下,卻展現出他們強烈的風格與獨特的美學。 THE B-SIDE導演凱特.沃克,其劇場生涯活動幾乎等同於伍斯特劇團的創作年表,近四十年來可謂每戰皆與的她,和劇團創立者伊莉莎白.勒坎特、後來成為知名電影演員的威廉.達佛等人時常並肩合作,他們就是伍斯特劇團的表與裡。THE B-SIDE的演出形式,和劇團為人熟知的形式風格有所不同,如此的製作概念,也與三年前沃克執導的《早期震教徒靈歌》相同,該戲由勒坎特及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法蘭西絲.麥朵曼(Frances McDormand)等五男五女共同演出,以「一張專輯的詮釋」為副標題,重現震教徒當年的舞蹈與音樂。THE B-SIDE則以一九六四年灌錄的《德州監獄的黑人民謠》專輯為藍本,透過場上的三位演員即時傳唱,重現當年錄製現場每一個細微的聲音、每位勞動者獨特的呼吸與個性。 除了伍斯特劇團選擇在台北發表新作之外,台南人劇團與法國當代最重要的編導演之一帕斯卡.朗貝爾合作共製的《一家之魂》,更是以現今台灣的六位演員作為創作素材,融合他自身長年於亞洲工作的觀察見聞,企圖以不同的視角,切入當代亞洲文化。朗貝爾擅長在表演者的身上尋得其特質與故事,並將之萃取、提煉,幻化為角色個性,習慣使用大量文字與聲音節奏,將日常生活轉化作詩。近幾年,他的代表作品《愛的落幕》在中國與日本等地,以不同語言重製,之後他也將帶著《一家之魂》前往東京、重新搬演,而台北,即是這一切的開端。 此外,我們也繼續窺看亞洲其他地域的表演藝術境況,無論是從中國當代舞蹈,認識當地編舞家所面對的課題與挑戰;或是延續上一期專題,從泰國的「表」深入至「裡」,帶您深入這個微笑之國的表演藝術領域。當然,您也可以放鬆一下,在夏夜
自陳自己不是那種閉門苦練,雕琢肢體的編舞家,楊朕慾望指涉的對象不只藝術,更多是生活。「我愈來愈討厭舞蹈了,大概是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冀求改變,所以失望、不滿也更強烈。我不覺得我的作品是舞蹈,我在乎其他的。」對他來說,當代藝術必須具備社會性,中國現代舞推手曹誠淵說他是異數:「願意以舞蹈來反思國家、社會和個人之間的關係,甚至直面許多人避之則吉的政治議題,既危險又刺激。」
當你戴上耳機,聽從其中傳來的語音指示,在城市中開始移動,你就進入了導演史蒂芬.凱吉(Stefan Kaegi)一手設計的劇場實驗《遙感城市》。凱吉表示:「最棒的劇場是我能夠帶領他人到一個地方,並且告訴他們:『看啊!那兒是最有趣的、最值得一看的真實生活面向!』」但他也說:「我想指給他們看這些地方,讓他們聽那些聲音,我並沒有什麼寓意要傳遞。參與者應該自己來體驗,這當中自然就有東西,是他們可以帶回去的。」
以「東方前衛」為活動主軸的台北藝術節,今年結合「牯嶺街小劇場」的策展創意,以「肢體劇場,亞洲發聲」為題,四檔演出分別從戲劇、舞蹈、數位藝術等面向,思考長期受到歐美文化影響的亞洲身體,如何打破禁忌與藩籬,展現屬於東方文化的前衛本體。 韓國首爾NOTTLE劇團《歸途》改編自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的反戰諷刺詩作《死亡士兵的傳說》,集合了默劇、舞蹈、肢體動作與音樂等超越語言限制的表演媒介,質問著存在於「戰爭」與「生活」間的人們,「心」該如何安放?甫創團的「8213肢體舞蹈劇場」由舞者孫梲泰與董怡芬組成,作品《三氯乙烷釋放體》由劇場導演符宏征跨刀整合,將兩人過去一年放逐流浪異國,接受不同文化撞擊的感受,透過肢體展現。 《非關展覽》是新加坡年輕數位藝術家Choy Ka Fai在二○○三與二○○五年間,於跨界合作團體KYTV(Kill Your Television Artist Collective)中所發表的兩個作品Design For Death、Not available on Print Date的集結,表現形式介於表演和視覺藝術之間。壓軸演出則為日本知名劇團Pappa TARAHUMARA男演員松島誠的獨立創作《HANE-G》,劇名日文為「羽根爺」,指的是一位有翅膀、會飛的老爺爺,從他的角度,凝視都會人寂寞的心靈。(廖俊逞)
陽光型男、運動帥哥、性感熟女、嬌美辣妹當一個個時裝模特兒典型站上伸展舞台,搔首弄姿,DJ打碟聲滾滾躍動,你發現自己置身時髦走秀場;忽而服飾開始有不同的穿法,兩人穿一袖,襪套穿手臂,各種布料在手腕或雙腿的局部誇大律動中,名牌定義悄悄滑落;身體姿態和動作線條,由標準制式丕變為充滿實驗與多元的遊戲,誰說時尚、社會標準、自我形象就是那個樣? 遊走藝術、娛樂、創意三個版圖的崎動力舞蹈劇場,此次由旅德的台灣編舞家孫尚綺與活躍於香港舞蹈圈和音樂劇界的何靜茹共同創作,以時尚為主題,用舞蹈做延伸,玩玩身體、布料、與空間之三者遐想,探索個人的原創力。王孟超的舞台設計,將製造出菱形前沿如伸展台之時尚風貌,舞者則集結了周書毅及旅德的黃欣怡等人。孫尚綺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伸展台,它反映了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舞作藉著各個舞者的風格展示,到多人的身體即興,歡愉異質取代了單一標準。「是你穿服裝?還是服裝穿你?」孫尚綺一語中的。就讓一場炫目的另類時尚,開啟你的身體想像吧!(周倩漪)
舞蹈跨領域,身體跨空間,第九屆台北藝術節中將有兩套舞作嘗試大膽實驗。《跨舞蹈》找來三位編舞家,以三段獨舞展現舞蹈與戲劇、影像、行為藝術之結合。演出過《流浪者之歌》、《狂草》的前雲門舞者王維銘編作〈獨〉,一個人的溫柔、另一人的恐懼、最後那人的渴望虛擬出互動與單獨的交織。楊維真的〈奇慾境〉以多面鏡子反射內心與外在的各種映照,在真幻迷離的氛圍中詰問自我。孫梲泰的〈越位〉中,身體倒立懸吊,往全身的深處和極限走,將發現什麼? 香港編舞家楊春江的《空.百》運用即興舞蹈進入百年建築空間,牯嶺街小劇場曾位處舊書街,前身是中正二分局,其本身的歷史性成為靈魂遊走的意義場域,身體穿梭於門、窗、桌、椅、牆、柱之間,直至真空,舞蹈與裝置、光影、音樂的共舞,訴說著建築與史蹟的斑駁,封存的段段時空變成饒富探究的身體旅程。(周倩漪)
睡著的身體如在死亡中一點點漸被時間遺忘成殘餘的物體,可觀看、可觸摸、可搓揉甚而可記憶,因此我們盯著死亡唯一可做的就是正面凝視它,終至因為時間的流失而使得凝視令人恍惚。由於玄奘的睡著讓李康生的身體成為客觀事實,我們用視線對李康生身體的占據,以為又是對「恍若一種死亡」的凝視,這種美學的反常愉悅引起凝視的恍惚而造成身體存在性的暈眩。但是誰是這個睡著身體的凝視者呢?
由編舞家古名伸、梅卓燕,聲音藝術家梁小衛與鋼琴家黎國媛,與導演張育嘉一起推出的跨界製作《不可言說的真實》,勇敢地挑戰被譽為「美國最聰明的女人」的作家與評論家蘇珊.桑塔格。五位創作者從「身體」出發,萃取出「觀看」的關鍵字,既對「外」,亦向「內」,試圖從各自的生命經驗,找出與桑塔格的生命經驗疊合的可能。
儘管不易辨讀,但小說《西夏旅館》畢竟是個自我追尋之旅;劇場作品《西夏旅館.蝴蝶書》當然也是自我追尋的故事,卻未必直承自小說。對於數年前即已動念改編的魏瑛娟來說,閱讀原著小說勢必成為一不可能稍停、妥協的叛逃過程,(小說家也藉由文字與無數故事的層疊鋪展,尋找自己的救贖),並且通向自身可感知理解的世界觀。
除了是劇場導演,威廉.肯特里奇更為人所知的身分是世界知名的視覺藝術家,精采的炭筆畫作與動畫,讓世人對南非後種族隔離時期的政治社會議題,有更深的了解與體悟。而從炭筆畫到劇場,他讓畫中人物動了起來,黑白色調被加上豐富色彩,但與其生命經驗切身相關之政治議題,始終是肯特里奇不變的關注主題。故事來自南非,卻超越了時空之限制,以藝術姿態進行一場超越時空的政治革命。
透過《烏布王》,肯特里奇重現了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結束後,因「真相暨和解委員會」的聽證會,浮出地表的那一個個殘酷血腥、令人顫慄的回憶。如何在真假虛實之間,溫柔又安全地碰觸歷史傷痕?肯特里奇讓所有的證詞都以戲偶取代真人演出,與替偶說話的操偶師,帶著觀眾在回憶中一起撫平歷史傷口。
來自澳洲的編舞家安東尼.漢密頓,將帶著作品《暗黑計畫》造訪台灣。他的藝術生涯由一連串的因緣巧合所構築,而他始終抱持「專注當下」、「關心周遭」的學習心與好奇心。創作作品橫跨實驗運動、視覺藝術、聲音藝術、影像藝術等領域的他,拒絕任何形式的「分類」。在他的作品中,沒有舞者與編舞家的主從區別,舞蹈更不是等待被燈光、聲音、影像成就的創作核心。
應邀與台灣的身聲劇場合作,向來自編自導的德國導演凱文.瑞特貝格這次也要打造一個新劇本,於是多次訪台,透過緊密的田野調查,以《目連救母》故事為底,打造貼近當代的問題意識。他反對宿命,相信人類自身可以創造世界,於是透過「劇場」這個群體工作的所在,與一群人一同實驗共同的出路。
一位是有濃豔風格的台灣當代「台客藝術家」吳天章,一位是作品充滿紅塵味帶著中年男人浪漫詩意的流行音樂大師陳昇。兩人看似相似,其實又有很大的不同。他們一樣「台」,一個來自專出台客的基隆,一個是專出流氓的雲林人。他們對愛情有相似的看法,陳昇看似放浪隨性不輕易把愛說出口,卻堅持不離婚;有過一次離婚經驗的吳天章,愈來愈不相信真愛,卻還是認為離婚是相信「下一個對象會更好」。他們口裡說不相信「純情」,卻以自身的愛情實踐詮釋關於中年男子的「純情」世界。
廿多年前,無意間被導演蔡明亮相中而演戲的李康生,以緩慢與沉默的表演風格獨樹一格。今年五月《玄奘》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首演,李康生才下飛機就因為血栓病倒,但仍抱病完成演出。走過生與死的幽谷,李康生領悟到,人生苦短,隨時會走掉,要把握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除了蔡明亮的戲,動作片、功夫片都想嘗試,「我想玩不一樣的東西,在奇怪的挑戰中找到新的表演方法。」
原為私人劇院的慕尼黑室內劇院在總監鮑姆包爾的掌舵下轉型成功,繼任總監西蒙斯也讓慕尼黑室內劇院在國際藝術表現亮眼。這些多元精采的節目背後,可想而知需要有一個不怕語言障礙、文化隔閡,並具有高度彈性的團隊才能夠運轉,兩任總監則以對劇場藝術的堅持為團隊指出方向。慕尼黑室內劇院的成長路程,展現了體制的實力與限制,同時也指出突破制度的核心態度。
源於博物館/美術館中擔任展覽策劃者的「策展人」(curator)職銜,不僅在當代藝術中被強調其角色重要性,近五年來,台灣表演藝術圈也逐漸時興策展人一詞,它被運用於官方大型藝術節或民間獨立展演中,作為計畫主持者在概念與實務上的自我詮釋。然而對劇場來說,策展人/策展是一種什麼概念,它所涵蓋的工作內容又是什麼?它與視覺藝術策展人有何不同,又或者它如何區別於藝術總監、節目策劃、製作人等職務? 今年新點子劇展「一代粉絲:JAPAN」,兩廳院邀請林人中策展,以強調概念先行的規劃方式,邀集楊景翔、廖俊凱、葉志偉、陶維均四位導演在主題框架中進行創作,在前製期透過策展人與導演共同討論的過程,定案節目內容與創作方向,呈現出個別節目與整體劇展間的對話狀態。以此為例作為一種策展方法,它是否有其他詮釋的可能,策展工作與單一作品的生產情境意味了什麼? 刊邀請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視覺藝術獨立策展人秦雅君及新點子劇展策展人林人中,分別從各自的策展實踐經驗中,論述策展人/策展的定義、可能以及想像。
舞蹈空間舞團與西班牙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繼《橄欖樹》之後,二度合作《時境》。麥斯卡利與舞者利用身體探索時間,期待找出看待時間的不同方式,消解生命憂慮。舞作呈現出一種往復循環的時間觀照,十數個流動場景猶如生命經驗的切片。
吃掉赤鬼的三人又被大海沖回家鄉岸上,異己被自己消化,海的對面消失,只剩下笨蛋獨坐岸邊,感覺吸一口氣,海的對面就更接近海這邊,吐一口氣,海的對面就回到海面上。所以海的對面就在我們的身體裡,外來者就困在我們的體內,而劇場應該是他得到釋放的地方。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