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拉格室内乐团在演奏双乐团协奏曲时,让在场听众见识到何谓竞奏风格与真正的炫技群。(白水 摄)
音乐 演出评论/音乐

醇音沉瓮.五十弥新

评布拉格室内乐团

雅纳杰克弦乐组曲中的阿勒曼舞曲,省略了低音声部后,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与中提琴的声音,回荡在音乐厅的偌大空间忽然变得如此地清新动听,尤其他们非常善于运用空间所营造的色泽,让具舞蹈形式的节奏更为流畅优美。

雅纳杰克弦乐组曲中的阿勒曼舞曲,省略了低音声部后,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与中提琴的声音,回荡在音乐厅的偌大空间忽然变得如此地清新动听,尤其他们非常善于运用空间所营造的色泽,让具舞蹈形式的节奏更为流畅优美。

布拉格室内乐团五十周年世界巡演

10月12日

国家音乐厅

在自然界物竞天择的不变定律下,唯有适者才得以生存下,劣者必将遭到淘汰!

这是一句自古至今的至理名言,对于各行各业都适用,尤其是表演艺术者;无论是独奏家或是演奏团体,更是必须面对这残酷的舞台洗礼,而且永远没有绝对的保证。唯有不断地创新、超越,才能有永续发展的光明前景。

展现实力的C.P.E.巴赫双乐团协奏曲

前往聆听一个已走过半世纪且拥有极优良传统及口碑的室内乐团演奏,原来就不期待会有什么令人讶异的失望演出;让自己的耳朵尽情地汇入丰富的声响,整晚沉浸在纯朴、典雅、实力坚厚的乐音声中,早已是理所当然、无庸置疑的事。

如笔者所料,布拉格室内乐团首先排出的C.P.E.巴赫降E大调双乐团协奏曲,不只展现其实力,在舞台上的架势及旗鼓相当的对唱,表现出所受的严格训练及该有的默契与合奏技术,那种对音乐的专注投入、热爱音乐的诚恳,更令人感动。

此乐团的最大特色乃在于「没有指挥」,除了主要由乐团首席来领导外,各声部彼此之间的互动与协调,不愧是有著五十年历史的室内乐团,整个音乐厅的声响充满著他们为音乐付出的诚恳、热忱;没有一点强龙过境的压迫感,取而代之的是一股诚挚温馨的分享与交流,滋润了当晚在场聆听的每一位听众。

性质相近的中型乐团由于数量少于大编制的交响乐团,因此非常容易被当成比较的对象。记得今年五月澳洲室内乐团来台演出,笔者正巧也听了当晚的音乐会,两个来自不同的国度与传统,截然是南辕北辙的表现。至此深深感叹所谓艺术呈现的特色与多样化的可能性,具有一种高深魅力,等待著艺术工作者赋予它新生命,在基本技巧、默契的要求下展现各种风格与传统认知的特色,带给听众一种多元化且具有崭新缤纷色彩的体验。

澳洲室内乐团与布拉格室内乐团,同样没有指挥,都由首席来领导;但澳洲室内乐团明显地是由乐团首席理查.托尼提(Richard Tonetti)独领风骚,强烈展现其肢体视觉音响的效果,给予听众最直接的音乐诉求,特色鲜明展现毫不犹豫,完全塡满了听觉的空间。相对于布拉格室内乐团,同样由乐团首席领导,却隐藏其光芒于群体,却也不失带领的重要性;音乐的流露有如智者谆谆善诱地叙述过往,没有强迫只有诚恳,无形中与你心灵上产生最温馨的沟通。毕竟本身具备著欧洲人文素养的优良传统,在艺术的呈现上依然有著天壤之别。此刻听众便是最大的受益者,有如帝王般对艺术团体品头论足一番。

只是这一晚的听众极不上道也不懂规矩,似乎很少进国家音乐厅的殿堂;在上半场的C.P.E.巴赫双乐团协奏曲及德弗乍克弦乐小夜曲的每个乐章间都鼓掌,就连首席无奈地望著大家却还不明白自己的失态。说好听一些是台湾听众的热情;说难听一点也代表著无知与赶时髦。在此建议中正文化中心要时常在音乐会前教育、叮咛听众该有的音乐会礼节,才不至于打扰台上演奏者的演出情绪;尤其是那些有企业所认养的音乐会更是需要多多教育,以免善心举动却换来别人的不快就得不偿失了。

布拉格室内乐团的演奏风格,所呈现的是一种自然性,其不愠不火的潜能,一点一滴地融解了听众那种严苛挑剔的心境,让听众温驯且心甘情愿地走进他们的音乐世界,那种感化的力量非常人性化,也是他们在艺术境界中所展现的莫大说服力。

C.P.E.巴赫降E大调为双乐团所写的协奏曲,基本上是源自大协奏曲形式的概念;由一群菁英群(Soli)组成;双簧管、低音管、法国号加上弦乐团构成,另外一群则由长笛加上弦乐五重奏团的组合(tutti)以相互呼应并交相竞奏的方式呈现。两团的表现完全地独当一面,所激荡出的默契令人耳目一新,真不枉已有五十年演出历史的口碑。最重要的是整个曲风所呈现全团音色的统一、诠释的合理自然,完全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的突兀,就连呼吸也是如此匀称,浑厚的音乐素养让笔者恍惚又重回到欧洲的音乐殿堂,沉寂已久的细胞似乎又活络起来,那种绝妙的恰到好处或许只有身历其境才能感受到。

德弗乍克的最佳代言

第二首曲目排出了弦乐团的拿手经典曲目──德弗乍克弦乐小夜曲。这首曲子是捷克作曲家德弗乍克三十三岁时的作品;那一年(1875)他获得了奥地利政府为奖励年轻资优的贫穷艺术家而设的国家奖学金,因此在作曲方面冲劲十足,在那年同时完成了包括这首弦乐小夜曲的多首重要作品。

一般我们会把德弗乍克称为国民乐派的作曲家,主要是因为他在作曲时,巧妙地运用捷克的民间音乐作为素材,因此他的作品并不严谨,却精巧且富有丰富的变化,主要乃是因为那种属于民间音乐的亲和力,使得他的曲风非常容易让聆赏者进入,完全没有隔阂或窒碍难行之处,这也是其作品之所以迷人之秘诀。

布拉格室内乐团肩负著一种使命感演奏本国作曲家的作品,果然不负众望,中板开始的第一乐章由第二小提琴打头阵,一开始所发出的声音极为漂亮,仿佛已经热身许久,拉出来的音色是如此地柔美,成功为乐团营造出美丽的缤纷色彩。音乐的流露完全不带有强迫性及个人英雄主义。通常许多乐团演奏此曲会让第一小提琴的旋律声部弥漫四处,好像很理所当然;然而一听到布拉格室内乐团的诠释处理,马上被他们所营造出的祥和乐音震慑住,在其他声部的衬托下,非常清楚且温驯地显现此乐团深厚的演奏功力,除了漂亮已找不到任何更美的赞美词。曲中的所有快、慢速度及段落转折处理得相当内歛成熟,不愧拥有捷克弦乐人才辈出的优良传统。不过在乐章中间仍然被不知音乐会礼节的听众鼓掌声干扰。乐团团员似乎除了无奈也很认命地接受,依旧十分敬业的卖力演出,令人发自内心深处的敬佩。

第二乐章是华尔滋速度曲风的呈现,他们鲜明地展露富节奏的律动感,既表现出活力却又不失端庄,这种具有传统气质的涵养是学不来的。第三乐章则是甚快板的诙谐曲,乐团每个团员所展露的坚强实力及同仇敌忾的一致性,非常具有说服力。第四乐章最缓板,是全曲表现最佳的代表作。通常检测一个乐团是否训练有素,并不在于快速曲风是否能做到动如狡兔般的敏捷,而是在于慢速乐章是否能有足够的定力内歛沉稳的流畅表现,往往功力不够马上暴露其生涩的控制力。布拉格乐团在本曲所展现的恬静气息及音乐色泽,令人有如置身在大草原上观看著暮落的夕阳,意境的呈现美得令人屛息,乐团每一个成员全力以赴所表现出的凝聚力量,展现其深厚的音乐素养。

终曲乐章是甚快的快板,他们对乐曲速度的掌控相当井然有序,就算曲风紧凑,他们依旧表现稳健不赶拍子,默契十足地展现与各声部的协调沟通及乐于与别人搭配的诚意,具有大将之风,那种见招拆招的功力令所有听众一饱耳福。唯一令人遗憾的是在转换到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时,美中不足地将速度控制的不甚自然,连接到主旋律,不过曲终之前所展现的热力火花,却又让所有人叫好。

在山之湖听雅纳杰克

下半场首先端出雅纳杰克的弦乐组曲。雅纳杰克是捷克继德弗乍克之后的重量级作曲家,早期作品完全沿袭德弗乍克的曲风,在三十岁之后他从民间音乐中汲取不少创作素材后,才逐渐闯出了自己一套创作风格。在搜集这些民间题材的过程中,雅纳杰克以乐谱记载人们说话的腔调,同样一句话在不同地区会因不同的语调而产生不同的意义,在了解语调是决定语言生命的关键后,这些意象便进入到他的创作语法中,也开创出他那独特的创作风格。不过这首组曲是他二十三岁时的作品,曲风尙未脱离德弗乍克的影响,全曲分成六大段,第一段是前奏曲(prelude),乐团一开始便以极强劲的节奏展露其凝聚力,震撼力极佳。第二段是阿勒曼舞曲(allemande),这是一首别具色彩的乐章。曲中省略了低音声部,而使用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与中提琴,其细柔的声音回荡在音乐厅的偌大空间忽然变得如此地清新动听,尤其他们非常善于运用空间所营造的色泽,让具舞蹈形式的节奏更为流畅优美。

第三段是萨拉邦德舞曲(sarabande),乐团表现出典雅高贵的诠释气质,比较起澳洲室内乐团,似乎更具有一种说服力,团员们全神投入在演奏音乐的专注,似乎也感染了全体听众,所谓音乐世界的「分享」在此有了最佳的诠释。在高格调的乐音中更是巧妙地呈现出他们那与众不同的精致。第四段是诙谐曲(scherzo),展现出他们凝练的音色外,在技巧上的轻盈控制与敏捷,同样难不倒他们。第五段是歌谣(air),曲子首先由大提琴及低音提琴奏出如古老歌谣般的醇美,此刻再度使用弱音器,高音乐器的细柔与低音乐器的低沉形成一种漂亮的对话,尤其在运用小幅度的抖音,配合优雅的运弓所形成的淳朴音色,有如高山湖泊的宁静之美。

第六段是终曲(finale),乐团大展身手,丰富的音乐再度塡满了整个音乐厅,令人动容,而听众的掌声也终于发挥了高素质的回响,演出前的宣布再教育仍然是最有效率的方法,有希望的听众水准让人感到欣慰!

无指挥的莫札特交响曲

最后排出了最脍炙人口的莫札特第四十号交响曲。这首曲子可算是莫札特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品,曲中所显露出的乐曲情感,早已超越莫札特之前单纯讲究以音乐结构均衡来表现音乐美感的作风,这种以音乐来表现情绪及感情的做法,以现代眼光来看都是一种创举,也可见这位年少早逝天才的眼光是多么独特。

全曲分成四个乐章,弦乐与管乐的互动极为精采,以往在音乐厅演奏的管弦乐团常见的弦乐、管乐因时差所产生的不整齐现象,似乎在布拉格乐团身上完全不构成困难,更何况他们没有指挥的领导,可见所有团员的向心力与敬业的执著态度乃是凝聚乐团默契的不二法门。第一乐章演奏时发生中提琴首席断弦意外,在临危不乱的情形下与最后一位团员处变不惊地交换乐器,令人觉得乐团的整齐乃基本的要求,而音乐诠释的好坏才是重点。第二乐章的行板速度显现出每个人基本训练素养的严谨,其不疾不徐的行板速度,加上耳朵敏锐地的运用,也与别人做最窝心且诚恳的沟通,无怪乎若此时有指挥反而变成多余的角色。第三乐章是轻巧的田园曲风般的小步舞曲,乐曲雅致惬意,唯一遗憾的是中段,比起开头似乎稍嫌不够从容,在完美的演出中不经意地跑出一些瑕疵,这让我们稍觉安慰,原来完美的意境毕竟仍不易达成。

第四乐章甚快板,纤细的音色,不抢拍子、不突显个人英雄主义,一切的表现是如此地不费力气、自然有自信,展现雄厚的实力,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令人激赏。

安可曲呈现了海顿交响曲中精致典雅的小步舞曲及一首名不见经传的弦乐团拨奏曲,曲终时整齐的拨奏几乎必须竖起耳朵才听得到,其功力之深,可见一斑。

听了一场令人心旷神怡的音乐会,就有如喝了一杯甘醇美酒,身体暖哄哄的,尤其走出音乐厅外呼吸到深秋的清新空气,加上暖和的内心,有谁能否定音乐给人在精神层面的升华呢?

 

文字|苏显达 小提琴家、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教授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