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无法看到自己的生活,就无法看到自己的文化。」陈板说。从社区家政班、歌谣班、韵律班,到社区巡守队、扫街、资源回收,至发展到向相关单位提案,对国家施政之缺失提出社区的观点或解决方案,参与感创造了社区居民对于在地社区的美感认同。从生活到文化,从社区到国家,从个人表达意见和美感到社区集体的重塑与再造,人民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就在社区营造过程中壮美滋长。
「在社区营造里,我的参与身分为『社区的老百姓』,而非其他职务。」陈板用一句简单的话,直指社区营造的根本精神。身为中华民国社区营造协会理事、第三工作室负责人的陈板,长年从事社区营造、影像纪录、客家文化观察,著有《六家庄风土志》、《水与竹堑:新竹水文化导览手册》等书,主编《大家来写村史》。当社区的居民将看法和感受提出来,如引起同感,便会发酵。「真诚表达自己的感受,总会吸引共鸣。」就从这么人性化的出发点,陈板引领进入社区营造的真实面貌。
以「异乡之眼」,重新发现自己的家乡之美
「解严是美的。」陈板说。政治上的解严,让自由与多元价值得以发展,不同族群相互尊重、认同差异,为弱势发声的社会运动风起云涌,民间力量崛起。对于公义社会的追求,渐渐成为普世价值。社区营造与政治解严有著重要的关连,如果没有解严,社区便无法看待自己,重新发现自己的土地、风俗与价值。社区营造可以从自然与人文两个角度观察其深层意义。从自然环境来看,台湾由于纬度与高度上的差距,造就出特殊的自然风貌。陈板曾与「台湾蕨类教父」郭城孟教授到新竹镇西堡与当地原住民分享植物知识,这个印象中偏远、交通不便、没有学校的地方,当专家与居民的对话一拉到野外,居民用不同于学术术语的语言命名及对于植物树种在各种地形生长形貌的生动描绘,让此地的意义生动浮现。「每一个动作,都是社区营造。」陈板感性地说:「问题是如何让它发光发热!尤其是在地人对自然与文化资产的加持。」
陈板提出一个「异乡之眼」的概念,来形塑我们每个人身处的空间特色。「每个社区的人找出空间中十个最棒、最具美感、最值得推荐给亲朋好友的点,再找出十个值得改善的点。」这些地点,是富涵时间及人的记忆之点。「一个场景赋予一个故事,就是社区营造。」陈板说。异乡之眼即是将自己化为旅行者,看待自己的家乡和社区,就像是去进行一趟旅行,近近地、细细地察觉自己的家乡,对于平时习以为常的物事,以既是旅行者又是深刻生活其中的眼光重新观看。「一个同学十张好照片,三十个同学就有三百张照片。」陈板每到社区上课,总是出这题作业给邻里老小做功课。
像是台中的大里市是个充满外地移民、经济条件不甚佳的地区,有个机车行老板,他不会写字,但会拍照,他的女儿便帮他记录,作业一出炉,马上成为班上的模范生,他在如此拥挤不堪的社区,竟然发现这么多美感!「社会酝酿非常多的能量。」陈板表示:「重新看社区,重新看台湾──每一个社区,每一片土地,都是有机会的!」他引历史学者吴密察所言:「用社区营造方式写历史,用历史写作来做社区营造」,做自己的历史研究,写作自己的社区历史,因而陈板曾发起「大家来写村史」计划。又如日月潭的邵族正名运动,邵族人写族谱、建立谱系、确立自己的语言和宗教祭祀、成立邵族文化发展协会,亦是族群发展自我意识而参与社区营造及历史建构的实例。
小林村与六家庄,社区与历史生活的轨迹
以下,将由三个例子来呈现社区营造的实貌。一张张绿意盎然、街道洁净、花木美巧的照片映入眼帘,那是二○○四年的五月三十日,高雄县甲仙乡的小林村。当时高雄县政府社会局在这里举办「社区活力再造工作坊」,陈板担任「社区文史」课程的讲师,他拿著数位相机,一张张记录著小林村社区营造的生活样貌,小林村家家皆有绿化庭院,水圳雅净如溪水,公共设施的绿美化相当宜人。陈板拍摄了大满族小林平埔公廨、万寿亭、巷道、派出所、村办公室、卖菜车、小贩、餐饮店、玄天上帝北极殿、小林社区康乐台、卫生室、小林国小、小林社区活动中心等,还有每栋房子的外观。愈老的房子,有著愈多的文化痕迹,例如一间门前杂物堆得满天高的屋子,原来是一个从事资源回收及卖草药的老婆婆的住屋。这些或许并非官方之文化资产标准,然生活的每一个点滴,都是社区居民长期酝酿而成的。「每一个人生命中执著的东西是什么,觉得美的东西是什么,然后去捍卫它,改善它。」小林村曾参与台湾的社区营造,它已写入历史,这些照片亦是未来重建的珍贵文化素材。
竹北头前溪流域的六家庄聚落,本因高铁设站而濒临拆除,后来在地方文化人士的努力之下,保留了田间的土地伯公和水路,及几座具有代表性的老伙房,为传统文化留下了重要的根,「新瓦屋再造」结合了单姓聚落、人文活动及自然环境,而成为活的客家文化保存区。当地的水文非常丰富,老聚落与水圳交织。「水汴头」即是农民用水的分水区,因农田灌溉须供水公平,农民发展出科学方法,以宽度、高度、流速而设计水汴头。而防风林可以防风种稻,防风林下即设水圳,水圳又可作洗衣场。关于水田、水稻,陈板由一个原本的外行者,透过请教农民,方了解种稻的奥秘:「田有著田头与田尾,田头是水进来的地方,田尾是水出去的地方。」陈板描述:「稻子长根的时候要把水放乾,为什么?因为水放乾了,稻子就必须往地下找水,如此根才扎得深。」而河川地多石砾,变为耕地的过程中常常挖捡出很多石头,石头分三种用途:一是再回填土,二是盖房子,三则是变成驳坎。因此当看到驳坎时,可推测此地早年极可能是河川地或新地。
齐心合力打扫家园,期待保存文化资产
番子寮聚落位于竹北,曾是生产贡米的谷仓,旧时一度成为南来北往的市集。一九九七年高铁都市计划划定此地,二○○四年聚落成了公园,周围阡陌良田建起高楼大厦,仅留下老红砖屋、水圳、枯木。许多园区新贵进驻大楼,成为新住民,原住户在都市重划过程中被迫离开。新住户对于公园中留存的老红砖屋,屡屡投诉其老旧脏乱,希望把老屋拆除。而原住户只想在历史轨迹中,保存客家番子寮的旧貌,以向后代交待先民的历史与足迹。二○○九年十二月底,在没有预算的情况下,近百名旧住户民众,自备手套与畚箕扫帚等工具,在中兴里长林礽三与东平里长林颢峰带领下,回到番子寮聚落,一同整理环境。大家埋头清扫了一整天,清理掉几卡车的废弃物。这些旧住户居民,源于对土地和历史的感情,亲身参与社区事务,旧住户们表示,当初他们因为六家高铁站的兴建被迫离开,番子寮聚落的整修又将他们凝聚在一起,希望相关主管能够听到他们的诉求。阿公阿妈一起扫地,一起为了保存文化资产而努力,这是相当动人的社区营造范例。
「如果无法看到自己的生活,就无法看到自己的文化。」陈板说。从社区家政班、歌谣班、韵律班,到社区巡守队、扫街、资源回收,至发展到向相关单位提案,对国家施政之缺失提出社区的观点或解决方案,参与感创造了社区居民对于在地社区的美感认同。「期待国家是个平台,人民自由表达意见的平台。」从生活到文化,从社区到国家,从个人表达意见和美感到社区集体的重塑与再造,文化资产的概念不断拓深和翻新,而人民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就在社区营造过程中壮美滋长。
陈板带路 踏入美学生活
◎ 艺文休憩空间
「依嬷老店马祖风味餐厅」
马祖有间餐馆,充满当地家乡味,名叫「依嬷老店」。依嬷老店位于马祖南竿岛复兴村,早期叫做依嬷的店,是牛角社区发展协会地方人士共同出资经营,将这栋百年建筑再利用,保留古厝特色,从大陆福州订制木桌椅,让马祖风味美食推广出去。餐饮风味有如妈妈的菜,可尝到道地的地方味,感受马祖聚落与人文风情。
◎ 文化活动
白沙屯妈祖徒步进香
陈板推荐的文化活动,是用双脚步行,去体验每年苗栗通霄的白沙屯妈祖徒步北港进香。和大甲妈祖不同的是,白沙屯妈祖的行走路线、休息地点是没有固定没有计划的,全凭神醮的旨意——亦即妈祖的灵感而定。陈板描述他参与的经验,初时他全副武装,第一天妈祖即疾行五十公里,他只得一步步将身上累赘的装备卸掉。对于此行的准备,他的建议是「锻炼身体,不理水泡」。参与白沙屯妈祖进香,可认识妈祖文化,体会台湾苗栗至台中、彰化、云林、嘉义的沿途风光和民间风情,许多都是可能一辈子不会去到的地方。看宗教文化,看众人对此事的情感和狂热,白沙屯妈祖徒步进香会是个相当特别的经验。
◎品牌推荐
「只要是MIT就是好品牌」
陈板认为,只要是MIT就是好品牌。其中他特别推荐客家人制作的美食制品。「客家人做的东西有著好品质,是因他们以做给自家小孩吃的心情来制造。」陈板说。例如「猪胆肝」,猪肝腌渍后切片蒸食,佐以生蒜片,风味特别,是佐餐下酒的绝佳小菜。此道美食量少而小众,如加上包装与行销,方能普及。此外,苗栗的三湾观光产业文化发展协会理事长林秀凤身世传奇,自幼为童养媳的她,刻苦耐劳又聪慧,她跟著农会的课程一路学习,开店经营客家花布,茶业制作更是有成,老茶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