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原舞者

相關文章 20 篇
  • PAR表演藝術
    近期演出

    懷念年祭

    繼第一季《山水篇》演出阿里山鄒族及濱海阿美族歌舞之後,「原舞者」推出今年新的作品《懷念年祭》,呈現卑南族原著民的歌舞藝術。 「原舞者」爲一群長期離開原住民部落的年輕朋友組成,他們旣懷念且珍惜自己的文化資產,因此透過演出,期許保存原住民的歌謠舞蹈精髓。在胡台麗老師的指導下,他們到部落學習,採集卑南的「年祭」歌舞及文化意涵;並收集有卑南族民歌作家陸森寶先生一系列歌謠。 (薛玉娥)

    文字|薛玉娥
    第7期 / 1993年05月號
  • 《Maataw.浮島》將達悟族樂舞與族人面對的當下情狀對照呼應。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浮沉於現代化浪潮 我們牽起手反抗

    繼二○一三年與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拉法合作《Puing找路》後,依循田野調查為基底、加入現代劇場概念與手法的路線,原舞者今年推出了新作《Maataw.浮島》,以蘭嶼達悟族為主題,由能演能導、本身為台東阿美族的陳彥斌執導,他將達悟族樂舞與族人面對的當下情狀對照呼應,在演出中讓族人以傳統拋船儀式「蠻阿威」驅趕入侵者,成為族人間相互鼓勵打氣的「反核身體」。

    文字|樊香君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 米靈岸音樂劇場從排灣族歌謠、芮斯的歌聲開始,而後延伸極廣的系列計畫,不斷把故事說下去。
    焦點專題(二) Focus 變奏三:從部落到劇場舞台

    找到劇場「原」創 歌聲呼應生活

    原住民樂舞很早就登上劇場舞台,但多是把部落的文化風貌原樣搬演,但近幾年的幾個製作如兩廳院的《很久沒有敬我了你》、米靈岸的《儀式米靈岸》與去年原舞者的《Puing.找路》,在劇場中呈現嶄新的藝術創意;原民音樂工作者也將音樂與生活結合,創造當下的新「原歌」,也是另一種表達。

    文字|許雁婷
    第254期 / 2014年02月號
  • 《Pu’ing.找路》以身體、舞台裝置、燈光、投影營造出詩意的意象劇場。
    演出評論 Review

    尋找當代原住民的舞台詩學

    仰賴口述傳統的原住民歷史,本就是複聲相承的多重敘事。在《Puing.找路》中,我看到布拉瑞揚將自己的歷史編入他述說南澳泰雅的故事裡,也看到原舞者的成員與製作團隊如何將自己的目光、舞步與聲音融入這龐大的族群記憶史詩之中。

    文字|陳雅萍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 《Pu'ing.找路》以尋根為主旨,描述一位原民青年回鄉追尋傳統,與歷史、神話相遇的旅程。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現代化衝擊下 他們以舞步尋根

    原舞者年度製作《Pu'ing.找路》以一位泰雅族青年為主角,描述他經歷現代化衝擊後回鄉尋找傳統文化的旅程,因此,他的「現實」匱乏有了出口,也與「神話」與「歷史」相遇。此劇由編舞家布拉瑞揚執導,面對非經現代舞訓練的表演者,布拉瑞揚嘗試增加身體與身體的接觸去讓表演者轉化、變換出不同動作,與過去原舞者從傳統出發的歌舞相比,「歌」還在,但「舞」已有相當的改變。

    文字|吳思鋒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 創作社《嬉戲:who-ga-sha-ga》。(林勝發 攝)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1華山藝術生活節

    文創劇場起跑 四強吸睛NON-STOP

    將於十月一日登場的第二屆華山藝術生活節,其中實驗創新補助機制的「文創劇場」系列,精選了四檔作品:台南人劇團連演六小時的終極混亂喜劇《K24》第一季全六集;創作社劇團向扭曲狂亂的社會價值挑釁的《嬉戲:Who-Ga-Sha-Ga》,原舞者歌詠高一生先生一生行誼的《迴夢Lalaksu》,及一當代舞團以都市矩陣與虛擬網絡作為視覺主概念創作的《W.A.V.E.城市微幅》。讓表演藝術愛好者,盡情體驗台灣表演藝術創作者的生猛活力。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 原舞者將十五年來的田野調查成果,及十個演出精華,交織成《拾舞》
    舞蹈

    集結十五年的樂舞採集精華 原舞者告別台北 《拾舞》洋溢戲味

    原舞者將於二○○七年一月搬離台北現址,進駐花蓮壽豐鄉池南村,汲取原鄉養分,重新定位出發。這次道別,他們為了突顯社會體質、部落文化、舞團舞者步履情緒的轉變,《拾舞》整合劇場形式與祭儀樂舞,加入影像、文字、說書、吟唱、配樂等元素,讓老中青少四代活力在舞台上交融爆發。

    文字|周倩漪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 進入部落進行採訪要面對的是原住民祭儀的神聖與私密。
    舞與影的對話

    舞蹈采風紀錄 原住民舞蹈

    原住民舞蹈鑲嵌在祭儀中,以影像的方式被保留下來, 其精神可被了解、傳達及尊重。

    文字|蔡依雲
    第68期 / 1998年08月號
  • 「原舞者」是原住民樂舞從部落發展到舞台藝術典型的範例。圖為該團在國家戲劇院演出《矮人的叮嚀》時,在劇院外演出的場面。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歌山舞海 期待滔滔不斷

    隨著傳統祭儀式微與生活環境變遷,原住民歌舞活動內在的文化精神根源也日益凋零,現代社會的資本消費逐漸高漲,將部落傳統文化觀光化。面對生活變遷,原住民樂舞從部落發展到舞台,試圖在主流社會藝術領域裡保有自己發聲的主體性;此外,社區、學校等部落自發性的傳承更能彰顯原住民生活藝術的活力。

    文字|王凌莉
    第198期 / 2009年06月號
  • 傳統素材再創作値得支持,然而在真實與扮演之間,儀式歌舞的復原不太容得下灰色地帶。
    回想與回響 Echo

    在部落與劇場間的山脊上放歌

    一場感動人的演出,並不完全取決於是否絶對「忠於原著」;演出者與觀衆之間的共鳴,是成功的劇場首要目標,是形式的堅持等考量所不能取代的。

    文字|趙綺方
    第99期 / 2001年03月號
  • 年輕舞者在舞台上刻意形塑出原住民身體的原始自然健康,與老年人的深沈、莊重形成明顯的對比。
    現象視察

    山地歌舞的地圖政治學

    即使山地歌舞通過這樣策略的運作,而達到不斷再現之目的性,我們擔心的卻是,保存下來的所謂傳統文化,只是一組動作的外在呈現,而原住民身體終究在新的政治神話之中,被建構爲台灣人四百年最後救贖的祭品。也許有一天,原住民將發現到漢人幫他們保留下來了舞蹈,卻把他們的身體流放了。

    文字|王墨麟
    第63期 / 1998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原舞者一九九七亞洲巡迴演出 繼今年一月份菲律賓演出之行後,原舞者受「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之邀,於五月三十日起程,代表台灣參加「'97亞洲表演藝術節」。 由「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舉辦二年一屆的「'97亞洲表演藝術節」,邀請亞洲各國表演藝術團體相互觀摩交流,以期更進一步提升亞洲表演藝術的水平。今年參與的團體包括西藏、香港、日本、中國大陸、印尼、斯里蘭卡、菲律賓及台灣等。 「'97亞洲表演藝術節」此次分爲「節日村莊」及「藝穗節」。其中「節日村莊」在戶外公園(Fort Canning Park)內舉行,原舞者在六月一至五日晚上連續演出五場;而六月二日及四日中午則參與「藝穗節」室內演出部分。 此次由長榮航空贊助成行的原舞者,新加坡是其亞洲巡迴計畫中的第二站。這是台灣原住民團體首次赴新加坡演出,希望藉此讓亞洲各國代表團體對台灣的傳統藝術有更深層的了解。 (編輯室) '97屛風演劇祭甄選演出團體 八十五年六月到八月間,屛風表演班首度試辦「屛風第一次演劇祭'96」的活動,而爲了替劇場界盡些棉薄之力,屛風將在今年十二月正式舉辦「屛風第二次演劇祭'97」,公開甄選有興趣參與的團體。屛風將提供入選團體製作經費、文宣、技術等資源,完成作品呈現。 甄選辦法如下: 甄選類別:具實驗精神之戲劇演出(含舞蹈劇場、各型態之表演藝術) 甄選名額:預計甄選二〜三個表演團體,每團演出五場。 甄選資格: 國內、外立案之社會業餘表演團體(不含校園附屬學生團體),未公開發表之原創作品。 索取演出計劃書者,請附回郵信封、備妥詳細之演出計劃及相關資料(乙式五份)。 査詢專線:02-9382005 收件日期:六月三十日止(郵戮爲憑) (編輯室) 台灣表演團隊進軍亞維儂 在文建會

    文字|本刊編輯部、蕭勇、襲加
    第55期 / 1997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原舞者」年度製作《誰在山上放槍》

    〈誰在山上放槍〉是一首隱喻布農族人狩獵行為和狩獵觀念的傳統歌謠,曲調規律、旋律優美,原舞者曾多次前往部落請教部落長者的指導及教唱,以求表現傳說中的天籟複音Pasi but but(八部合音),並在杵音、槍聲與童謠的烘托下,吟誦傳統布農族的山林生活和歌謠世界,透過繁複多聲部合唱及任意延長的節奏,走進布農族内歛沉潛的一生,聆聽和諧圓滿的原始美學和聲。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96期 / 2000年12月號
  • 在第一首〈招請之歌〉中,米臼推滾進場。
    原住民樂舞

    矮人的叮嚀 與「原舞者」分享賽夏族矮人祭歌舞的奧妙

    這套矮人祭歌舞不是爲了娛樂,而是包含了矮人等老前輩的叮嚀訓誨和賽夏族人的虔誠祈求。在反覆的送與留的演出中,矮人與賽夏族人的影像交疊。二者亦友亦敵,有懲罰也有賜福,有祈求也有毀滅,是生與死的拉鋸,像演戲卻又是再眞實不過的人生。

    文字|胡台麗
    第18期 / 1994年04月號
  • 原舞者在舞台上表演鄒族歌舞。
    原住民樂舞

    原舞者與原住民歌舞的舞台化 專訪人類學者胡台麗

    這個團體爲什麼可以在吵雜的環境中,讓二、三千人那麼安靜地看完演出?紐約時報資深舞評Jennifer Dunning爲此驚訝,她以「這麼令人嚮往的品味」來描繪原舞者在紐約林肯中心戶外演出的台灣原住民歌舞。 原舞者,一個成立二年餘的年輕團體,團員是來自各族的原住民靑年。胡台麗以一個人類學者的文化學養,參與原舞者表現原住民歌舞的努力;陳板以一個鄰居(優劇場與原舞者在新店毗鄰而居)成爲原舞者所有排練及體能鍛鍊的現場觀衆;他們是親炙最深、最了解原舞者的漢族朋友,在訪談中細膩地咀嚼了原住民歌舞舞台化的困難與原舞者的努力。

    文字|陳板
    第14期 / 1993年12月號
  • 「小劇場在『安靜到連呼吸的聲音都聽不見』的高中校園,還有相當大的空間可以揮灑。」
    回想與回響 Echo

    解嚴了嗎? 談高中校園的劇場文化

    在社會接受前衛藝術尺度已愈來愈開放的今日,作者認爲在「安靜到連呼吸的聲音都聽不見」的高中校園裡,小劇場的確還有相當大的空間可以揮灑。

    文字|李拓梓
    第45期 / 1996年08月號
  • 原舞者歌舞時的身體爆發力令加拿大人士驚訝。
    藝術行政

    基金會之路可行嗎?

    明年五月即將屆滿五歲的原舞者,從發跡於高雄的一個小團體,經過獲得文建會國際團隊扶植計畫補助的階段,正往成立基金會之路邁進,其間成長過程雖辛苦,卻是一步一脚印。雖然最近傳出原舞者行政總監陳錦誠倦勤的消息,但是一個健全的行政系統建立是不該因人事異動而有太大影響。原舞者或許正面臨著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階段。

    文字|廖抱一
    第37期 / 1995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亞曲盟將於菲律賓舉行大會暨音樂節 亞洲作曲家聯盟明年一月將在菲律賓召開第十八屆大會曁音樂節,中華民國總會除了積極推舉我國作曲家許常惠角逐下任大會主席外,並籌組一支集結作曲家、原住民及漢人樂舞等演奏團體共七十多人的龐大隊伍前往。除發表國人作曲家十首作品外,並演出傳統音樂與舞蹈。 亞洲作曲家聯盟與國際現代音樂協會是當前最重要的國際作曲家組織,每屆大會有各國報吿、現代音樂作品發表會、硏討會、作曲比賽、傳統藝術表演等。 此次台灣獲選發表作品的,包括何能賢、洪崇焜、黃妙萍、許雅民、石佩玉、李志純、絲國正、王怡雯、陳慶章、許博允等十位,其中王怡雯的《三重奏》還被評選爲參選「靑年作曲獎」的台灣代表。傳統器樂發表部分由涂惠民指揮、采風樂坊演出,長笛、鋼琴、弦樂四重奏等,將邀集國內傑出的演奏者參與。 除了發表作品的作曲家之外,許常惠、馬水龍、錢善華、鍾耀光、潘皇龍、曾興魁、張己任、李子聲、盧炎等多位音樂家都將前往,由音樂家樊曼儂擔任總領隊;演出團體包括漢唐樂府、原住民藝術代表團隊原舞者舞團等,將呈現兼具傳統與現代的音樂、舞蹈。 (編輯室) 新興表演場地 台北誠品書店敦南店於上個月正式開幕,地下二樓的藝文空間佔地一百五十坪,除平時可作爲展覽、辦活動場地外,並有專業劇場燈光、音響及投影設備,可提供表演團體演出時使用。該場地還可以吸音隔板分成九十坪、六十坪兩個場地使用,以出租、合辦等方式供有興趣的團體或個人。 詳情請洽誠品書店企劃部:(02)775-5977 擅長以黑色幽默漫畫表達政論意見的魚夫,將多年前旅遊歐洲時在巴黎和平咖啡館所得到的靈感,落實在剛開幕的魚夫咖啡館裡。 魚夫咖啡館以魚夫推薦咖啡爲號召,並斥資購入專業劇場燈光及音響設備,在開幕之初免費提供場地及設備讓藝文界人士演出。 咖啡館的演出場地尙未正式推出,已有各界人士紛紛探詢,魚夫咖啡館將成爲愛好藝術活動人士的新聚點。 有意演出的團體請洽魚夫咖啡館:(02)523-9234

    文字|本刊編輯部、蕭勇、襲加
    第49期 / 1996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保留一點迷信也無妨 尊重習俗的樂舞和敎學

    無論是原舞者的演出或甘美朗的敎學都不是流行文化,但都在尊重和自己不同及非西洋準則的習俗上做到了典範。

    文字|韓國鐄
    第20期 / 1994年06月號
  • 帕華洛帝又添新獎。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大陸〕 歌劇《張騫》獲大獎 今年大陸文化部第三屆文華獎已揭嘵,共有廿五個劇目獲得文華大獎,四個獲文華新節目獎,文華單項獎則有三十八個,表演獎三十四個。 今年鋒頭最健的是陝西省歌舞劇院歌劇團的歌劇《張騫》。該部作品是今年唯一獲得文華大獎的歌劇作品,而陳坪、張玉龍、米東風亦因該作品分別獲得文華導演獎、音樂創作獎及表演獎。至於去年在香港神州藝術節時,由湖北省歌劇團演出歌頌中日友誼的歌劇《櫻花》,亦獲得文華新劇目獎、導演獎及音樂創作獎。 無獨有偶,《張騫》與《櫻花》的題材均與「鄰國關係」有關,明顯地帶有政治上的統戰關係,看來文化部的獎項與甄選的文化角度仍難免要受政治影響而有所偏側。 (周凡夫) 夏之秋病逝 著名作曲家夏之秋因患糖尿病及年老體弱,已於五月十二日凌晨一時零五分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一歲。 夏之秋以抗戰時期的歌曲《歌八百壯士》及《思鄕曲》而名聞海內外,此外,他更是中國銅管樂的奠基人物,他所著《小號吹奏法》再版七次,至今仍是銅管樂的重要敎本。他的學生可說遍佈海內外,九一年間,在台灣的門生便曾邀請他前去訪問,成爲首批訪台大陸學者。 (周凡夫) 〔美國〕 傑佛瑞舞團推出新作 傑佛瑞芭蕾舞團今年一月推出新作《排行榜》(Billboard)。《排行榜》的音樂用的便是流行樂歌手王子從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一年登上排行榜的作品,包括Thunder、Trust、Baby,I am a Star、Sometimes it Snows in April 以及Purple Rain。這支龐大的舞蹈由四位編舞家參與,包括六○年代極限主義編舞家Laura Dean、Charles Multon、Marco Sappington、Peter Pucci,每人各編作一段。 事實上,流行文化與芭蕾的結合已經有許多編舞家嚐試,一九六七年時,傑佛瑞便曾用搖滾音樂做過一支頗

    文字|周凡夫、盧健英、張誌瑋、黎衡、原舞者、編輯部、魯福尼
    第9期 / 1993年07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曲

    曾永義遺作《虎符風雲》 寄無價情義於創作

  • 檳城

    地下音樂基地變身黑盒子,展演得獎製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風土正在轉變,千禧青年離城歸鄉的生活選擇

  • 藝號人物 People

    陳靈 專注的人生、多變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