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FA
-
藝號人物 People 加拿大DJ
無尾熊小子 刷碟、塗鴉、配樂 說故事創意無限
唱盤藝術家、音樂製作人、圖像小說家這些身分都屬於「無尾熊小子」,雖然大學念的是教育,但早早就投入創作,透過不同的形式現場刷碟、寫作電影配樂、創作圖像小說,為大家「說故事」。他說:「不論是在製作唱片或圖像小說等等,其實我只是喜歡用自己的創意跟大家講故事、抒發自己的感想。」改編自其小說作品的表演《機器人情歌》,結合現場音樂與偶戲電影製作,將讓我們看到無尾熊小子的鮮活創意。
-
舞蹈 蘇文琪《從無止境回首》
探問宇宙起點 狂飆原始能量
繼去年在「舞蹈秋天」推出《全然的愛與真實》,蘇文琪在在瑞士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駐村的激盪持續延燒,「彩虹三部曲」的第二部《從無止境回首》將在三月初現身。回歸探索身體的起點,蘇文琪邀請印尼Senyawa樂團與印尼宮廷舞者Danang Pamungkas、Luluk Ari Prasetyo擔綱演出,企圖探問:宇宙最原始的能量律動何在?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給親愛的孟若,那些說與不說的故事
今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王嘉明借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拿大女作家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的作品篇名《親愛的人生》作為演出名稱,他計畫改編孟若,將幾個不同的短篇故事,串接、混揉成一個晚上的演出,那將會是什麼景象呢?於是,我們邀請將孟若稱為「最鍾愛作家」的李維菁,與王嘉明一同聊聊,在深究孟若、改編重寫的路程上,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項、給孟若迷的小叮嚀,以及如何在字間行外,讀出那些她選擇不說的事。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演員
崔台鎬 極具存在感的綠葉 自認無聊的老靈魂
當年抱著星夢踏上舞台,現在卻踏上以劇場為主的演員之路,崔台鎬每回演出未必是主角,但在舞台上恰如其分的存在感,卻令人印象深刻。朋友說他長相嫩,但個性老,如果硬要幫自己貼上標籤,他首選「無聊」,是他對自己生活狀態和心境的直觀點評。他不輕忽自己在台上丟出的任何訊息,「有時你隨意增添一個小笑點、小台詞,都會影響整個作品的完整。」相較於個人表現,他更重視作品的傳達與溝通,尊重每個作品的使命。
-
音樂
穿梭古今 韓國音樂的多樣風情
李裪室內樂團其名來自韓國史上的明君「世宗大王」,精通音律的世宗曾創作《與民樂》,意即「王與百姓一同享樂」,除發揚這個理念外,該團亦希望能面向世界,將韓國音樂分享給更多人。此次訪台除了演出該團專輯《與民樂》的樂曲,也將詮釋韓國傳統說唱「板索里」的經典曲目,與重新詮釋巫俗伴奏音樂「西納俞」的〈朝鮮巫樂〉,穿梭古今,讓樂迷認識韓國音樂的多樣面貌。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誰是本尊、誰是分身? 反轉經典的混亂喜劇
一如三谷幸喜的創作慣例,將於三月造訪台灣的《變身怪醫》也絕對不是大眾印象中善惡交戰的人性暗黑故事,「傑奇博士喝了變身藥水,而成為海德先生」的初始設定,這回成了變不了身的怪醫博士,找來演員扮演「變身後的那位海德先生」在歌舞伎巨星片岡愛之助、搞笑藝人藤井隆、人氣女星優香與「三谷組」精采綠葉迫田孝也的同台飆戲中,《變身怪醫》將變出什麼樣三谷式的混亂?令人期待。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演員
五歲時,傑夫.索貝爾曾立下誓言要成為一名魔術師,雖然長大後變成了劇場工作者,但在他的作品裡,依然隨處可見魔術的影子,「我從魔術師變成一名演員,而現在是個小丑。」曾在賈克.樂寇戲劇學校接受的訓練,奠定了他肢體劇場與小丑表演的基礎。即將來台演出作品《斷捨離的物件習題》的索貝爾,將透過與大小紙箱中各種物件的互動,探索在荒謬中的昇華能量,從詩意非寫實的劇場性中找出最貼近人性的複雜情感。
-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劇作家
魯茲.胡伯納 從尋常的恐懼與期望中找到故事
可說是德語劇壇最多產、作品最常被搬演的當代劇作家,魯茲.胡伯納的創作類型廣泛,題材多元,從成人劇到青少年、兒童劇,甚至流行音樂劇。對他而言,如果戲中所見能觸動觀眾,並形成與他們人生經驗的連結,激起討論,那就是一部成功的劇作。今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導演黎煥雄將率人力飛行劇團演出他的知名劇作《公司感謝你》,讓我們趁此機會了解,魯茲.胡伯納如何透過尋常故事、透析社會與人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說書人最終會被幹掉的解剖學劇場
王嘉明版本的《理查三世》藉由改編莎劇,提示馬克思式的歷史意識,意不在為理查三世翻案,而是希望在建構中還原歷史的歧義和生產過程。就像他借用了羅馬尼亞哲學家蕭沆的話作為序言:「每個人身上都沉睡著一位先知,當他醒來時,這世界,就多了一位恐怖分子。」題點出個人與群體對於世界中心的狂熱、歷史空想的激情與虛妄,從中質疑並挑戰既定的理念。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解剖教室中重探角色 爵士即興裡精準聽戲
從《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到《理查三世》,王嘉明的舞台與音樂幾乎是「打掉重練」:舞台以中古歐洲特有的解剖教室為概念,U型觀眾席上群眾演員數十人跟觀眾對坐,搭配即時影像與複雜動線,多元演繹歷史角色;音樂部分則讓現場樂團上陣,玩盡「配」的概念,音樂和戲緊緊咬在一起,讓觀眾讚嘆多麼精準,鉅細靡遺
-
特別企畫 Feature
配音、小丑、梨園科步 從無到有的入戲之途
排王嘉明的戲,演員會在排練前期「一起上課」,像這次排《理查三世》演出前半年就開始全體演員聚首學習的「訓練」課程,有配音課、小丑課、梨園戲、肢體開發,甚至魔術。戲裡都用得上嗎?不一定,但這是讓演員有機會一起尋路「共同工作的開始」。對演員而言,參與王嘉明的製作,似乎更像是成為創作者之一,在從零到有的過程中,透過「身體力行」的方式,找到各自參與創作的平衡點。
-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萊比錫芭蕾舞團藝術總監
馬里奧.施羅德 讓過去與當下對話
今年台灣國際藝術節中,有一個相當特別的節目由世紀當代舞團與德國萊比錫芭蕾舞團合作的演出,台灣現代舞與歐陸芭蕾傳統的對話,令人期待兩者間將碰撞出的火花。萊比錫芭蕾藝術總監暨首席編舞家馬里奧.施羅德,正是這次合作的關鍵人物之一,除了會與該團舞者帶來現代芭蕾作品《愛的夢境》第三幕Corrente II外,他更為世紀當代舞團打造舞作《狂放的野蝶》,呈現他對台灣的印象。趁此機會,本刊特地採訪這位舞者出身的編舞家,請他一談如何在萊比錫芭蕾的古典傳統與當代舞蹈中,建構對話與創意。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黑貓》音樂總監
馬丁.哈瑟布克 在衝突中尋找人類的共通情感
出身管風琴世家,馬丁.哈瑟布克不到廿歲就開始了管風琴家的演奏生涯,但熱愛巴洛克音樂的他並不自限於此,走上與父叔「不一樣的路」成立維也納學院管絃樂團,以古樂器原音重現十八、九世紀的聲音;甚至展開跨界,結合歌劇、巴洛克音樂、戲劇、舞蹈、影像等元素,打造了《地獄喜劇》、《黑貓》碰觸人性陰暗面的作品,而運用自己所熟悉的藝術語彙,表現人類普世共有的這些「極端情緒」,就成了哈瑟布克跨界作品一大特色。
-
特別企畫 Feature
《黑貓》 從小說到劇場 多層次剖析罪犯的懺悔
《黑貓》是愛倫.坡經典小說之一,盧森堡國家劇院與維也納音樂概念公司攜手,於二○一二年將它從文字轉換至音樂劇場,邀請了音樂家馬丁.哈瑟布克、導演法蘭克.霍夫曼與視覺藝術家維吉爾.威垂克共同完成。為將主角多變的心理層層展現,團隊採用英國音樂人大衛.席維安的作品與巴赫的音樂,並結合戲劇、舞蹈及全場如幻似真的大型多媒體投影設計,跨越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的藩籬。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Hotel Pro Forma藝術總監
克絲汀.迪霍姆 「美」讓痛苦變得深刻
丹麥視覺藝術家,同時也是Hotel Pro Forma的藝術總監克絲汀.迪霍姆,將帶著她的知名作品《迷幻戰境》造訪台灣。不同於傳統的歌劇製作,克絲汀從視覺入手,打造奇幻的歌劇世界,她的作品中,「美」是重要特徵,她說:「《迷幻戰境》提到戰爭,戰爭是不美的,但為了能讓觀眾理解並接近這些醜陋面,美是必要的手段,在藝術與文學中,戰爭像是一種痛苦的美,所以這個痛苦就變得更深刻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迷幻戰境》 打開想像力的自由之門
《迷幻戰境》突破了我們過往對歌劇的想像,眼花撩亂的多媒體、日本漫畫風的各種戰爭機器投影、具有空間畫筆功能的燈光設計、具有強烈未來感的服裝、垂直的表演空間導演克絲汀.迪霍姆強調,不可以用故事化、心理學角度的傳統歌劇角度去理解Hotel Pro Forma的創作,我們應該去留意《迷幻戰境》的結構及抽象性,讓不同的片刻打動我們,打開我們的想像空間。
-
即將上場 Preview 大型交響音樂史詩
《成吉思汗》 重現英雄的輝煌與寂寥
由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所寫的《成吉思汗》,原是寫給交響樂團演奏的作品,指揮閻惠昌獲知後,便邀請唐建平將之改編成中樂版本。集合大型國樂團編制,加上六十多人合唱團,更運用了馬頭琴、呼麥、長調,及短曲、嘲爾合唱、四胡等,磅礡氣勢中,成吉思汗的馬上英姿再度馳騁,他曾有的寂寥,也在舞台上展現。
-
即將上場 Preview 三十舞蹈劇場再「起飛」
《逃亡2015》 自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向前眺望
延續《逃亡2013》核心精神「將逃亡視為脫離某種處境的能量」,三十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暨編舞者張秀萍與韓國導演洪銀志及前衛劇場導演暨演員金玫廷共同創作,推出《逃亡2015》,將「逃亡」的行動視為「一股亟欲突破現狀的正向能量」,表演者在場上找尋逃脫現實世界的中介通道,「類似哈利波特中的九又四分之三月台。」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王墨林 澳門的降靈會
在陰翳之中,崗頂劇院的舞台上,只有一條刺眼的強烈光線。光線斜射在演員身上棺材被打開,記憶之鬼,魂魄齊出,重演日常。 二○一五年,《長夜漫漫路迢迢》(以下簡稱《長夜》)將於臺灣國際藝術節再度演出,澳門演員、粵語演繹。 《長夜》是尤金.奧尼爾(Eugene O'Neill)具自傳色彩的名作,在國際間多有不同版本,這次王墨林導演重新解剖,在原劇作家的血脈中尋找靈魂的位置。 王墨林版《長夜》的首演地澳門崗頂劇院,建成於一八六○年,是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物。澳門土生小說家飛歷奇(Henrique de Senna Fernandes)的作品裡,這裡是「基督城」內傳統大家族的聚會之所。在家族概念逐一瓦解的今日,戲中破敗的窗簾、屋舍、書櫃、走廊,根本就是劇院本身自己長出來的場景。「我特別觀察了這座戲院的種種質感,設計出《長夜》每一個表演細節。」王墨林如是說。 二○一一年《黑洞3》於澳門牛房倉庫演出,大墨(王墨林)帶給澳門另一種新的劇場美學。表演者扭曲的肢體、強烈的畫面感,尖銳的生存議題:以被軍事制度捆綁的身體,思索人存在的政治性是無有出口的困境。在這劇場上活著的,是鬼。導演「鬼戲」的王墨林,是當年他留給澳門的印象。 今年,大墨依然帶著「一身鬼」返回澳門。他們是泰隆一家人:父親是個失落的演員,消磨了才華,淪為一位小氣的中產地主;母親因生育後遺症染上了風濕,注射嗎啡成癮;哥哥酗酒嫖妓,一事無成;弟弟曾有夢想,卻步上哥哥的路子,更染上肺癆。 從早到晚,大墨背著這一整家的鬼,歡喜有時,痛苦也有時。相繫還是逃離?誰走得開?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是人操控機器,還是人愈來愈像機器?
以奧地利作家梅靈克科幻小說《科倫》為本,英國一九二七劇團的新作《機器人科倫》以全新故事反思人類與科技的關係。在這一則科技文明的未來寓言中,描述一款最新研發的高科技機器人「科倫」有著像iphone的siri一樣的聲音和功能,能幫人類工作、購物,滿足各種願望;但等到人類的生活完全依賴他,才發現思想、行為、慾望已全被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