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陌生的城市繼續熟悉的藝術創作
九七不遠,留在香港爲的是藝術,離開香港爲的也是藝術。葉錦添、彭錦耀、馮念慈來到了台灣,尋找個人創作舞台的重建,眼中的台灣、心中的香港對他們而言,是經過了什麼樣的評比後而做的抉擇呢?
九七不遠,留在香港爲的是藝術,離開香港爲的也是藝術。葉錦添、彭錦耀、馮念慈來到了台灣,尋找個人創作舞台的重建,眼中的台灣、心中的香港對他們而言,是經過了什麼樣的評比後而做的抉擇呢?
五月,是台灣民主政治的新階段。當我們在此驚心地扳著手指替香港倒數「九七」的到來之時,腦中不免也思索著台灣未來的方向,尋找台灣的文化位置。
創團八年多的優劇場,近期的表演風格由繁複進入簡約。去年九月份,他們到香港的演出引起了當地評論界大量的討論。在作者「解讀」這些評論之餘,同時也讓我們想到國內藝術界也許可以經由他們的反省來「反省」我們自己。
在本刊三個月來推出的「九四回顧」系列專題中,我們見到了過去一年台灣的文化、藝術工作者所呈現的創造活力,以及今年可能繼續發展的趨勢。同樣地,香港對岸的藝文工作者在面臨九七壓力下,展現出另一種活動面向與思考。
根是不是只能以土地作爲象徵?原鄕的意義可能由土地延伸到文化,由自身所延伸的理想,有時亦可與土地或文化同値。
大陸和港、台三地的當代戲劇,本來是各自爲政的,如今有了交流,在同一語言和文化背景下,今後的相互影響恐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彈丸之地的香港,因緣際會,四方輻輳,在文化藝術方面自覺到本身所具有的時代及歷史意義,香港政府在政策的傳承上面這幾年有積極的作法,其中包括文化補助政策。
今年,台、港、大陸舞台上的演藝交流其頻繁不下於政經事物的往來;六月,巧逢大陸、香港劇場界的林克歡、張輝同時來台,本刊特別邀請他們與台灣劇評家黃建業會談,一同檢視現代戲劇在兩岸三地的發展、流變與所面臨的問題。
借戲劇表達理念是可行的,藝術形式的自由追求是可貴的,這一切都表徵了對西方式的思維自由和個人主義的肯定。但如果只像從西方吹來一朶無根的花,如何扎入中國的泥土呢?
每期介紹一至二個表演文化鼎盛的城市,是我們爲讀者拓展藝術行旅的一點心意。這個月,讓我們來到戲劇之都倫敦,和正因藝術節而鬧熱滾滾的香港。 在台灣,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日漸成爲劇場改革的實驗室,在政治劇場、前衞劇場熱潮漸褪的今天,戲劇的未來將何去何從?我們鄭重推出去年實驗劇展成果的檢驗,希望能理出柳暗花明的前景。 第二屆國際兒童藝術節又將在台北揭幕,不要忘了您可以給您的孩子一個更有想像力的明天。
香港藝術節已自元月底鑼鼓喧天地展開,除了是旅遊、購物勝地,香港的文化面貌也如此多姿。透過以下兩篇文章,希望讀者對香港文化建設的硬體及軟體,有進一步的認識。
繁多的現代場地,豐盛的文娛活動,香港不過是一個城市,卻有比台灣還熱鬧的表演環境。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