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平追想曲》中的海上漂泊男儿,由当家小生秀琴(阿牛)诠释。(秀琴歌剧团 提供)
编辑精选 PAR Choice

府城的浪漫传说 秀琴的歌仔新调

编导王友辉 戏中戏编织《安平追想曲》

从二○○四年的《血染情》开始,现代剧场编导王友辉与台南在地的外台歌仔戏班「秀琴歌剧团」展开了合作之缘。王友辉为秀琴执笔编写了《范蠡献西施》、《玉石变》与即将推出的《安平追想曲》,根植同名流行歌曲中的府城在地浪漫传奇,他以戏中戏的结构,在一则横跨两代的爱情故事中,融入歌仔戏百年变迁的兴衰。

从二○○四年的《血染情》开始,现代剧场编导王友辉与台南在地的外台歌仔戏班「秀琴歌剧团」展开了合作之缘。王友辉为秀琴执笔编写了《范蠡献西施》、《玉石变》与即将推出的《安平追想曲》,根植同名流行歌曲中的府城在地浪漫传奇,他以戏中戏的结构,在一则横跨两代的爱情故事中,融入歌仔戏百年变迁的兴衰。

秀琴歌剧团《安平追想曲》

2011/12/24  19:30   2011/12/25  14:30

台南市立台南文化中心演艺厅

INFO  06-3362632

现代剧场编导王友辉与外台歌仔戏班秀琴歌剧团的结缘,要从九年前说起。二○○二年,秀琴在北县新店市演出,王友辉看了第一眼,从此「一试变主顾」,成了秀琴的忠实观众。隔年,他南下教书,租屋处无巧不巧就在秀琴团主张秀琴「阿牛」隔壁。王友辉与阿牛藉地缘之便熟识了起来,时不时看戏兼探班,或许王友辉谈吐儒雅让阿牛钦佩,或许他的一手好厨艺让让秀琴团里上下服服贴贴,后来,王友辉当起剧团顾问,二○○四年的《血染情》开始参与排戏指导,从此「愈陷愈深」,开启了往后一连串的合作。二○○五年执笔编写《范蠡献西施》,被学者誉为有野台戏少有的文学深度、意境和层次感,也让秀琴歌剧团从一个外台歌仔戏班,正式走向精致歌仔戏的艺术殿堂。

一个让秀琴演上国家剧院的许诺

「和秀琴歌仔戏的合作,其实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核心,简单明了的目标:我们要到国家剧院演出。」王友辉说,他和秀琴第一次见面,聊到关于剧团未来梦想,她说,如果能去国家剧院演出那就太好了。「就是这一句话,也因为这个承诺,这九年来我们都一步步地迈向这个梦想,希望每年推出更好看、更动人的作品,逐年累积,可以让他们站在国家剧院的舞台上演出。那是一份肯定,以及我与秀琴剧团之间友谊的许诺。」今年新作《安平追想曲》终于实现团长阿牛从艺生涯中最大的梦想,年底台南首演后,明年将登上国家戏剧院,写下外台歌仔戏班首度登上国家剧院舞台的传奇。

台语流行歌谣〈安平追想曲〉是由许石作曲、陈达儒填词,于一九五○年左右创作,一九五一年发表之后,至今传唱不绝。歌曲中描写台南安平女子与荷兰船医所发生的异国恋情,更透露出金发混血孤女与船员之间的爱情故事,呼应两代母女在爱情中的漂泊与等待。尽管填词者陈达儒先生表示歌词中的故事乃是虚构,但是百年来在台湾社会发展及与国际接触的过程中,异国的恋情、漂泊的想像都是扣人心弦的创作母题。〈安平追想曲〉带给听者无限的想像,也给编导王友辉创作灵感,他重新勾勒本剧的时空背景与人物设定,为这则府城在地的浪漫传奇增添戏剧性,在一则横跨两代的爱情故事中,融入歌仔戏百年变迁的兴衰。

《安平追想曲》以戏中戏的手法巧妙编织,戏里戏外呈现三个层次,一是以〈安平追想曲〉流行歌谣中所刻画的两代爱情故事为主轴,写异国恋曲的凄美与波折,也写爱情中贫富差距的无奈。二是以虚拟的「阿禄仙」为戏班人物主轴,〈许汉文遇乌白蛇〉、〈梁山伯与祝英台〉、〈平贵回窑〉三段折仔戏,勾勒出台湾歌仔戏百年发展的脉络,同时呼应剧中情节。三是以海港、海洋与漂泊母题的意象对位「台湾」这个岛屿百年来的历史光谱,寻找台湾独特的「永恒的混乱,混乱的永恒」。

打造《安平追想曲》的歌仔新调

王友辉表示,从《范蠡献西施》、《玉石变》到《安平追想曲》是一个三部曲的计划,他尝试在形式上多有改变,一边实验一边寻找未来的歌仔戏能有什么样的变化。「《范蠡献西施》就是古册戏,《玉石变》是胡撇仔戏,而《安平追想曲》则是歌仔新调。我从现代剧场出身,近几年一直在尝试将现代戏剧的元素融入歌仔戏,这次的《安平追想曲》因为题材、背景是在现代,我也在思考歌仔戏在现在的时空下可以做什么样子?要怎么做可以和台语音乐剧有所区别?」

「歌仔戏本来就是很『活』的、很跨界的一种艺术,现在要思考的是如何让『活』转而成为精致化。」王友辉强调,所谓的「歌仔新调」是以现代思维的题材,保留歌仔戏原本生猛有力的表演方式,再加上现代剧场纯熟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全剧音乐的创作,既要有传统歌仔戏的元素,又要让戏迷有全新的听觉感受。音乐总监周以谦认为,全剧音乐将以〈安平追想曲〉旋律为基础,并用「主题引导动机」的手法,依剧情需求,发展出多样并统一的情境音乐;另一方面,歌舞音乐也将是写作的重点之一。唱腔方面,以本土歌剧风格写作一系列大段咏叹调,并兼以当时歌仔戏唱腔为素材,发展出既有本土传统风味又具新意的唱腔。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惜别的海岸,传唱不绝的恋歌

翻开台湾流行歌谣史,除了〈安平追想曲〉,还有不少以港口别离为主题的歌曲,如〈恋恋安平〉、〈送出帆〉、〈港都夜雨〉、〈行船的人〉、〈港边惜别〉、〈锣声若响〉、〈望你早归〉、〈南都夜曲〉等。这些歌曲呼应了台湾海岛的地理特性,也反映了特定的时空背景。日据时代末期,日本开始征召台湾青年作为「军伕」,无可奈何必须与爱人分别,一九三八年,吴家成作曲、陈达儒作词的〈港边惜别〉,便写出当时许多恋人的无奈与心碎。六○年代,台湾进出口贸易快速成长,海运的发达也促使大量的「行船类」歌曲出现。一九六三年,歌手秀銮演唱的〈送出帆〉,便是代表,歌词中描写恨船员恋人来去匆匆的心境表达,「情深缘浅」道出所有在港边等待归人的女人心。(廖俊逞)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