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乃元演奏的罗西尼《C大调第三号弦乐奏鸣曲》,流露保守的古典乐风。(白水 摄)
音乐 演出评论/音乐

趋于「和谐」的室内之音

评「第二届国际巨星音乐节」高雄演出

在南部全场以室内乐演出,竟能如此叫座,有一部分的听众大槪是为了一睹马友友的风采而来,然而这场演奏会的曲目绝非马友友、林昭亮或其他演奏家的独角戏,它是一场强调分工合作,彼此协调到最后形成一体,充分考验团队精神的音乐会。

在南部全场以室内乐演出,竟能如此叫座,有一部分的听众大槪是为了一睹马友友的风采而来,然而这场演奏会的曲目绝非马友友、林昭亮或其他演奏家的独角戏,它是一场强调分工合作,彼此协调到最后形成一体,充分考验团队精神的音乐会。

「第二届国际巨星音乐节」系列

5月13日

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至德堂

内敛谨慎的古典乐风

第一首是罗西尼的《C大调第三号弦乐奏鸣曲》,一向以创作歌剧为主的十九世纪作曲家罗西尼,在这首曲子里的乐器互动上略显保守及不够成熟,这可能与他以十二岁幼龄创作这首曲子有关。学生时代的罗西尼深受海顿及莫札特的影响,因此,我们不难清楚地听出这两位作曲家的某些影子。本曲第一、二乐章在胡乃元内歛谨愼的乐句及运弓处理下,音乐流露出保守的古典乐风,非常符合这首曲子的诠释,听起来令人相当愉悦。其实这二个乐章像是专为小提琴所写的奏鸣曲,其他乐器只是纯伴奏的陪衬,而其他乐器则要等到第三乐章的主题与变奏才终于有了发挥的空间。就技巧层面来说,这首曲子并没有太多困难的段落,因此每位演奏者演奏起来格外地得心应手。

各自为政、缺乏默契

第二首是舒伯特的A大调钢琴五重奏《鳟鱼》,这首曲子是舒伯特迈入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与其沿用典型的弦乐四重奏的配器(包括两支小提琴及一支中提琴和一支大提琴),再加上钢琴的五重奏组合,舒伯特却删掉一把小提琴换用低音大提琴。这样的配器,若由一位较无经验的作曲家所应用,将会创作出一首低音部分较重的曲子,但因为舒伯特偏好将钢琴部分写在较高音域。反而避免了这个平衡的问题。不同于罗西尼的处理手法,舒伯特强调每个乐器间的平等互动,以音乐主题为中心,每个乐器在不同的乐句及段落中均给予弹奏主旋律的工作;不像罗西尼的处理方式,旋律通常落在小提琴部分,舒伯特灵活地运用乐器,让这首曲子充满各种层次的色彩,就算当某乐器不是担任主旋律演奏时,舒伯特的伴奏也充满了变化,有时跟主旋律形成对位的交谈,有时将传统的伴奏法如分解和弦等做些许变化,使得整首曲子更为活泼。

在室内乐的演奏上,协调平等及一体性是相当重要的,个人的表现则是次要,不然整首曲子将会产四、五种充满矛盾的诠释法,因此,有时候优秀的独奏家不见得能演奏好室内乐,这种现象在这次的演出格外明显,尤其在这首《鳟鱼》钢琴五重奏的演出上,每位演奏者都很尽力地弹奏自己的音乐,但却各自为政、缺乏默契,这问题在第二乐章变得更严重,整个乐章显得很松散,完全没有一体性,钢琴的音色和乐句的处理方法都跟其他部分格格不入,马友友强烈个性及个人色彩过浓也使得其他部分的演奏者显得能量不足。

少了马友友之后

相对来看,德弗乍克的《A大调钢琴五重奏》在没有马友友这位重量级的大师参与下,反而充满了协调和平衡;《A大调钢琴五重奏》(op.81),是德弗乍克在一八八七年完成的,此曲展现了所有德弗乍克的创作风格:如主旋律与副旋律的互动、生动有力的节奏、大调转入小调所产生的不同气氛的交错,第二乐章「悲歌」(Dumka)更是德弗乍克风格的代表,传统悲歌原是充满哀戚,悼念美好旧时光的斯拉夫民谣,但德氏则偏爱插入一段较快乐甜蜜的音乐来产生强烈的对比,本身为中提琴家的德弗乍克便应用中提琴独特的音色来奏出悲歌的旋律,而中提琴家今井信子极佳的音色更是为这乐音添色不少,钢琴家艾克斯多年的室内乐演奏经验,使他总能适度地配合其他演奏者,让音乐很流畅自由地进行,进而产生一股凝聚力,林昭亮和胡乃元间的默契,也造就了这首曲子的成功演出。

这次演出的宣传相当成功,吸引了很多平常很少参与古典音乐会的听众,也因此有很多人不太熟悉一些音乐会礼仪,如不要在乐章间鼓掌,以免打断演奏的整体性,并干扰演奏的情绪。不过,整体来说,南部听众的水准已经提升很多,大哥大或呼叫器在演奏期间乱响的情形已经没有了,听众在结束时的热烈反应,想必也让音乐家们感到港都人的热情,笔者期盼南部日后还会有更多类似的国际性音乐会。

 

文字|李维真  耶鲁大学音乐硕士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