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家面对面—戏剧篇」线上座谈现场。(国家两厅院 提供)
两厅院橱窗 Hot at NTCH

个人、土地、文化 舞台上的超时空对话

「Taiwan Week—艺术家面对面—戏剧篇」线上座谈侧记

Taiwan Week 「艺术家面对面」活动次日由〈戏剧篇〉接棒,邀请比利时列日剧院艺术总监塞吉.宏哥尼(Serge Rangoni)与德国柏林雷宁广场剧院戏剧顾问尼尔斯.哈尔曼( Nils Haarmann),与新加坡 T:>Works 剧团艺术总监王景生、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团长王嘉明,及阮剧团艺术总监汪兆谦对谈,共讨论4部作品,包含由王景生、魏海敏、陈界仁与张照堂并列创作的《千年舞台,我却没怎么活过》、汪兆谦导演作品《十殿》,以及王嘉明两部作品《聊斋—聊什么哉?!》与《物种大乐团》。

Taiwan Week 「艺术家面对面」活动次日由〈戏剧篇〉接棒,邀请比利时列日剧院艺术总监塞吉.宏哥尼(Serge Rangoni)与德国柏林雷宁广场剧院戏剧顾问尼尔斯.哈尔曼( Nils Haarmann),与新加坡 T:>Works 剧团艺术总监王景生、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团长王嘉明,及阮剧团艺术总监汪兆谦对谈,共讨论4部作品,包含由王景生、魏海敏、陈界仁与张照堂并列创作的《千年舞台,我却没怎么活过》、汪兆谦导演作品《十殿》,以及王嘉明两部作品《聊斋—聊什么哉?!》与《物种大乐团》。

本场座谈由两厅院副总监施馨媛担任主持引言,由4位创作者概要介绍作品,再邀请两位与谈人逐一提问,最后则让参与者自由提问交流。

剧场导演与国际策展人的热烈对话

王景生使两位的国际策展人赞赏不已、不断追问创作过程的《千年舞台,我却没怎么活过》,为京剧天后魏海敏独角戏,透过日记式的个人史叙事回顾,带出台湾过去50、60年来在文化与政治上错综复杂的历史发展。本剧也邀请台湾摄影家张照堂与视觉艺术家陈界仁共同谱写图像,以一代名伶舞台上与舞台下的角色人生串连,映照大时代洪流下的个体共感。王景生表示,此剧名源自魏海敏某次排练中的感慨,她自述演过从古至今无数角色,却从来都没有为自己活过一回,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的自我修养》一书中提及,当演员准备角色时,其实也是准备著自己的人生。魏海敏自幼学戏,也拜入梅派大师门下习艺,经历过多次东西方的大师合作,但她一再探问自己,在艺术之外,她到底是谁?回应哈尔曼提问选用魏海敏曾饰演的「欧兰朵」一角用意,王景生表示,欧兰朵在吴尔芙笔下男女同体的状态,对他而言并非暗喻,演员在演出时,同时具有「角色」与「演员」的双重身分和意识。而谈及与魏海敏、张照堂和陈界仁3位台湾重要艺术家的合作,王景生描述,4人就像是4条各自在轨道上出发的前进线,当最后轨道汇集,竟天衣无缝融合在一起,导演在其中做的事情就是放手,也正因为没有界限,所以能够在互相对话之余,保有自己的观点。而此剧若未来发展国际版,考量观众共鸣,将会更聚焦于在21世纪如何寻找自我的困境。

曾入围第13届台新艺术奖年度作品的《聊斋—聊什么哉?!》,为王嘉明结合客语布袋戏团「山宛然」与古典布袋戏团「弘宛然」的高度实验性、风格独树一帜的剧场作品。策展人宏哥尼试图就两个布袋戏团更细致的差异提问,哈尔曼则从海纳.穆勒(Heiner Müller,1929-1995)「戏剧永远都是跟死者的对话」观点出发,询问鬼魂在剧中的意义。王嘉明以「时间」观点回应哈尔曼,表示在其宇宙观里,「当下」就像是一个巨大平面的空间,过去、现在与未来可以视作平面上同时存在的树、水池或道路,而死亡则是一种内在经验,人人皆是以趋近死亡的方式存在,「鬼」即是此种焦虑与恐惧的载体,因而「鬼」并不属于过去,一直存在著。时间感在剧中也被多层把玩,剧情背景设定在10年后无科技通讯的台湾社会,因此当剧里配饭的电视播出当下live新闻,观众在感受媒体即时报导同时,多了一层此刻即将成为历史的意识,而剧中人的现实行动,则是以吃完一碗面的长度,具象化这繁多的时间感,交织出奇特的共时性。在观看焦点方面,王嘉明不如同传统惯例,使用乾净的背景引导观众聚焦戏偶,反以杂乱拥挤的洗衣店,让简单清爽的偶戏线条自然跳脱而出,形成另一种二元对比;至于为何选择洗衣店为主场景,王嘉明表示,布袋戏视觉亮点在偶身上服装的动态,而传统的鬼魂形象往往缺少肢体,只见衣物,因此衣服便成为戏偶与鬼魂的一大共通点了。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