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李慧美、黃翊(林韶安 攝)
焦點專題 Focus 2024表演藝術文化論壇與前導共讀會(二) 市場觀察與國際交流

準備具足跨上國際 作品就是最好的名片

〈表演藝術的國際化問題與推動策略〉

第8場共讀會〈表演藝術的國際化問題與推動策略〉由前任兩廳院總監、資深獨立策展人李惠美主持,講者為曾駐美國紐約臺北文化中心10年,現任臺中國家歌劇院副總監鄢繼嬪,以及台灣重要科技與跨界創作者繼編舞家黃翊,藉由外館、場館與藝術家多方視角,分享國際交流現場的各種眉角。本篇同時也藉人才話題延伸,記錄11月表演藝術文化論壇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研發長于國華對於台灣表演藝術領域職場的觀察。

做好準備,擁抱機會

鄢繼嬪將表演藝術領域裡的國際交流由細而廣分為4個層面:藝術家個人、表演藝術團隊、場館與專業行政法人、文化部交流司與其海外轄下單位。文化部主要提供經費補助與執行文化外交政策,場館機構則是加入國際性組織,進行節目策展/邀演/共製,或是議題性的合作,而對於表團與藝術家來說,除了海外巡演與邀演外,在PAM、TPAM、AAPPAC、ISPA等國際市場展會開拓人脈與視野、掌握趨勢,也是投資未來的一步棋。

藝術交流分類(鄢繼嬪簡報截圖)(表演藝術聯盟 提供)

但在踏上國際舞台前,創作者與團隊真的想清楚了嗎?鄢繼嬪分享,國際交流的機會寶貴,表團與創作者在出發前需要誠實評估目前創作的階段性與未來計畫,找到合適的交流對象,若還未有能力穩定產出、將市場拓展海外,國表藝三館近年辦理多樣化的國際平台也是很好的起始點。若有資源直接在海外發表,對於當地建立起聯繫的同業夥伴,後續務必善加經營。黃翊也以親身經驗為例,曾在2013年的巡演裡拿到不少國外場館的名片,但遲至有經紀公司協助後,才在2022年前後展開聯繫,幸運的是許多窗口仍對黃翊印象深刻,也因此獲得邀演機會,成為疫情後最早一批恢復海外巡演的台灣團隊。

而李惠美則由前場館主事者的角度補充,身為時常被索問名片的人,她反而謹慎思考能給予的對象,因此若有拿到聯繫方式,請把握機會勇敢走向前;而歐洲表演藝術圈子不大,關係緊密,時常有高階從業者的私下聚會,從中分享重要情報與促成合作,亞洲人想打入其中有一定的困難度,對此她提出3個關鍵字:Connection(連結)、Grouping(分類)、Sharing(分享)。先要勤勞地出席各種場合認識不同的表演藝術同行、產生連結,再仔細分析哪些對象與自己發展方向相近、有合作的可能,進一步加強彼此的互動,最後則是分享,無論是創作作品的邀請觀賞、產業上的議題交流,增進彼此的理解,確認雙方在多個面向上都有共識,才能有機會往下一步的合作邁進。

機構與場館間的交流,通常有承辦人處理藝術家與團隊的執行細節,但團隊或個人的交流,往往尋求駐外單位的幫忙。鄢繼嬪以其在紐文10年的實戰經驗說明,由於台灣外交處境特別,在許多國家內無法正式設立大使館,因此文化部駐外人員職責多元,負責區域廣大,同時要開拓並累積當地文化資源與人脈,也須建立與維護國家外交形象,角色上並非表演藝術經理人,因此會期待表團或創作者巡演在行前能獨立做足旅運準備,來到現場能立即與駐外人員共同在專業領域裡並肩工作,外館人員是夥伴而不只是在地陪伴。

而外館人員有工作任期,為了讓在地連結持續傳承,文化部近年也啟動深度交流計畫,像是ISPA(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Performing Arts,國際表演藝術協會)的夥伴計畫(Fellowship) ,選送台灣有志於表演藝術國際經理人代表,以3年為一屆,將連結由外館綁回藝術領域內部。而鄢繼嬪也提醒,在這些國際場合裡,作為台灣代表,除了要自信展現特色、無懼激烈競爭外,也要尋求「明媒正娶」的對等合作關係,談合作時,一定要有合理的待遇與彼此尊重的對待,在藝術進行之時,也是外交發生的所在。

作品仍是核心

熟稔交流眉角對交流的進行有所助益,但想拿到國際交流的入場券,核心關鍵仍是一部好的作品。在資深藝術從業者眼裡,激盪人心的作品勝過華麗的抬頭或名人推薦。黃翊與李惠美也都強調,創作者必須不斷地投資自己,花時間去研究打磨、開發新題材與面對挑戰,並時時關心在地與國際議題。身為創作者與經營者,黃翊認為藝術家必須要懂得營運與行銷,且將努力打造對自己與夥伴友善良好的工作環境視為重要目標,這樣才在整合製作與創作的過程中,逐漸梳理出個人現階段在產業裡的角色與定位。唯有了解現狀,才能想像未來。

共讀會的問答環節裡,對表演藝術現正面臨的行政人才斷層問題多有提及,在11月的「表演藝術文化論壇」裡,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研發長于國華更具體分析,創作者是自我追求,技術者是專業追求,但行政大多以興趣取勝,但在高工時多任務但有限的薪資報酬裡,很少有人能夠擁有燃燒不盡的熱情。多數表演藝術行政人才現今選擇以接案、兼職的工作方式,爭取更有彈性的職場與報酬,要如何在現有的條件中,留住同伴,並吸引更多人進來,除了薪資待遇之外,于國華認為,合理的勞動條件、穩定的職場夥伴情緒、產業對行政人才的投資與認同感,都是關鍵。一位優秀的經理人足以影響團隊與創作者的發展與成就,在現在表演者輩出、表演藝術領域分工愈見細緻的今日,是刻不容緩需要面對的產業問題。

版面資料庫-試閱活動廣告圖片
于國華的呼籲:共同維護藝術行政人才。(于國華簡報截圖)(表演藝術聯盟 提供)

從系列座談一路到11月對焦討論,無論是與會者或分享人,都言無不盡的誠懇交流,期間諸多執行面的細節與實例分享,無法逐一落下為文字,但在問題與解答相互堆疊的現場,已然有許多共識與調整開始進行,誠如台灣經濟研究院文化產業組副研究員賴逸芳觀察,表演藝術是非常願意資源共享的產業,但如何實質從論壇結果走向制度改變,仍有待時間為證。

臺北藝術大學研發長于國華在11月的「表演藝術文化論壇」裡,具體分析行政人才斷層問題。(林韶安 攝)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4/12/26 ~ 2025/03/26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