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舞奇才莎夏.瓦茲 推出十五週年回顧展
曾經帶著作品《肉體》造訪台灣的德國當紅編舞家莎夏.瓦茲,今年九月將歡慶舞團成立十五週年,特地在駐團地「放射系統」推出十五週年回顧展,除了有Waltz this way!的慶生派對邀請民眾免費入場同歡外,更有一系列瓦茲的作品回顧演出,讓熱愛舞蹈的觀眾可以見證一個舞蹈家的藝術成長與試煉。
曾經帶著作品《肉體》造訪台灣的德國當紅編舞家莎夏.瓦茲,今年九月將歡慶舞團成立十五週年,特地在駐團地「放射系統」推出十五週年回顧展,除了有Waltz this way!的慶生派對邀請民眾免費入場同歡外,更有一系列瓦茲的作品回顧演出,讓熱愛舞蹈的觀眾可以見證一個舞蹈家的藝術成長與試煉。
諾貝爾獎得主高行健的劇作《山海經傳》首度搬上舞台,在五月三十日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圓形廣場舉行世界首演,這是香港「法國五月」藝術節之「高行健藝術節」中最受人矚目的演出,由「香港戲劇工程」製作、香港資深藝術工作者蔡錫昌執導。高行健的每一個劇作都是一場徹底的劇場實驗,《山海經傳》探索的是中國神話和文明起源與當下的「我」的關係,本刊特邀香港劇評人陳國慧為本刊讀者評介這一場「實驗」的過程。
韓國春川市,在還沒以韓劇《冬季戀歌》的拍攝景點聞名之前,就已經擁有了知名的嘉年華節慶春川國際默劇藝術節,創立迄今剛好滿二十年,邀演節目不局限於默劇,而是一切與語言文字分庭抗禮,訴諸視覺和肢體的劇場和街頭表演,不管是室內或戶外,街頭小戲或大型活動,工作坊或專業座談,多元豐富地提供觀眾與藝術工作者一個難忘的藝術經驗。
一九八六年的電影《變蠅人》,由原班底的導演大衛.柯能堡與作曲家蕭爾改編成歌劇版,於今年七月在巴黎世界首演。集合東尼獎編劇黃哲倫、知名男高音多明哥擔綱指揮,這齣歌劇備受期待,可惜音樂不算突出,但演員表演和聲音都令人信服。
一年一度全球最盛大華麗的音樂盛宴「逍遙音樂節」,從七月下旬開跑,接下來兩個月,將有世界一流大師、各種主題迥異的音樂會連番登場,讓大不列顛成了名符其實的「樂不落國」。
德國規模最大的舞蹈節柏林國際舞蹈節「舞在八月」,今年適逢二十週年,更是擴大舉辦,邀請無數國際知名編舞家與舞團來共襄盛舉,如崔莎.布朗、阿喀郎.汗等,在短短的十七天內,共邀請了三十多個團體,於十座劇場中呈現近二十五個演出製作,推出超過五十場次演出。
阿喀郎企圖用不同的方法,透過不同族群的合作藝術家,以舞蹈劇場的形式挑戰身分認同的問題和答案,曾經訪台的作品《零度複數》與新作《相聚》,在不同國家巡迴演出中也受到觀眾和評論的高度讚賞,對許多「客舍似家、家似寄」的現代人來說,挑起自我定位的迫切需要。
「新科隆」在柏林是個聲名狼藉的區域,充斥著青少年的暴力群毆事件。馬蔻絲不僅跌破眼鏡地把此區的孩子變成能歌善舞的大明星,且再次讓觀眾對她的編導功力折服。雖然紀錄片《舞在柏林》有著異曲同工的作用,但《地球上之地獄》在探討青少年生活與異文化衝突的深度及藝術層次皆略勝一籌。馬蔻絲的作品豎立了新品牌的口碑,流行、不俗、刺激、前衛、大膽且魅力十足。
六月起,巴黎各家劇院、展演廳紛紛開出○八/○九節目菜單,讓表演藝術迷紛紛搶票,忙得不亦樂乎!市立劇院的舞蹈節目向來是強項,而戲劇類節目十四個中就有十一個新製作,可見鼓勵新劇作之用心良苦。而夏特雷劇院不但邀來多明哥演出《大鼻子情聖西哈諾》,還把搖滾明星史汀找來演歌劇,料將引爆樂迷話題!
在全世界掀起的「節能減碳」風潮,劇場也不可能置身事外!位於倫敦南郊、老染坊改建的社區劇場「彩色屋兒童劇場」,就以「全世界第一座完全藉由風力發電的劇院建築」登上媒體刊頭。而倫敦的各大劇院,也紛紛想方設法,換用燈泡等等來節能減碳又省錢。
二○○八年東尼獎於六月十五日頒發,頒獎典禮由知名喜劇演員琥碧.戈柏主持。綜觀入圍和揭曉結果,大牌卡司、火熱題材、新穎效果不是今年主要的獲獎關鍵,實力派亮眼的表現讓開獎結果和預期相去不遠。
五月初,國家交響樂團(NSO)應日本「熱狂の日」音樂祭之邀,到東京演出,本刊編輯跟著NSO,首度參與這場音樂盛會。這個音樂祭的創辦概念來自法國,卻在日本創下參與人次的最高紀錄,因為這是為了讓所有人能輕鬆享受音樂而設的園地,馬拉松式的各樣音樂會,連綿不斷的周邊活動,讓整個音樂祭充滿了歡樂悠遊的美好氣氛。
由猶太作曲家葛里霍夫所作、曾獲葛萊美獎的歌劇《淚之泉》,去年十一月由德國「達姆市國家劇院」搬上歐陸舞台,並由該劇院舞蹈總監、台灣旅德編舞家林美虹執導,以創新的舞蹈劇場形式,緊密結合舞者、歌者、舞台、燈光,環環相扣、匠心獨具。
巴黎市立劇院是巴黎指標性的演出場所,也是讓現下世界級藝術家最初能嶄露頭角的舞台,如五月初在該劇院首演最新作品《帷帳》的山海塾即是其一。該劇院日前舉行新舊任總監交接,在該劇院服務了四十年的維歐雷特,把領導該劇院的大任交給了年方卅八歲的導演迪馬西-摩塔,年輕世代會有怎樣的新風貌,巴黎人正在期待!
翠貝卡(TriBeCa)指的是曼哈頓島上的運河街以南,百老匯以西的三角地帶,過去多是倉儲貨運往來的商業區。九一一事件之後,該區被列為受嚴重影響的主要範圍之一,人氣驟減,商機再次受創。居住在該區的勞勃.狄尼洛和珍.羅森索,持著回饋鄉里的抱負,集資創立翠貝卡電影節。
《憂鬱藝術》彷彿像個「死亡祭典」,間歇舉行著不同的儀式。例如:一男被抬上桌子,在兩盞大型的白光手術燈下,其耳鼻被塞滿棉絮,一支象徵X光機的白燈管反覆地來回照過他全身。女人嘗試拯救他,在回天乏術後,男人被蓋上白布,葬禮於焉展開;舞者清唱著似教堂裡的聖歌。當台上點起火盆,儀式的意味更被強化,全場瀰漫著神聖肅穆、抑鬱沈悶且冷漠悲傷的氛圍。
現代鋼琴家艾瑪應邀為巴黎音樂城策展,依「世俗與神聖」主題設計了「艾瑪私領域」系列演出。該系列於本月初一場由「當代合奏團」演出的音樂會中,演出Charles Ives、Gyorgy Kurtag、George Benjamin、藤倉大、梅湘等人作品,每首樂曲配器大不同,曲目間更換樂手座落位置的換場工作尤其費時複雜。
莎翁當年發跡地倫敦環球劇場,自出土重建後,已成為世界莎迷的朝聖所,年年於莎翁誕辰前一週日舉行的生日派對,更是莎迷不可錯過的慶典。今年適逢莎翁444歲大壽,當天的表演嘉賓、來自法國的著名帳篷劇團Footsbarn Theatre,則將整個大廳營造成莎劇遊樂場。
柏林「世界文化宮」今年以亞洲為主題,從三月至五月推出「重返亞洲」(Re Asia)之大型藝術節。鑑於當代都會生活,泛亞洲之影響隨處可見,「世界文化宮」藉此藝術節,以新的視野與不同角度,重新解讀亞洲當代藝術。
位於紐約下城的喬伊斯劇場,四月由Ballet Tech舞團推出Mandance Project系列,該團藝術總監費爾德邀來台灣知名舞者許芳宜與陳武康合作,分別演出Isis in Transit,與Backchat 和Undergo等舞作;國內頗受注目的新生代舞團驫舞劇場,也首度應邀,在該系列中演出新作《速度》。
整晚的演出,或許沒有偉大的編舞或創新的點子,但我看到兩位資深老舞者,對舞蹈的執著、對舞台的熱愛及對藝術的尊重。姬蘭沒有猛抬腿地賣弄技巧,反之,褪去鮮豔奪目的鵝絨,奮力地壓低重心,克服長手長腿,磨破膝蓋地練習每個細節。紐約《村聲》的名舞評家Deborah Jowitt以標題〈巨星,寧靜的光茫〉,恰如其分地形容這個演出。
巴黎市立劇院三月份演出兩檔「舞」作:首度到巴黎演出的瑪姬.瑪漢新作《哈哈》,以及利周的《我的愛》。不約而同地,兩者都非以肢體之「舞」,反而以裝置藝術的表演概念,呈現舞台上的思考。
初春的倫敦劇場界,台前幕後最熱中期待的話題,莫過於一年一度象徵英國表演藝術最高榮譽的勞倫斯.奧立佛獎(Laurence Olivier Awards)獎落誰家。三月九日答案揭曉,去年十月上檔的音樂劇《髮膠明星夢》Hairspray,風光抱走最佳新音樂劇、最佳男女主角及配角等四項音樂劇類大獎,成為今年最大贏家。
這次這齣《萬千師奶賀台慶》,完全不是「賀台慶」那回事;這回詹瑞文要從頭到尾反串女人,呈現幾齣港劇常見的劇情橋段。這樣一齣沒有情節、或說每段都得從頭開始慢慢建立劇情線的表演,詹氏一方面展現了一位劇場演員的巧思、細膩,也以身體實踐所有可能的能量,在演完之後,從容地鞠躬下場。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