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蒂冈妮是希腊悲剧中女性自由意志的典型。图为 《安蒂冈妮》排练现场。(许斌 摄)
编辑精选 PAR Choice

穿透当代情境 犀利重诠经典

《又一个,米蒂亚》、《安蒂冈妮》

致力于「国际前卫剧场交流」与「跨文化表演艺术制作」的牯岭街小剧场,今年的制作集合台北、巴黎、釜山、北京跨国创作团队与剧场人,以希腊悲剧为命题,共同面对经典原著重新诠释的工程,推出由法国导演克莱德.夏波和资深剧场人王墨林分别执导的《又一个,米蒂亚》与《安蒂冈妮》。企图穿透当代情境来对希腊悲剧进行解读,并在跨文化团队的激荡过程中,催生更丰厚的意义。

致力于「国际前卫剧场交流」与「跨文化表演艺术制作」的牯岭街小剧场,今年的制作集合台北、巴黎、釜山、北京跨国创作团队与剧场人,以希腊悲剧为命题,共同面对经典原著重新诠释的工程,推出由法国导演克莱德.夏波和资深剧场人王墨林分别执导的《又一个,米蒂亚》与《安蒂冈妮》。企图穿透当代情境来对希腊悲剧进行解读,并在跨文化团队的激荡过程中,催生更丰厚的意义。

《又一个,米蒂亚》

9/12~14  19:30   9/14~15  14:30

《安蒂冈妮》

9/20~22  20:00   9/21~22  14:30

9/25~28  20:00   9/28  14:30

台北 牯岭街小剧场

INFO  02-23919393

希腊悲剧至今历演不衰,成为现代剧场不断挪借取材的珍贵遗产。就题材来看,希腊悲剧用以古喻今的方式,呼应当时雅典的政治社会事件,故事并不停留在表面,而是处处潜藏著微言大义;就演出来看,希腊悲剧迥异于写实主义的表演形式,成为现代剧场在激发创造力上的最佳挑战。

致力于「国际前卫剧场交流」与「跨文化表演艺术制作」的牯岭街小剧场,继二○○一年由台法联合制作的《沃伊采克》后,今年的制作更扩大规模,集合台北、巴黎、釜山、北京跨国创作团队与剧场人,以希腊悲剧为命题,共同面对经典原著重新诠释的工程,推出由法国导演克莱德.夏波(Clyde Chabot)和资深剧场人王墨林分别执导的《又一个,米蒂亚》与《安蒂冈妮》。

《又一个,米蒂亚》检视两性与亲子关系

二○一○年,法国「秘密集社」(La communaute inavouable)导演克莱德.夏波曾以《哈姆雷特机器》为本的影像装置剧场《(剧场的)博物馆》,进驻牯岭街小剧场。该演出模糊了剧场和展场的界线,颠分了「看」与「被看」的绝对区分;既是影像装置展览,又是个需要观众参与才能完成的表演:它从《哈姆雷特机器》中,选择字词,制成八十个中英文纸卡;观众将从纸卡中挑选,并在台湾廿世纪的历史、政治、当代文化的照片投影前,通过摄影,留下自己的肖像,创造属于个人的一段历史记忆。

《又一个,米蒂亚》是夏波由一桩法国的家庭惨案发想,自二○○七年迄今不断实验延伸的「米蒂亚文件」系列之作。 全剧尽管仍以原希腊悲剧所描写的「米蒂亚为报复丈夫杰森的背弃,而杀死两人所生的孩子」为基础,但是在夏波的版本中,更见当代资本主义全球化之下,关于女性、爱情与社会关系的新貌。夏波表示,每个人,或亲或疏,都在这样关乎男与女繁复讯息的文本中,交换著基于个人的经验,关于爱的议题。这种交换/交流,也给予观者有了再次反省男性女性的「各司其所」的真实,以及分离之后,与孩子关系上的那份纠葛情结。

延续《(剧场的)博物馆》的精神,《又一个,米蒂亚》也向观众传递一种开放感受,在不同版本中,不论是剧场或美术馆的空间,夏波总是灵活调整演员数量和技术表现,并且思考如何与当地文化结合。《又一个,米蒂亚》加入台湾演员和乐手周蓉诗和雷煦光,形成了原著的跨文化情境,并通过角色镜像的组列组合,辅以语言与音乐在现场交叠唱和,实现了复语与分身的舞台幻术。

透过《安蒂冈妮》解读亚洲现代化历程

国家颁布的「解严」于今为何?在深以为享有民主、自由的亚洲社会中,「戒严」真的过去了?王墨林藉《安蒂冈妮》,进行一次亚洲观点的解读,除了表述他迄今近卅年来对于前卫剧场的探索与亚洲社会的思考,并企图积极而锐利地穿透当代情境,与「伊底帕斯王三部曲」进行对话。

 《安蒂冈妮》原著中,主人翁安蒂冈妮为安葬因叛国而遭曝尸示众的哥哥,不惜违抗国王命令,最终牺牲性命;国王则为了保全法理道义,亦遭众叛亲离、孤老一生的下场,道尽人性与国法无从两全的极致冲突。王墨林从中看到另一艰难的存在之姿,他说,这是一个饱受城邦暴力欺凌的家族身影,让他反思东亚的生存经验中,无论是台湾或韩国,或是日本,乃至于中国,许多人都是到了一九八○年代,不分阶级地,为现代化付出惨痛的代价,身心承受了莫大的伤痛。城邦的暴力也往往像是种种政权所操作的国家机器,无情地轧过活生生的肉体。这些家族身影十分相仿,晃动著令人动容的生之颤抖。

王墨林从原著中抽取了四名角色:安蒂冈妮、伊斯、克里昂、希门,剪裁出一个新的演出版本。此外,全剧大量引用韩国民众画家洪成潭关于「五月光州」民众抗暴事件的诗作入戏,使得古希腊悲剧走进具体的亚洲戒严时空。来自釜山、北京、台北三地,四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演员,操著各自的母语演出,激荡与冲撞,成为一种认识彼此的繁复过程。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希腊悲剧的经典女性形象

希腊悲剧通过神话故事来反映当代的社会现实,塑造了雄伟的神祗和英雄的形象,同时也塑造了血肉丰满的女性形象。希腊悲剧的三大剧作家,艾斯奇勒斯(Aeschylus)、索发克力斯(Sophocles)以及尤里庇狄斯(Euripides),各自创作了许多以女性为题材的剧作,例如《安蒂冈妮》、《艾蕾克特拉》、《阿尔克提斯》、《米蒂亚》,她们的悲剧故事虽然各不相同,但她们的个性特征、反抗意识和悲剧命运,都烙上了相同的时代和社会的印记。 

 米蒂亚和阿尔克提斯是勇于追求爱情和幸福,为了爱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牺牲亲情和自己的生命的典型。前者因丈夫的背叛,由爱生恨,将自己亲生的两名稚子杀害以泄愤,最后酿成了悲剧。阿尔克提斯更是为了爱,情愿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赎回将死的丈夫。

安蒂冈妮和艾蕾克特拉则是具有自由的意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前者为了埋葬自己哥哥的尸首,使其不致暴露在荒野,不畏强权,无视国王禁令,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后者不肯向她所痛恨的人屈服,不为过舒服安乐的生活,而向杀死父亲的母亲及夺取王位者妥协,最终协助弟弟为父亲复仇。

Authors
作者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 等你来提问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