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天」计划提供「社区剧场」的运作模式。(许斌 摄)
九四回顾 系列专题⑥/九四回顾/戏剧

寻求出路的表面张力

一九九四年的台湾戏剧现象,可说是「表面张力」状态。亦即,戏剧活动饱满频繁,似乎有股能量蠢蠢冲撞,但这股能量却急而不坚,不能一举决堤,突破新的方向,而蔚为大观。

一九九四年的台湾戏剧现象,可说是「表面张力」状态。亦即,戏剧活动饱满频繁,似乎有股能量蠢蠢冲撞,但这股能量却急而不坚,不能一举决堤,突破新的方向,而蔚为大观。

从横的方向看,一九九四戏剧界的大事纪为:社区剧场的大纛竖起;另类剧场的「艺术节」活动旺盛;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举办「人间剧展」;戏剧论述的蓬勃等等。

从纵的方向看,一九九四年台湾剧场正处于「缺货」、「呕吐」、「质变」的阶段。

横面一 「补天」计划提供社区剧场模式

在「政治指导文化」的原则下,一九九四年春的文建会为了「社区文化」的企画而人仰马翻。适时适地的,「四二五环境剧场」于此时提出「补天」计划,「…借由(剧场)艺术来唤醒社区意识与民众参与……我们发现以大型傀儡、阵头、民俗游艺为主要元素的社区剧场是缩短城鄕文化差距的有效方法。」(钟明德)于是从美国敦请「面包与傀儡剧团」的彼德.舒曼来台成立工作坊,期将「面包与傀儡」在美国佛芒州演出时「人与人、人与环境、艺术和生活全然和谐如天籁」的「社区模式」,以教育方式灌入「台湾经验」中,并由来自全台各地的莘莘靑年带回「深耕」,于是有了后来的《补天》演出。这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补天》里,以中国古老的神话(神力)─女蜗,加上族群融合(北京话、福佬话、客家话三声带齐鸣),共同对抗社会最大的恶势力──汚染、恶商、财团,最后烧光坏人;在意识型态上符合社会正义,在手段上则是以浅白方式向民众宣扬理念,在美学上则是「简单就是美」,强调人人皆可以为之,剧场决非艰深之物。

职是,「补天」计划提供了文建会运作社区剧场(其实更广义地说,就是社区活动)一个颇値得参考的模式。

横面二 另类艺术节一新耳目

除了「老小剧场」王墨林的「骨迷宫」事件引起轩然大波外,去年出现的几个另类小剧场艺术节也颇受注目。首先是「甜蜜蜜」的演出:在一个没有任何设备的小Pub中,一群个人及团体,在这里进行一个月的联演,包括有装置艺术、戏剧,和地下音乐等。形式粗糙而自由,活力迸现。后来九月在永福桥河堤的「台北破烂生活节」,可说是「甜蜜蜜」的延续,但「破烂节」更甚于「甜蜜蜜」之处在于:「破烂节」开发了露天演出的处女地。

对比于「破烂节」,在台北市中心都会布尔乔亚型精致空间「诚品书店」举行的「男男女女同性恋剧展」,第一次以剧场形式正面面对同性恋议题。而隐于民宅之中的「公寓纪事」也将公寓的僵硬空间异质化,进行了许多的另类表演,这些都是令人兴奋的。

横面三 「人间剧展」引发收编争议

由文建会和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主办,于诚品书店天母店露天花园演出的「人间剧展」,引发了小剧场是否被收编的争议。其主要症结在于,有人认为参加文建会挂名主办的「人间剧展」是向体制靠拢,而有人不以为然,因文建会并未实质介入,只是提供经费援助。

有趣的是文建会的态度。做为官方文化意识型态最高机构的文建会,在去年对待一向「批判体制」的小剧场似乎忽冷忽热。例如文建会对「临界点」的参加布鲁塞尔艺术节几乎是「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但对标榜新小剧场运动的「人间剧展」却大施援手;可是在年终公布的「国际扶植团队」(长期的、固定的补助方案,而非临时的、个案的)名单时,小剧场又全军覆没,没有半个上榜。

看来,要不要收编小剧场,文建会尙未决定。

横面四 戏剧论述版图扩大

去年另一个令人欣慰的现象是,戏剧活动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靑睐,一般报纸的艺文版经常花团锦簇,而各类杂志也都纳入戏剧的采访报导。更可喜的是有些媒体开辟专栏供剧场专业人士发表评介,例如中国时报艺文版的〈剧场风景线〉和人间副刊的〈当代排演场〉等。学术性的《中外文学》月刊也相继于去年的十月、十二月发表剧场专题;戏剧方面的论述正呈现多样丰富的面貌。

纵面一 疏于观摩,忽略本土

「缺货」,缺进口货,缺本土货,是戏剧界去年的现象。去年,除了莫斯科艺术剧院访台,就再也乏善可陈。与前年轰轰烈烈的「台北世界戏剧展」比起来,真是寂寥太多了!台湾一向缺乏观摩外国一流剧团的机会;而国内演出国外的经典剧目,又一向以英美为主,缺乏欧洲、更遑论世界其他地区的戏剧了!希望有司能够多引进世界各地的剧团表演,提供给国内剧场学习的机会。

另外,与此可做对照的,是去年的戏剧界仍是「井水不犯河水」,传统戏曲演传统的东西,现代剧场做西方的东西,本土的宝藏、表演艺术受到现代剧场的忽略是不争的事实,亟待有心人能将传统艺术融入现代剧场之中。

纵面二 迈向自主性的创作

「呕吐」西方经典,暗示了自主创造的可能性。去年的剧场,尤其是学院派的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系统,正亟思将深植脑中多年的西方逻辑做伊底帕斯式的呕出,寻找自己的方式。而第一步就是舍弃模仿。像艺术学院的《复活(凡尼亚舅舅)》、表演工作坊的《红色的天空》、果陀剧场的《新驯悍记》,都是试图拆解经典、寻求原创诠释的尝试,不管成不成功,显示了国内的剧场正一步步迈向成熟。

纵面三 小剧场面临转型期

去年的小剧场,一方面挣扎于「非主流」的意识型态之争,另一方面,在失去体制抗争的敌人下,企图转向更为「民生」的社会性议题路线。

去年的「人间剧展」,参加的小剧场团体以「渗透而非抗争」取得「被体制收编」的诘难的正当性解释之后,其实正是政治性批判的无继为力,于是转向从同性恋、女性主义等议题寻求战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台湾小剧场运动处于一个转型的阶段。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以上的分析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小剧场」的活动上,似乎「非主流」的小剧场成了去年的显学。但是小剧场是否真正受到社会大众的瞩目?还是只是由于其「耸动性」及以新的集结型态(名之为「另类艺术节」)致受到媒体的靑睐?

事实上,几个中型大型的剧团,如「果陀剧场」、「屛风表演班」、「表演工作坊」在去年仍攫取大多数观众的视线;而「表坊」的十周年庆在三越轰轰烈烈地举行,甚至在西门町来来百货的电视墙上日夜播放过去的作品,似乎象征了去年的小剧场尽管众声喧哗,但真正主流的戏剧仍旧受到广大的支持,稳定地向前迈进。

 

文字|卢献马  剧场工作者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