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民
-
焦點
擊石焚松以祈天
「焚松」原本是藏人的祝禱儀式,《焚松》則從中淬取了火的滌淨和紅的莊嚴,舞者們以內視而專注的神情,與石共舞,表達著對自然的敬仰之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他們,都曾走過「雲門」……
翻開台灣的劇場史,雲門實驗劇場是許多劇場技術工作者心中的第一筆紀錄,它在當時提供學習成長的機會、訓練出許多優秀的人才,這樣的影響,至今還深深被人懷念著。
-
追憶與悼念 In Memoriam
李昻.康寧年表
生於1947年7月5日 歿於1999年8月12日 淸晨六點半 逝世地點:於阿姆斯特丹自家住宅,客廳椅子上 死 因:肝臓衰竭 遺 體:九月十七日火化,有十位朋友在場 葬 禮:預計六星期內,將於其雙親同樣的骨灰撒葬處,將骨灰灑於大海。
-
追憶與悼念 In Memoriam
藝術家的典型
李昻.康寧於一九八三年應林懷民之邀來台,停留台灣的十四年期間,爲台灣編作二十七支舞碼,敎育無數學子。今年八月,他病逝於荷蘭。但這位一直活在狂飆的六〇年代的藝術家,他深厚的文化涵養、專業的舞蹈智識,爲台灣舞蹈界所注入的新鮮活力,將永難抹滅。
-
座談會
《薪傳》二十週年演出
受訪人:古名伸(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主任) 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主任古名伸說道,每次舞蹈系的年度公演總希望給學生一支重頭戲的作品。今年正逢林懷民的作品《薪傳》於中美斷交之後二十週年,結合舞譜家Rey Cook爲《薪傳》寫舞譜的計畫,因此選擇了這支舞碼。這次的演出不管對系上或對舞蹈系學生來說都具有很大的意義。 精神性的挑戰 古名伸繼續談到,舞蹈系學生的身體訓練跟以往《薪傳》舞者的苦練實幹大不相同。舞者長期以來被要求許多身體的訓練,而實際上我們也知道身體其實是可以跟精神分離的。《薪傳》是最能提供身體爆發力與精神性表達的一支舞,對現在的學生來說,《薪傳》許多舞步對他們是簡單的,難的是背後的精神。他們必須花很大的精力回到那個時代,這是一個挑戰。 「其實就連我當年十九歲跳《薪傳》時,都必須要靠對自己的過去、祖先的追溯、挖掘,來貼近先人從唐山渡海而來的精神。到後來演出時,我可以感覺到在台上演出的那個人不是我,而是我的祖先。對所有跳過《薪傳》的舞者來說,絕對會是一個一生淸楚而重要的回憶。」 走入歷史 對林懷民來說,很多東西現在是編不出來的,所以可以說《薪傳》對他而言已經是個歷史。從敎育的角度來說,做這樣一場演出也是歷史,在舞蹈系這次演出之後,很難有機會再見到全版的《薪傳》了。 此次《薪傳》排練時,舞譜的記錄工作也同時在進行。從舞蹈史的觀點來看,透過記譜家Rey Cook的紀錄將使得《薪傳》長遠保存,讓台灣的舞蹈作品走入歷史。寫下一支舞蹈的舞譜是一件浩大的工程,也只有學校比較能提供如此的能力、時間和人員的配合。 記譜人是一個旁觀者,爲求詳實記載,舞譜家會對舞蹈提出許多吹毛求疵的問題,編舞家因而必須釐淸許多不確定的細節;學生們也可經由此了解到舞譜是怎麼一回事。由舞譜可以流傳千古,了解到「重視舞譜」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舞譜硏究也一件很學術的事情,舞蹈敎育在台灣也只有藝術學院有硏究所,但硏究所裡卻沒有設理論組。如今,演出的累積、人的累積已經到了一個關口,我想台灣舞蹈的學術硏究也應該是開始的時候了。 (本刊編輯陳品秀採訪整理)
-
藝問藝答
藝問藝答 藝搭藝唱
問:請問您的舞蹈都是怎麼想出來的?編舞家平常都在做什麼?(花蓮朱靖) 答:每一支舞當初怎麼來的我不知道,但當它來的時候,我對它充滿著好奇。我編舞並不是等掌握了一切,然後再來製造,它是從生活中累積而來的,生活包括吃飯、睡覺、旅行、看的書、聽的音樂,所有的一切。生活中有些東西會沉澱下來,最有趣的是當這些沉澱下來的因素,彼此結合,互相頃扎,一個雛形便出現了,所以你便開始了對它的探索、追尋。 譬如最近的新作《水月》,運用了太極和巴赫的音樂,這些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但我從來沒有想到過它們會在一起,有天它們倆忽然就手拉著手來跟我說:嘿! 而等到我眞正開始編舞的時候總是感到束手無策,因爲你正面對著一個生命的可能,但那個東西是什麼?我不太淸楚。 我不知道編舞家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我每天的生活是按照助理給我的一份行事曆走,每天大約只剩兩個小時是屬於我自己的。 工作佔去了我大部分的時間,要敎書,有雲門舞團的行政工作,要開會、連繫,還要跟外界產生關係,要出國,所以到最後我能留給自己的只有剩餘的那一刹那,即使二十分鐘都好。讓頭腦從下來,發呆。有時不亂糟糟到安靜能發呆的時候,我就掃地、洗碗,我很懷念這些簡單的事。一年,我大概看五、六部好電影、很多的錄影帶,每一兩個禮拜看完一本書,沒有這些的話我的生活就亂了。 別人會以爲我們的生活很浪漫,但事實上一點都不。你在創作時表面上好像有無限的可能,可是這裡面你所必須面對的人、事、物卻是你很大的限制,到最後你所能有的空間很小,時間也很少,而又必須在這樣多的限制底下完成作品。 一般人也許會覺得雲門是一個專業舞團,天天會有一堆專業舞者在那裡等著你排舞。沒有錯,但這是花掉你百分之九十五的精力才創造出來的環境。此外,你還必須給舞者足夠的挑戰,如果你不能給他啓發(至少也要讓他開心),他可不會跟著你工作。 事實上世界上大部分有自己舞團的編舞家,可以天馬行空創作的機會是很少的,但是,他仍然必須天馬行空。所以煩忙的(我不要說是成功的)編舞家會不會因此而發瘋我不知道,對於我會不會有這樣的一天,我自己也感到非常好奇。 (本刊編輯陳品秀整理) 問:雲門
-
焦點
鏡花「水月」總是空 雲門流浪到水邊
雲門舞集秋季推出兩檔演出,《流浪者之歌》和林懷民流浪的系列新作《水月》。這是一套蘊釀很久的寧靜之舞,展現林懷民編舞創作的最新動向和雲門舞者最大的潛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的皺紋
混亂無序的十年已過,仍留在現役工作的乃是篩餘的未來希望。台灣的藝術創作經過一翻輪轉,不能說沒有沉澱。對創作者而言,當議題的亢奮已漸疲憊,創作的空間反而會更趨擴大。從這樣的角度而言,十年其實已有了代價。接下來是讓我們等待更多的創作,以及再也看不到創作者那些焦慮的皺紋!
-
特別企畫 Feature
需要更多不同的聲音
由於理論背景的缺乏及舞蹈環境的影響,台灣的舞蹈評論仍在摸索階段,然而大多專業人士卻認爲寫舞評不一定要舞蹈人出身,問題出在寫評的人太少,發表的空間太少。
-
藝術保存
烙下舞蹈的印記
舞作保存不僅可以讓舞蹈家的創作累積更具體化,同時也是國家藝術發展軌跡的有形表現。而團齡長達二十五年的雲門,在一百四十四部作品裡,也只有少數作品趕上錄影科技而被保存下來,另外還有五成以上的作品「來不及」記錄。
-
回想與回響 Echo
肢體表現與時間敍述
《蝕》與《白》觸到了舞蹈這門藝術的定位問題。這問題看來是舞蹈課的基本通識,但就像哲學對自己基本命題的解析般,其實複雜得很。
-
舞蹈
繁簡相呈
從實驗劇場走上國家劇院,從熱鬧的歌舞劇跳到純肢體的舞蹈小品,唯一不變的是這群資深劇場工作者對跨界實驗的自我挑戰。《白》與《蝕》皆將重點歸還舞蹈。《蝕》雖爲《白》的兩倍長,但後者卻獲得不少佳評。
-
焦點
將意念傳達給遠方的人
裝置藝術家陳建北在潛硏多年之後,期待跨領域的冒險能帶給他新的衝擊。
-
焦點
越跳越美麗 台北越界新製作「蝕」
繼去年與黎海寧合作《天國出走》之後,台北越界舞團有了「新」的編舞家,林懷民「胡裡胡塗地」答應要爲他們編舞,這群雲門「老舞者」倒是跳得很開心。
-
回想與回響 Echo
世紀末沈重的和聲
《家族合唱》在傷悼逝者的同時,我們看到的是一種世紀末的救贖,譜成多聲部的和聲,而這樂句是沈重而用力的。
-
回想與回響 Echo
高處不勝寒
《家族合唱》的整體氛圍是明顯的,但就作品論作品、就呈現論觀衆、就緣起論歷史傳續卻都有太多令人深思、値得討論的地方,圍繞著《家族合唱》所出現的種種,正可以做爲雲門及文化界深沈的觀照對象。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夢想的實踐大師
他是劇場工作夢想實踐的表徵,每次和李先生合作就走到一個新的階段,希望有更多的像李先生如此的人來投注這個行業。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尋找東方
八〇年代後半是台灣舞蹈界一次蛻變的時候。新一代的舞者、編舞家紛紛從國外歸來,企圖探索身體動作之本源。這股後來稱爲「東方身體觀」的脈流,創作者包括林秀偉、劉紹爐、陶馥蘭,甚至林懷民及林麗珍。本文將從三大主題來探索這一新新觀念:宇宙、自然與生命的源起;氣論及身體觀;以及儀式與「類宗敎」的精神性。
-
奧地利
西方歌劇、東方精神
國內舞蹈界長老林懷民執導歌劇處女作《羅生門》月前在奧地利首演。除了作曲者久保摩耶子是日裔德籍,其他主要合作者皆由林懷民指定,即國內熟悉的舞台設計李名覺、技術指導林克華與服裝設計葉錦添。如此由東方人主導的歌劇,在西方人眼裡又留下什麼印象?
-
舞蹈
政治諷喩與城市悲歌
一晚雙演《春之祭》,是雲門舞集今春貢獻的狂想。兩支作品,一香港九〇年代,一台北八〇年代;一冷峻雙鋼琴,一澎湃交響樂;一女性一男性。同一組舞者跳來,完全不同的景觀。雖是兩支舊作,卻因對比而激發出新的觀賞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