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
現象視察
油街與香港文化現象
香港文化現象 香港正流行感冒。我來到那天報上頭條寫著「每十病人一流感」。好些朋友,約了看戲沒來,辦公室找不到人,不用問,准是在家裡躺著呢。──還有一項調査顯示,經濟不景氣導致失業人口激增,每十個門診病人就有兩人患上精神病。 香港文化界也正患逾食症。藝術發展局自九五年成立以來,資助藝術活動十分慷慨,例如去年度補助額便高達台幣五億五千萬,號稱高居世界第二(有人不同意這種算法)。獨立製片突然蓬勃起來,還出現了獨立製片的發行人,短片都可以上院線;小劇團如雨後春筍,書店也多出一排排滯銷新書。這都是藝展局的功勞。好氣象當然也有後遺症:不患寡而患不均,關於補助分配的蜚短流長由來已久。如今藝術發展局又開始翻査三年來獲資助而逾期未完成的「爛尾」個案,多達七十四件。「涉案」的包括許多知名人士,有人的補助金被追討回去,有人錢還不出來有挨吿之虞,有人則一延再延幾乎信譽掃地。沒染上感冒或精神病的朋友,也有各自的苦惱。 油街:香港的「華山特區」 儘管被經濟不景氣所困,不能說香港政府不重視文化。我們不是有華山特區和中正二分局麼?香港這幾個月來的熱門話題則是油街。油街是香港島上臨碼頭的一條街,舊政府機關倉庫及停屍房所在地,在出售前以極低廉價格論月出租,一些藝術團體夾在當中進駐。有劇團拿來當辦公室和排練場,有藝術家拿來當工作間和展覽場,首先登高一呼的「進念.二十面體」則租下一整層作展覽和演出,叫「Z+」。我去看了一次演出,是香港藝術中心和進念合辦的「小圈子運動」,每月一、兩回提供劇場新鮮人演戲,不計場租,也不收門票,就在「Z+」。一片可讓貨櫃開進開出的柏油路廣場,幾棟毫未整修的破落建築,似乎只能用「光禿」、「寒酸」來形容;地方簡陋至極,卻靜靜地煥發活力,儼然一個藝術村雛形。租約到期後呢?藝術家們還在爭取,我們就靜觀其變吧。 文字|鴻鴻 編導、詩人
-
十年演藝
當東方之珠遇上福爾摩莎
紛亂的時代聽見末世的焦躁、讀秒的滴答聲。這廂血案的創傷未癒,那頭九七回歸已迫在眼前。課本上說「鑑古知今」,說「不明現在哪能窺得未來」,於是我們不得不時時用一種顧盼的姿態,努力地追憶那可能早已模糊難辨的東西與南北。
-
回想與回響 Echo
碧娜一九九七在香港
碧娜旋風,其實從去年十月碧娜與烏帕塔舞蹈劇場的團員到香港停留三週,爲新作尋找創作靈感開始。在香港藝文界人士熱心帶領他們走遍香港大街小巷、吃盡各地山珍海味之後,今年三月碧娜他們回到香港,展現在藝術節觀衆眼前的作品,也充滿香港居民的生活剪影。
-
特別企畫 Feature
除了熱鬧,「融合」仍須努力
香港本土音樂劇的創作熱是近幾年的事,但導演或演員甚至編舞者以往的訓練並沒有像美國百老匯演員般有演、唱、跳的修養及訓練過程。因此,便造成了導演與編舞者之間溝通的空白地帶,再加上演員的非全面性,於是,要製作一個好的舞台音樂劇或肢體劇場便成了一個痛苦的開始。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個新的泊口
九七,是心靈靠岸的日子,抑或「鄕愁」的開始。在租去與還來的談判桌上,文化,是「失落」的籌碼。面對與離去,都是難下的抉擇;而這其間卻又經過著什麼樣的思緒轉折。香港,從明年起,一個歷史、地理、文化上的新泊口;對我們而言,猶如一面反射「島」影的水鏡。
-
特別企畫 Feature
給她時間吧! 香港藝術家看「九七」
郭達年(「黑鳥樂隊」創辦人) 將來情況未必如我們所想像般壞 其實在我一首作品《孽子回家》中,已表達了我作爲一個香港人,一個英籍華人對回歸中國祖國的感受。這作品乃是從家庭倫理角度出發,也即是說:「九七」令我有回家的感覺。可惜,這個家,並不適合我。 不錯,我們的確存有中國人血統,甚至部分中國傳統,但在文化、經濟、社會意識形態而言,香港始終不是中國。 假設將來我的作品遭受審査,言論自由被壓得不能再低,我會選擇以地下方式發表我的作品,譬如私底下派發、郵遞。甚至有可能的話,利用電子郵件。然而,我相信將來情況未必如我們所想像般壞。 林奕華(「非常林奕華」舞劇團創辦人) 我會選擇另外一些地方繼續從事創作 我對「九七」爲香港帶來的一切現象感到悲觀,不要說九七年七月一日後會怎樣,就是現在,就這幾年來,有太多太多香港人變得愈來愈妥協,愈來愈短視。即使文化藝術工作者,也變得愈來愈沒骨氣,甚至將文化水平拉低,比方說,連一些搞演出的人自身也視藝術作品如消費品般看待,我還可以說些甚麼? 不要說將來,即使以現時香港大部分觀衆的文化水平來說,坦白講有時候我也提不起勁來創作。再說,假若將來眞的因爲(政治)氣候問題而導致創作有所局限,我想我會選擇另外一些地方繼續從事創作。 曹誠淵(「城市當代舞蹈團」藝術總監) 我們可能需要耐心靜候,給她時間吧 若中國對演藝作品在「政治表態」方面是有所限制的話,那我就不會安排涉及這些題材的作品在內地演出,況且生活中題材多的是呀! 正如新加坡不容許演出中有裸露,我唯有爲舞蹈設計一些輕薄的衣服,又甚至根本不會安排需要裸露的作品在新加坡演出,道理一樣。 總括而言,首先是多年內地工作的經驗吿訴我,我在大陸見到的是一群專業和熱誠的舞蹈工作者,而非一個可怕的政權。其次,香港未必一定被動地受大陸「壓制」,可能香港本身有許多方面反過來可以影響大陸,令她變得更開放更開明,不過,
-
特別企畫 Feature
必須跨越的關口 是「大限」抑或「新生」
一九八四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協議香港於九七年「交回」中國。一個政治上的決定,就此影响一個文化的發展。這十幾年來的「過渡」,催化了香港藝術上一連串的轉型。「九七」不會是刹那巨變,「九七」是一個重要歷史關口。這一代藝術工作者,表達自己、詮釋時代,是無法逃避的責任。
-
特別企畫 Feature
「九七」把一切,都壓縮得很緊
曾於多年前受屛風表演班邀請來台演出的「進念.二十面體」是香港最具創造力的劇團之一。「進念」除了以舞台意象、爭議性話題在劇場內造成震撼之外,它對香港文化活動、生態的持續關心與投入,使得我們在談論香港文化圈如何看待/面對「九七」時,自然不能沒有「進念.二十面體」更不能不採訪進念的掌舵者──榮念曾。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場政治與藝術的角力演出
文化藝術是一項長期的社會投資,需要政策制定者、行政官員、文化藝術工作者和民間對等合作,才能穩定出現。而如何面對「九七」所投下的變數?文化藝術工作者尤其要採取主動,才能改善長期以來香港本地政治與藝術之間的角力問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陌生的城市繼續熟悉的藝術創作
九七不遠,留在香港爲的是藝術,離開香港爲的也是藝術。葉錦添、彭錦耀、馮念慈來到了台灣,尋找個人創作舞台的重建,眼中的台灣、心中的香港對他們而言,是經過了什麼樣的評比後而做的抉擇呢?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尋覓台灣的文化位置
五月,是台灣民主政治的新階段。當我們在此驚心地扳著手指替香港倒數「九七」的到來之時,腦中不免也思索著台灣未來的方向,尋找台灣的文化位置。
-
回想與回響 Echo
優劇場為我們上了一門什麼課?
創團八年多的優劇場,近期的表演風格由繁複進入簡約。去年九月份,他們到香港的演出引起了當地評論界大量的討論。在作者「解讀」這些評論之餘,同時也讓我們想到國內藝術界也許可以經由他們的反省來「反省」我們自己。
-
交流道
九四香港藝壇十大事件
在本刊三個月來推出的「九四回顧」系列專題中,我們見到了過去一年台灣的文化、藝術工作者所呈現的創造活力,以及今年可能繼續發展的趨勢。同樣地,香港對岸的藝文工作者在面臨九七壓力下,展現出另一種活動面向與思考。
-
專欄 Columns
尋根的當代華文戲劇
根是不是只能以土地作爲象徵?原鄕的意義可能由土地延伸到文化,由自身所延伸的理想,有時亦可與土地或文化同値。
-
專欄 Columns
當代華文戲劇的交流年
大陸和港、台三地的當代戲劇,本來是各自爲政的,如今有了交流,在同一語言和文化背景下,今後的相互影響恐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
香港篇
砲聲隆隆,財神難扮-香港篇
彈丸之地的香港,因緣際會,四方輻輳,在文化藝術方面自覺到本身所具有的時代及歷史意義,香港政府在政策的傳承上面這幾年有積極的作法,其中包括文化補助政策。
-
交流道
兩岸三地前衛戲劇會談
今年,台、港、大陸舞台上的演藝交流其頻繁不下於政經事物的往來;六月,巧逢大陸、香港劇場界的林克歡、張輝同時來台,本刊特別邀請他們與台灣劇評家黃建業會談,一同檢視現代戲劇在兩岸三地的發展、流變與所面臨的問題。
-
專欄 Columns
文化.語言.戲劇
借戲劇表達理念是可行的,藝術形式的自由追求是可貴的,這一切都表徵了對西方式的思維自由和個人主義的肯定。但如果只像從西方吹來一朶無根的花,如何扎入中國的泥土呢?
-
專題報導 Feature
藝術城市之旅
每期介紹一至二個表演文化鼎盛的城市,是我們爲讀者拓展藝術行旅的一點心意。這個月,讓我們來到戲劇之都倫敦,和正因藝術節而鬧熱滾滾的香港。 在台灣,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日漸成爲劇場改革的實驗室,在政治劇場、前衞劇場熱潮漸褪的今天,戲劇的未來將何去何從?我們鄭重推出去年實驗劇展成果的檢驗,希望能理出柳暗花明的前景。 第二屆國際兒童藝術節又將在台北揭幕,不要忘了您可以給您的孩子一個更有想像力的明天。
-
專題報導 Feature
發現香港 新舊演藝場地的競逐
香港藝術節已自元月底鑼鼓喧天地展開,除了是旅遊、購物勝地,香港的文化面貌也如此多姿。透過以下兩篇文章,希望讀者對香港文化建設的硬體及軟體,有進一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