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云门舞集艺术总监林怀民应国艺会之邀,在「新人新视野」补助说明会上,以「如果我是一个年轻表演艺术工作者」为题,给现场年轻艺术工作者上了一堂的课。
林怀民提及,当年为演出宣传,他和摄影师郭英声抱著海报,在西门町一家一家问,可不可以让云门贴海报。整天下来,只有一家鞋店愿意,郭英声因艺术不被重视而生气,林怀民却非常感谢,终于有一家愿意贴,还送票请他看戏。直到现在,这个经验始终让他记得,票是一张一张卖出去的。林怀民强调,云门的票房,四分之三是工作出来的,文宣要做七次提醒,才能让一个观众真正下手买票。
虽然今日的我们,和当年的林怀民面对的是不同的时空条件。然而,对台湾的表演艺术工作者而言,有个事实从来没变过——创作,永远不只是创作而已。创作者,不可能只专注于创作一件事,创作,就和创业一样,对行政、行销、经营、管理,都得有概念、有想法、有愿景。
过去的环境封闭、资讯不发达、艺术人口少,有心成团经营的人,只要加上努力与坚持,都可以挣得一片天。四十年后的今天,观众人口显著成长,艺文环境也更为「友善」,例如:文化部的演艺团队扶植计划,从一九九二年首届补助八团两千万元,成长到今年的九十八团近一亿八千万元,还不包括今年新增的一亿元「台湾品牌团队」计划。台北艺穗节、国艺会的「新人新视野」专案等计划,也能提供年轻人创作发表的支援。不过,竞争也相对增加,不只是剧场本身的竞争,还包括与影视、网路等娱乐的竞争。
在台湾从事表演艺术特别辛苦吗?林怀民给的答案是,全世界都非常辛苦。台湾政府给得少,机会也不多?林怀民说,错!在台湾起步非常容易,你觉得钱不够,把你丢到纽约,你可能只能在小学礼堂,还要拉人来看,怎么可能到国家剧院实验剧场?但重点是,除了台湾,除了台北,还有别的地方。林怀民认为,当你决定要做什么后,只有你自己能把门关起来,其他的事情没有不可能。也许,过程不如你想的这么顺利,但要搞这个,就要付出代价。所以,别说得太多,做得太少!
在毕业季来临之前,我们制作了「剧场七年级生创业的第一哩路」特别企画,专访「三缺一剧团」、「再现剧团」、「阮剧团」、「周先生与舞者们」、「再拒剧团」、「风格涉」,六个以七年级生为主要组成分子的团队。这些迈入三十大关的剧场新世代,走在这条崎岖难行的创业之路上,他们面对的困难是什么?如何规划、想像团队的发展?他们需要的协助是什么?如何兼顾创作和经营?他们目前正在做的事是什么?对于未来又有什么规画?而更早开始的「创业者」与他们的经验,甚而其他国家的现况,又能带给初出校园、即将投入这一行的表演艺术科班生,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