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玛丽卡.沙若巴伊在国父纪念馆演出。(林俊宏 摄)
回想与回响 Echo 回想与回响

一场宾主尽欢的同乐会

关于玛丽卡.沙若巴伊(Mallika Sarabhai)来台的演出

印度国庆日来台演出的印度舞蹈家玛丽卡.沙若巴伊,在主办单位未将演出的文化背景与意义适度呈现的情况下,艺术工作已然产生了内在的危机。

印度国庆日来台演出的印度舞蹈家玛丽卡.沙若巴伊,在主办单位未将演出的文化背景与意义适度呈现的情况下,艺术工作已然产生了内在的危机。

玛丽卡.沙若巴伊「竺情舞宴」

1月21日

台北国父纪念馆

印度是一个种族、语言、宗教都十分复杂的文明古国,曾经孕育出后来影响到亚洲,甚至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的思想与文化,然而,在历史上她也曾经为蒙古、阿拉伯以及英国侵入、统治过,因此在文化的发展上也受到他们相当大的影响,这一切都会使得认识印度与她的文化,成为一个颇为艰巨的工程。

我国虽为亚洲版图上的一员,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因为历史的条件因素,使得我们对自己在亚洲的邻居,多半都缺乏文化上的深度认知。在经济发展主导下的社会动态,忠实的反映著我们仰望强势的粗糙文化质地,因此,许多艺术活动的附庸于政治与经济,缺乏自主性的关照,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场主客尽欢的印度国庆

在印度国庆日(一月二十六日)来台演出的印度舞蹈家玛丽卡.沙若巴伊,很显然地有著显赫的家势背景与耀人的学、经历,但因为主办单位明显的附庸于其他目的之下的主办动机,使得此次的演出果然就像一场热閙的国庆同乐会,在主客尽欢的情况之下,让它所可能蕴含的文化意义,船过水无痕。玛丽卡的个人魅力与用脚画图的特技可能在一时之间为人谈论,至于被呈现的舞蹈传统本身却完全无可能去认知:究竟什么是「婆罗多舞」(Bharata Natyam)与「库其普底舞」(Kuchipudi)?它们在传统表演艺术与历史背景上的定位,以及它们与现代生活的关联性,在这个制作中是无法被了解的。其实,这样的现象并非个案,更何况在体质恶劣的大环境之下,由一些对「文化」议题缺乏关怀动机的人来举办文化活动,这原也是「无可厚非」的必然结果。

「圈内」人的沉默令人讶异

可是,当同样的状况也经常地出现在「圈内」,而文化界却总是保持沉默毫无反应时,就不得不令人讶异了。究竟在这里所反映的是文化生态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呢?还是文化人对自己的期许程度?当艺术工作的本身缺少自觉与诚实的互动时,它已然产生了很大的内在危机,在这种情况下长久以往,所有的「呈现」,都无异是一种自恋式的肚脐文化。在我们的「文化界」里急需建立的是一个诚恳与扎实的评论环境,让所有的文化现象与议题都能在多元的看法与充份的讨论中得以检验与沉淀,转换成提升生活品质的支力,否则在不断的自大、自恋下所造成的自欺,只可能让「文化」持续与快速地商品化,成为肤浅的生活点缀。

 

文字|童乃嘉  美国夏威夷大学亚洲戏剧硕士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库其普底舞」(Kuchipudi)是起自于十六世纪南印度的一种舞剧型式的表演艺术,因为后来只在Andhra省的库其普底(Kuchipudi)村内被保存下来,因此也就以「库其普底」为名,也可被称为Bhagavata Kuchipudi,因为与其姐妹艺术Bhagavata Mela Natakam同样,都是威湿奴的信奉者对这位印度教大神(注1)的崇拜与敬献。库其普底舞很可能还是后来许多邻省如Tanjore的Telugu语(注2)及梵文剧的前身。

注释:

注1:印度的神都有许多的化身,而祂的化身也以神的身份尊受崇拜,例如克里斯纳(Krish-na)就是威湿奴(Vishnu)的化身中最著名与最受欢迎的一位,祂以年轻英俊的造型现身,是女信众迷恋与膜拜的「偶像」。

注2:Bhagavata Kuchipudi与Bhagavata Mela Natakam都使用Telugu语。

「婆罗多舞」(Bharata Natyam)原是Bhagavata Mela Natakam中的一种独舞型式表演,与后来为大家所熟知的、由女性演出的婆罗多舞是不应混为一谈的。Bhagavata的意思即为「神的男仆」,因此原则上Bhagavata Mela Nata-kam及Bhagavata Kuchipudi都是男信众在庙前对神祇所作的奉献表演,与源自于古代女信众(Devadasis)传统的奉献演出婆罗多舞是不尽相同的。本年一月二十六日在台北国父纪念馆演出的,应即为这种融合了宫廷舞蹈传统与完全由女性承传的古代女信众宗教奉献舞,婆罗多舞。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