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刊三個月來推出的「九四回顧」系列專題中,我們見到了過去一年台灣的文化、藝術工作者所呈現的創造活力,以及今年可能繼續發展的趨勢。同樣地,香港對岸的藝文工作者在面臨九七壓力下,展現出另一種活動面向與思考。
回顧九四年香港藝壇,與過往最大不同之處是,有越來越多事件引起了外界人士關注,甚而引起社會上的回響。審視九四年間香港藝壇的大事,筆者個人選出下列十項,按事件發生之先後順序作綜合評析。
十大事件 先後爲序
㈠大型百老滙音樂劇《貓》,一月中開始在演藝學院公演,演期橫跨五個月,演出九十場,創下演出場數新紀錄。理想的票房反應爲引進百老滙音樂劇帶來更強的信心。
㈡市政局備受大球場事件困擾。大球場三月中正式啓用,開幕的表演製作費用高達一千六百萬元備受抨擊,啓用前的改建招標問題,和啓用後的噪音問題,更是擾嚷不息。
㈢香港藝術發展局跨過了「臨時」階段,於四月一日正式成立。範圍除表演藝術外更擴展到文學及視覺藝術,但藝展局成員全由港督委任卻備受質疑。爲此更引發十多個藝文團體發起「千人簽名運動」,要求在提到立法局討論的條例草案中加入「應有直選成員、藝評及電影」。
㈣五月份越界文化機構獲得藝展局補助三千餘萬元,由張輝担任藝術顧問及統籌,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的「中港台專題」,資助四個藝術交流計畫,其中一項「靑年藝術家駐節計畫」在事後引起雙方人士的相互攻訐,情況激烈在意料之外。
㈤五、六月間廣播事務管理局召開了三次「電視牌照中期審核公聽會」,文化界聯席會議等團體及藝術工作者要求電子傳播媒體對文化藝術負起責任。經行政局通過,兩電視公司續牌新規定包括「每周至少播放半小時藝術及文化節目」。
㈥香港藝術館兩年一度的「香港當代藝術雙年展九四」,由於外來評審與本地評審截然不同的觀點,使這項過往已備受爭議的活動,引起更大和更激烈的討論。
㈦七月底行政局通過,音統處將於明年八月一日,正式由文康廣播科移交予兩個市政局管理。塵埃似已落定,然而音統處現有的工作人員對此安排表現出抗拒態度,兩個市政局在移交安排方面,與音統處之溝通亦存有問題,能否順利移交,仍是未知之數。
㈧剛劇場於九月上旬在荃灣大會堂演出《離地三百七十五米又如何》,因有裸男場面,引起觀衆投訴,隨而廣泛地經傳播媒體報導,帶來更大的社會關注。
㈨十月下旬市政局三個專業藝團首次携手演出音樂劇《城寨風情》,加場後門票仍售罄,但演出却惹來不少惡評。
㈩香港中樂團發生樂師向市政局投訴兩位總監不稱職,及要求調査樂團事件。十七位首席並聯名上書文化小組要求重新物色人選,事件仍在發展期間,又發生樂師接獲恐嚇信件,而使事件複雜化。
兩個層面 反思回顧
在上述事件中,其中大約有半數引起關注的原因超越了文化藝術的層面。音樂劇《貓》令人矚目,可以說是包裝上的成功,使一項表演活動成爲不少人有興趣參與的社會性和社交活動;大球場事件的公帑運用,和噪音控制則滲入政治和環保問題;音統處的命運則涉及政府架構和資源運用;剛劇場的裸體事件觸及了仍存在於香港社會中的性禁忌敏感點;而香港中樂團的樂師投訴,則是因爲樂團運作一直以來欠缺透明化。
其實這些事件更値得我們關注的,是從政治和文化上的覺醒,這兩個層面去加以反思回顧。
音樂劇《貓》的演出,和《城寨風情》的公演,都有理想的票房反應,這自然令不少藝圈中人對香港的音樂劇市場帶來無限的憧憬。但從文化本質的角度去審視,所謂「百老滙音樂劇」,其實是一種美國式的娛樂文化,或許這種帶有商業性的娛樂文化,在深受美國文化影響的香港社會,擁有很大的市場,但歌、舞、劇三者結合的形式多的是,要建立香港的文化演藝,難道沒有其他較百老滙音樂劇更適合的形式嗎?《城寨風情》這樣子的香港題材強調採用百老滙音樂劇形式所導致的反應,便値得我們深思。一窩蜂採百老滙音樂劇式的製作,對建立本土的文化藝術並非好事,看來在這方面的覺醒仍不足夠。
大球場的開幕表演節目,和當代藝術雙年展的爭論,同樣可以從本土文化覺醒的角度去加以反思。雙年展對從海外與本土評審不同觀點的爭論,帶出本土藝術的辯析,具有積極意義。但大球場開幕節目的不倫不類,完全忽視了本土文化的展現,可見出市政局有關人士對本土文化的無知、缺乏信心。
至於布魯塞爾藝術節節目的風波,可視爲籌劃者與獲選參與「靑年藝術家駐節計畫」者,在事前的缺乏溝通所引致。從參與者事後的種種批評、投訴,可以見出我們好些年輕藝術家心目中「文化交流」的要求,與籌劃者的理想存有一定的差距。但從更深層的思考,這個駐節計畫在事後祇有投訴、怨言,却乏正面的、積極的文化交流上的體會、反思和收穫,是否反映了今日我們有些年輕藝術工作者被寵壞了,祇會埋怨、不懂體諒,祇懂要求別人、不懂檢討自我,如此狹窄淺薄的見識,在文化上的覺醒能有多少,便難令人樂觀了。
有關藝術發展局與「電視牌照中期審核公聽會」的爭取行動及反應,則是多年來文化藝術界在政治上的覺醒,以積極態度去爭取社會肯定,爭取應有權益,爭取當局重視文化藝術在社會中地位的具體表現。在這種種爭取的過程中,雖然可以見到這種政治上的覺醒在文化藝術界中仍未普遍,力量的凝聚仍未足夠,但却已較過往任何時期取得了社會更多的認同和重視。對於區議會候選人有關文化藝術政策的問卷調査,港督施政報吿對文化藝術承担的質疑,甚至要求文康廣播司蘇耀祖就其本身的不當言論引咎辭職,都是文化藝術工作者在政治訴求中的聲音。
這種由於政治覺醒而產生的聲音,必然越來越多、越來越強烈。香港中樂團的一群樂師,敢於冒着被開除的危險,聯名上書,不怕冒犯權威,對兩位總監的不當表現提出控訴,同樣是一種在政治覺醒下爭取本身表達意見權益的現象。
官員失當 傳媒偏差
然而,在這種文化上及政治上的覺醒已日漸強烈的今日,我們的議員和官員在處事心態上仍然無法擺脫過往那種家長式、長官式的思考方式及處事態度,則是較令人感到失望與無奈的事。
兩個市政局主動而積極地去爭取音統處,幾乎可列爲九四年文化藝術界最荒誕的事件。文康廣播科要將音統處釋放出的一大原因是「由非政府機構提供類似服務顯然有較大的成本效益」(九三年〈藝術政策檢討報吿〉第六章第廿九節)。現在由一個較文康廣播科更爲龐大的官僚架構來接收音統處,相信祇有兩個市政局的部分議員才會相信「會有較大的成本效益」,荒誕之處在於行政局亦通過了。兩個市政局部分議員希望藉此以爭取個人權力及政治本錢,但卻欠缺了在政治上、文化上的應有覺醒。
同樣地,有關文化官員在當代藝術雙年展、剛劇場裸體事件,面對外間批評時所作出的不當反應,及反對香港中樂團控訴總監事件,所有議員、官員抱持維護管治權威的心態來處理,亦是跟不上文化藝術界的脚步。
大衆傳媒對這些覺醒顯然亦忽略了,在處理上便難免出現偏差。最明顯的是剛劇場的裸男事件,不僅反應過度,且過了時!將香港中樂團事件定位在「總監要普及、樂師要藝術」的矛盾,更是對「普及」誤解;至於對香港未來文化藝術環境具有頗大影響的「電視牌照中期審核」的結果,傳媒却未作出應有的反應,觸覺太慢了!
在僅有兩年半就要面對九七後新香港的今日,文化藝術工作者在文化上、政治上的覺醒聲音必然會日漸強大,這可以說是九四年回顧反思下得以見出的趨勢。但願在九五年,兩個市政局和立法局能選出同樣具有這種覺醒的議員,而大衆傳媒亦能發揮作用,讓文化藝術能引起更多香港人的共鳴。
文字|周凡夫 文化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