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专栏 Columns 专栏

对传统艺术「产品」和「过程」的认知

以往音乐的硏究只针对「产品」,即已经定型的传统;现在的硏究则侧重于其「过程」,即一个乐种是如何因时代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变化形成的。

以往音乐的硏究只针对「产品」,即已经定型的传统;现在的硏究则侧重于其「过程」,即一个乐种是如何因时代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变化形成的。

艺术学院第一届关渡艺术节从五月初开始,长达一个多月的音乐、舞蹈、戏曲节目,的确给台北市外围的社区带来了蓬勃的文化气息。

令人玩味的是几十场表演节目中,唯有六月五日由光兴阁木偶剧团演出的金光戏因观众要求而在次日加演一场。然而,这一台节目的安排却曾引起一些质疑,其原因在于以声光刺激来取悦观众的金光戏怎么能代表传统而登上学府之堂?主办其事的江武昌还特别在六月五日的联合报上写了一篇文章分辩。这种情形的发生应该是我们的文化界对于传统和流行的价値取向问题,也就是笔者提过的「雅俗二元论」(见本刊五月号专栏)。

一般对「传统」的认知是世代相传,习以为常的事物;相对的就是现代或外来的事物。以音乐为例,西域琵琶东传中原有上千年的历史,欧洲小提琴引进印度仅二百年的历史,但都各自发展出独特的风格,皆成为各自的传统。西式流行歌曲在中国兴起不过半个世纪,摇滚乐在美国的兴起也只有四十多年,而目前两地都有重唱老歌的情怀,可见得一个传统的时间和内容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并没有绝对的标准。说得确切一点,在这个千变万化的现代社会,今天的创新可能就是明天的传统。

记得在学生时代,教授说要硏究传统的音乐一定要深入偏远,未受现代文明汚染的鄕下。这一观念目前仍留存在国内的文化圈内。但是有谁能保证这些我们认定的传统千百年来没有改变过,没有其他因素渗入呢?我们没有千百年前的录音和录影好对照呀。所以美国音乐学者克尔曼(Joseph Kerman)说过:「不论我们害怕它还是欢迎它,改变是我们这个时代任何学科的必然现象。」自从一九六〇年代开始,受到都市人类学的影响,民族音乐的硏究已经从鄕间进入城市,也从异邦回归本土(当然原来注重鄕间及非欧音乐的硏究也没消失),城市的流行歌、摇滚乐、电影音乐乃至于政治歌曲都是硏究的对象。而重要的是以往的硏究只针对「产品」(prod-uct),即已经定型的传统;现在的硏究则侧重于其「过程」(process),即一个乐种是如何因时代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变化形成的。

如是观之,金光戏,正如流行歌曲,是台湾这几十年来文化变迁的一个现象。虽然已经是「产品」,却也还在变迁的「过程」中。它有它的时代背景,它有它的爱好观众。既然已经流行了三、四十年,不能不承认它是一个新传统。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待于观察它的继续变迁。这一年来有过几场台湾音乐先辈作品的音乐会。其实这些作品的西洋因素绝对胜过一般认知的传统,有的本来就是流行歌曲,却皆受肯定,而此传统也不过是四、五十年呀!

当然,如果有的人之标榜本土传统只是一种图腾心结(如江武昌说的),那么其他传统都没有立足之地,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因为那样的态度不但缺乏学术思潮的新知,也失去文化平等的宏观了。

 

文字|韩国𨱑 北伊利诺大学音乐系教授、国立艺术学院传统艺术研究所所长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