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舞集《风.影》
11/25~12/2 台北国家戏剧院
崛起于七○年代戒严时期的「云门」,它所意味的就不仅是戒严政治所赋予身体动作的一种保守性,从《薪传》即可略见一斑,直至现今仍能看到从「太极导引」发展到以书法为概念的中国情调,无一不是身体在翻转之中可以掰出五、六个以上的动作,大概只能说看「云门」的观众,也许无法适应当代舞蹈其实可以不需要那么多动作的,或者说动作不应该用来只是压迫身体在移动时产生动力。这次「云门」在最新的舞作《风.影》中,号称与当代重要艺术家的合作,让我们期待的是两位大师的合作在表现当代性上,所更能挥洒出来的恢宏格局。
在拚凑起来的动作中迷失的观点
林怀民作为《风.影》的编舞家,他的表叙能力几乎都被覆盖于蔡国强巨大的阴影下,如何在最好的timing把代表蔡国强符号的「爆炸」在舞台上呈现?这也不仅是因两位大师的合作,而产生这个令人好奇的问题,更可能因此创造了华人艺术家在当代艺术上一种新美学的表现形式。
然而,答案竟然是通过投影的方法来呈现蔡大师的作品记忆,这就显得有些些抄捷径了,当然为了这样的呈现形式,又不得不设计出舞者模仿京剧场面的耍大旗技艺,好让「爆炸」投影在白色大旗上面,这一切都合情合理到近乎跟看好莱坞电影一样,令人(尤其是曾在广场看「云门」表演的那五万位观众)在小市民的审美经验上产生很单纯化的满足。
而当代舞蹈中所被论述的「舞蹈」之意义,在这支号称以结合当代艺术为创作议题的舞作上,就看得出左支右绌,其「意义」不是通过身体意象的形塑而产生,却在拚凑起来的东、西方动作之中渐渐丧失,终至看到后半部,仍然无法从编舞家提供让我们可资运用的元素(装置、影像、声音)中,建构出一个在观赏上通过现实思维得以捕捉其意的观点。
就算有编舞家自己形塑的隐喻嵌于其中,譬如说,玻璃镜斜挂而倒映出来的身体像显微镜下蠕动的生物,配上了青蛙呱呱叫的音效,诡异有余,却因「爆炸」语境所延展的旨意缺少了一定的穿透力,当碰到这样稍具「意义」的隐喻,反而无法让诡异配合作品议题而产生一定的效用性;语境缺乏了这样的效用性,反导致作品的隐喻系统在稳定性上的不足。
动作无力形塑身体隐喻的深度感
或者说,场面上诸种所呈现的意象,是用了一种被化约了的语言所表达出来;假若那两条如瀑布往下冲的黑布,象征著是「九一一」的记忆,艺术家是不是倒想告诉我们,「爆炸」要演绎出的话语包含着一种暴力的隐喻?这样过度以概念化的表叙企图达到诠释的目的,也使得动作在翻转之中,根本无力形塑身体隐喻的深度感,就仅止于动作的拨弄而已。乃至于到了结束之前,有如「地心探险」科幻片的镭射特技,就有过度操作桥段之嫌,却少了两位大师在这支舞作中,想要表现一点现实性而应该有的创作立场。
「云门」的历史于台湾而言,也是一段当代艺术从启蒙到建构,乃至于拓延的历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亦令我长期对「云门」还能保有一份研究的兴趣;它所具有身体政治与文化生产的关系实在太密切。然而,近年因现实政治的混沌性反暴露了艺术家的观点无所依附,关于长年我对「云门」舞作的观察而进一步予以评论这件事,也应该告一段落;再见!一段被创造过的历史!再见!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