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VOICE》姚一葦先生百年冥誕特展 12月15日盛大開展
今年是台灣當代戲劇創作與美學研究巨擘姚一葦百年冥誕,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主辦系列紀念活動「Reboot・重新開始」,將以《X VOICE》姚一葦先生百年冥誕特展畫下活動的句點。
今年是台灣當代戲劇創作與美學研究巨擘姚一葦百年冥誕,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主辦系列紀念活動「Reboot・重新開始」,將以《X VOICE》姚一葦先生百年冥誕特展畫下活動的句點。
2022年是劇作家姚一葦(1922-1997)的百歲冥誕,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將其作品《左伯桃》首度搬上舞台,邀請京劇小生曹復永執導,並由張德天、王璽傑、顏雅娟、王辰鑫等演員主演,以表紀念。
音樂:郭芝苑 舞蹈:林懷民 戲劇:姚一葦 戲曲:王金鳳
姚老師是個非常「小心」的人,他對自己的作品要如何面對別人,十分、十分的小心。 姚老師對於他的劇作被不為他認可的團體演出,是不予承認的。事實上,我還在文化念影劇系的時候,我們班上就曾經演出他的《傅靑主》,但是,姚老師好像一直都認定那齣戲是在這幾年才首演。 至於書籍出版部分,他的態度就更「挑」了。姚老師習慣把單篇文章先拿到雜誌或期刊上發表,等過了幾年,時間蘊釀夠了、文章篇幅也夠的時候,他才會集結出書。這幾年,姚老師很有計畫的在整理他的研究成果,然後再口述出來由我整理成文字稿。 幾年前,他想把開設多年的《戲劇批評》講義整理出來。為此,他把我這個曾修過這門課的學生再叫回敎室修一次。然後,暑假又找我到他家裡專門為我再上一次,我們每一次上課三小時。回家之後,我通常得花將近九小時的時間才能整理出來。每隔幾個禮拜,我再把電腦印出來的稿子送給他修改,然後再送出版社。 姚老師的「小心」同時也表現在他對別人的態度上。多年來,一直有許多姚老師的學生在推戲的時候,會邀請他去看戲。然而,大多數人是想從他這兒得到認可或鼓勵,而不是眞的要聽他批評。因此,姚老師只好少去看戲、或者以微笑來避免給別人難堪。
一手創辦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的姚一葦,最近即將在國立藝術學院表演藝術中心戲劇廳,推出由他編導的《重新開始》。
姚老師給了學生一把刻痕淸晰的尺,好用以丈量檢驗劇本人物的塑造、結構的形成、主題的傳達。雖然那絕非世上唯一的尺,卻是値得運用的好工具。
四月春暖,姚一葦誕生在此時節,卻也在相同時節離開人間,他的逝世不啻爲劇場界的重大損失。 在學術領域,他的著作與涵養深厚廣袤,無論是西方戲劇理論的介紹與傳播、美學的整理與闡述,都有特出的成就;在戲劇領域,他刻劃人生於紙筆間,立樑奠基於課堂中。 他創辦實驗劇展,使得當時更多年輕、想法新穎的人實現夢想,至今還有多人仍留在劇場中奮鬥、工作。又一手創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延攬人才爲師資,爲台灣培養了無數劇場專業人才。 另外,在文學界,姚一葦早於六〇年代便鼓勵純粹的文學創作,年輕的人受他提攜終至璞玉琢成、同輩的人與他誠摯討論共話感知,許多人稱他爲師爲友,一路交心四十年。 本刊特別企劃了紀念專輯,回顧姚一葦所代表的典範!
老師的孤獨,事實上相當能體現五四以後,傳統知識份子在激烈西化浪潮退去之後所殘存的,時不我予的孤獨。
當劇作家交出劇本的刹那,原本就是他隱身的時刻。但是,他也可以自寫作桌上起身,走進排演場,「忠實」地呈現那早已被他精心雕塑成的「世界」。和劇作家姚一葦在劇場裡重現他自己的作品是個什麼樣的經驗?我們邀請他的夥伴們來談談。
《X小姐》是姚一葦生前最後的兩個劇作之一,劇中以高度抽象的喻意,表現出當時台灣社會在解嚴後失卻定位與傳統價値面臨崩解的社會狀態,以及人在此狀態下自我的失落,與追尋自我的嘗試(卻未果)。
時間過的好快,轉眼姚一葦老師離開已經十年了。有幸的我曾在老師任教的最後幾年,上過他的課,得以親睹大師的丰采與教誨,現在回想起來,仍然是受益良多。若是沒有他一生秉持著「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默默耕耘,我真難以想像,近年來生氣蓬勃的台灣劇場界,會是個什麼景況。 現 在許多年輕的劇場工作者也許對姚老師並不熟悉,但是只要綜觀現在台灣劇場創作與教育的中堅分子,多少都受過老師的照顧與教導,就可以了解到他的重要。例 如:金士傑、李國修、劉靜敏、馬汀尼、蔡明亮等,都是由當年由姚老師所主持的實驗劇展所發掘;而他創辦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更 是造就了台灣時下許多傑出的劇場藝術家與劇團。 雖然現在這位身兼劇作家、評論家及教育家於一身的台灣現代劇場的領航者,已經不在我 們身邊,可是他的創作與精神,卻仍然令我們感佩。記得老師曾經說過,他最喜歡的頭銜是「劇作家」,所以我們本期也特別邀請到曾被老師教導、並曾與他一起合 作創作過的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系主任洪祖玲老師,以專文帶我們一窺大師的劇作與時代的關係,讓讀者更了解大師創作的心路歷程與其作品的意義。 此外,在本期【國際藝識】單元,除了有鮮為國人瞭解的神祕國度「以色列」的表演藝術現況報導,帶領讀者共遊這個在中東嚴峻的戰火下,依然熱情的藝術之都「台拉維夫」外,還有一個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那就是〈國際樂壇.「韓流」音揚-全球古典音樂市場的韓國啟示錄〉。該文中,除了就各項數字分析韓國古典音樂在世界古典樂界異軍突起的原因,也帶讀者看到了韓國的政府與人民對本籍音樂家的支持。看來日後不但是韓國的三星、LG等電子產品在全球的市佔率會越來越高,就連藝術市場,也難逃「韓流」威脅的命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這個課題也非常值得頂著MIT(made in Taiwan)光環的表演藝術界、政府與人民,認真省思台灣在全球文化的未來發展與定位。
《一口箱子》的排練和演出,把我過去一百多場的舞台表演,重新地整理過一遍,是我個人表演生涯中的里程碑。心中至為感懷姚老,姚一葦老師,也許他並不知道,是他的劇本,使我多年來,可以用我的表演,在我的表演環境中堅持下去,雖然,我走得他可能很不滿意。
四月十一日上午十時卅二分,戲劇學者姚一葦因冠狀動脈阻塞突發於台大醫院病逝,享壽七十五歲。
在後/現代主義的思潮影響下,語言的存在本質面臨考驗,姚一葦大聲疾呼:只要人存在,語言就存在,而文學就會不死。
如果你看見姚一葦在排演場排戲,你會發現他和演員一樣投入,眼看劇本,嘴微微掀動,聚精會神,無聲地「讀」著台詞,臉上滿是豐富的表情。他自己深深地鑽了進去,鑽進他自己創造的人物、情境之中
追究「劇展」現象的背後形成因素,是對於國外著名藝術節的模仿?是集結力量向政府單位申請補助的好辦法?是相濡以沫、刺激創作的好場合?更或是行銷手法走到「非如此不可」的時代?本文將以報導的方式,從現象面歸納分析,並嚐試尋找階段性的觀察評價。
他們上課從互相按摩開始,不是在地上滾來滾去,就是發出一些不像人語的怪聲在當年的保守氣氛下,心理學者吳靜吉的帶領下,蘭陵劇坊的訓練課程,就像一群人在參加心理治療;他們從自我重新命名開始,從面對自我的內心、身體,漸進地開發自己的無限可能性,從而成為創作的主體。「凡事不要以演戲為目的」吳靜吉如此提點老蘭陵人,蘭陵的訓練,最終仍是回歸生活,從現實人生中尋索創作源頭。
坊間論者一再提到X小姐在「尋找自我」,然而姚一葦寫的是個體喪失記憶的苦楚及其引發的社會焦慮。要說劇中涉及追尋的主題並無不可,不過那是社會衆人在尋找她的自我,而不是她本人在尋找。導演蔣維國邀請觀衆在人群中辨認X小姐的身影,恰如姚一葦請出不同的社會人士確認X小姐的身分。
今年是台灣現代戲劇一代導師姚一葦的九十歲冥誕。身兼理論家、評論家、劇作家、教育家與詩人,他一生共完成了十四個劇本、六本論著、五篇散文、兩部翻譯小說,並偶爾發表古典詩。擁有這麼多樣且豐富的著作,要全面性地理解他作品的美學思想,並不容易。若從他自己的排序來看「劇作第一、理論第二、散文第三、翻譯第四、舊詩第五」,或許我們可以從他的劇本入門,一窺堂奧。
如果姚先生不媚流俗、不求現實名利的精神價値,是我們希望在任何形式的紀念活動中加以留存、記錄(記憶),以供後來者追念的目標,那麼我們就應該以同樣的堅持自我期許,以同樣嚴肅的態度、不計私利或個人情感地對姚先生的創作與理論加以檢視,或許這才是對他最好的「紀念」方式。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