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的首日,以兰陵剧坊推手吴静吉的专题演讲开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 提供)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多焦点的回探与思索 未停歇之众声喧哗

「台湾当代剧场发展轨迹四十年论坛」侧记

于五月三、四两日,假台北华山文创特区举办的「台湾当代剧场发展轨迹四十年论坛」,透过对史论、空间、生态、编导、表演、身体、媒材等面向提出专文与讨论,让研究者、观看者、创作者等从各自的身分出发进行讨论与对话,建构过去、解读当代,其间种种的激辩与扞格,呼应著台湾社会历来争论不断的氛围,也呼应著台湾当代剧场四十年以来的众声喧哗……

于五月三、四两日,假台北华山文创特区举办的「台湾当代剧场发展轨迹四十年论坛」,透过对史论、空间、生态、编导、表演、身体、媒材等面向提出专文与讨论,让研究者、观看者、创作者等从各自的身分出发进行讨论与对话,建构过去、解读当代,其间种种的激辩与扞格,呼应著台湾社会历来争论不断的氛围,也呼应著台湾当代剧场四十年以来的众声喧哗……

以两天时间、两场专题讲演、十八篇论文(分为六场论坛)及两场座谈完成的「台湾当代剧场发展轨迹四十年论坛」,由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台湾文创发展有限公司、国立台北艺术大学、《PAR表演艺术》杂志社与台湾文创发展基金会主办,尝试在有限性里涵盖史论、空间、生态、编导、表演、身体、媒材等面向,以期在剧场史料的重现与汇整、观点与语境的世代并陈、研究方法的交锋与互惠间,提供研究者、观看者、创作者等坐落于剧场生态系谱里的不同身分进行讨论与对话,连结背后无限的论述质素与思考维度,建构过去、解读当代,最后指向未来。

观看此次论坛,似以两个剧场(戏剧)/研究的「座标」进行定锚。一是,以「现代/当代剧场」为主体、并由公部门举办的「第四次」研讨会/论坛——从第一次在一九九六年五月二日至五日举办,以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五年的台湾小剧场为主题的台湾现代剧场研讨会,第二次发生于一九九九年的台南(后集结成三册论文集、一册成果集),到第三次二○○六年的「众声喧哗之后:2006台湾现代剧场研讨会」(国立台湾大学戏剧学系主办)后,开始学术化、专业化与论述化而转由各大学相关系所举办。另一,则以「兰陵剧坊」的创立视为台湾剧场发展的座标,也就是此次论坛以「四十年」为断代的关键。一九七八年,兰陵剧坊的前身耕莘实验剧团转型为以金士杰主持团务、吴静吉指导的表演体系与创作方法,而于一九八○年参加第一届「实验剧展」演出,创造出「兰陵剧坊」,作为台湾现代剧场发展的指标之一。

四十年来,台湾现代剧场的轨迹何在?在此脉络下的四十年,是以怎样的诠释结构、创作谱系与史观所建置的呢?将于论述与对谈之间与之后持续发酵与激荡,形成回音。

首日的纵轴:从个人生命史到台湾当代剧场史的建置

论坛的首日,以兰陵剧坊推手吴静吉的专题演讲开场,并分为三场论坛「剧场发展通论」、「表演空间与生态」与「剧场与教育」,最后以「当我们遇见剧场──表演风情话」的表演座谈作为第一天的结束。论坛之安排,呈现个人生命史与台湾当代剧场史的对读,企图深究「剧场史」与「当代史」的表述方式与建置思维。

述说「行走剧场四十年的会心体验」的吴静吉,似乎呼应著兰陵剧坊成立第四十年选择重演的《演员实验教室》(1983首演),以演说型态述其个人与剧场生命史──自童年对戏剧的启蒙经验、在美国获LaMaMa剧团的创作与学习机会、返回台湾后规划兰陵剧坊的训练方向与表演体系,到剧团解散与开枝散叶后,于公部门、社区剧场等方面的实践──形成属于吴静吉的「演员实验教室」。

同样是「演员实验教室」,表演座谈则直接透过演员口述,以较不严肃的方式回应几个问题,包含「开始接触表演的时间点」、「表演生涯里最重要的事情」以及「自身的表演体系」等,呈现学习、戏剧创作与个体生命的成长经验流动。其中,如王琄不断离开舒适圈,挑战影视的生活感与剧场感间的调和;如温吉兴在田启元死后的十八年,拼命演戏去验证他的表演观念;如施冬麟自认喜欢练功胜过演戏,而以京剧的表演体系进行内在与外部的辩证;如朱宏章源于人子剧团跟优剧场的训练,去统合自身的表演系统。演员出自不同的教育体系、剧团训练、演出载体,都逐渐建构属于自身的表演体系,如姚坤君开玩笑地说,是将灵魂进入角色而成为「卖命的系统」,而更趋近于自体生命与剧场表演的彼此交叠。

如果说,专题演讲与表演座谈乃是从「个人生命史」的角度,于建构表演体系的同时潜入「台湾当代剧场史」;那么,〈全球化时代的戏剧史书写:资料库与研究策略初探〉、〈史观.观史——以台湾现代戏剧史为例〉与〈台湾现代戏剧发展三阶段论中的兰陵剧坊〉三篇论述正如讲者之一的周慧玲所言:「撷取什么样的资料会决定我们的方向」,呈现「剧场史书写与建置」的不同视角。

周慧玲以一九八○年陆续揭幕的现代艺术节庆(包含新象国际艺术节、亚洲小型艺术节到跨国策展)为材,拉出剧场发展、时间脉络与全球局势的轨迹,进一步以生产结构与市场操作策略建构新的资料库类型。于善禄则观看、爬梳目前已完成的台湾戏剧史书写,归结所见的史观建立与典范转移。不过,亦产生戏剧史「选择与定义」的再思考,如会中吴思锋(剧评人、国际剧评人协会台湾分会副理事长)提出的讨论,呈现治史与批判的相异诠释态度。李立亨则以「兰陵剧坊」为标的、以「台湾」、「现代」与「社会」为关键字,切割时间断代来提出对剧场研究、戏剧实践的看法。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