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话题追踪 Follow-ups

Play Different! 朝24小时不打烊剧场迈进

专访台北艺术中心筹备主任王孟超

甫于去年十月中宣布接任台北第二个国家级剧场——台北艺术中心筹备主任的资深舞台设计师王孟超,本著多年的剧场工作经验,脑中已经画出许多新剧院的未来蓝图,他期待台北艺术中心要玩出不一样的定位,从外型到内涵都很「潮」,打破「只在周末,只演午、晚场」的一般模式,在剧场提供不一样的特色美食,要推出让年轻人、贵妇,都「揪团」参与的演出。

甫于去年十月中宣布接任台北第二个国家级剧场——台北艺术中心筹备主任的资深舞台设计师王孟超,本著多年的剧场工作经验,脑中已经画出许多新剧院的未来蓝图,他期待台北艺术中心要玩出不一样的定位,从外型到内涵都很「潮」,打破「只在周末,只演午、晚场」的一般模式,在剧场提供不一样的特色美食,要推出让年轻人、贵妇,都「揪团」参与的演出。

想像一下,从捷运剑潭站的月台上,就看见光影幻化,表演节目的精采预告,投射在建筑体大型圆球面上。从捷运车站出发,自地下道拾阶而上,出口豁然开朗,小型演奏、街头表演,都在广场上大展身手。而你刚从故宫博物院看完展览,招手和朋友们会合,正要踏进剧场看戏;有人提议,看完戏就去士林夜市吃个宵夜吧?还是,在营业到凌晨的地下室咖啡店,和艺术家见个面、聊聊天?

这些画面,都在台北艺术中心筹备主任王孟超的想像中。

打破成规  廿四小时都「有事发生」

「Play Different!」王孟超说,台湾观众的观戏素质已经培养起来,现在,进剧场看戏,反而变得太严肃了。台北艺术中心要玩出不一样的定位,从外型到内涵都很「潮」,打破「只在周末,只演午、晚场」的一般模式,在剧场提供不一样的特色美食,要推出让年轻人、贵妇,都「揪团」参与的演出。

台北艺术中心占地约两公顷,以中央方型建筑体将大、中、小型三座剧场集于一身。大剧场的观众座位约一千五百席,舞台补足(目前规模相当的)国家剧院右舞台空间狭小之憾;圆球内部是镜框式中型剧场,约八百席,期待让长销式演出在此大展身手;小剧场像个「蓝盒子」,视舞台面向不同的运用,可容纳观众五百至八百位不等,并且提供投影机等科技设备,希望为小型剧团创造更好的利基点。为人所津津乐道的「3+1」剧场,则是打开大、小剧场的隔音墙,透过原先共用的后台,连结成长型的超级大剧院。王孟超指出,长型大剧院的演出形式需要量身订做,「也许一、两年一次,邀请团队、导演,对空间提出想像,提供新的可能性。」

由于腹地有限,王孟超分析:「这里几乎没什么商业空间,就经营面来讲,需要将三个剧场用到最大极限。任何时候,一定有什么事正在发生:装拆台、卸车、演出……不该有全黑的状态,要开创出很高的演出能量。」记者会上提出「廿四小时剧场」的概念,源自营运考量,也包括从业多年的心得及地缘观察:「自己也是做演出的,知道各剧场晚上十点、十一点就得走人,变成事情做不完,首演场是彩排场,很痛苦。在这边,如果你想连夜通宵,把节目做更好,绝对欢迎。甚至,中型剧场,我希望你周间也敢演,甚至不一定七点半开演;比如星期三下午,让学校学生来看;周间两点半,让士林、天母吃下午茶的妇女来看;适合年轻人的节目,子夜场可不可以?士林绝对可以!」

不是盖完就成  环环相扣启动未来

身为筹备主任,王孟超除了和建筑团队密切讨论,从使用者的角度切合团队需求、提升硬体设备,同时身兼营运规划、节目筹备的重责大任。未来,包括节目策展、举办艺术节、剧场行销宣传,都囊括在目前规划的软体建置当中。也正因此,「透过对的人、建立制度,让它变成可以营运的剧场」,是他的重要考量——这一、两年,将致力于推动行政法人的机制。同时,为发挥最大营运效益,内部组织扁平化,将大量起用特约人力。台湾近年累积不少自由接案的剧场工作者,他预计以签约保障时数的方式,让剧场变成前、后台人员的半个家,并且开办训练班,培训更多优秀人才,让服务的观念产生质变。

此外,他也指出,台北艺术中心先天不良的地方在于:辅助空间不足,包括排练空间、行政空间、技术空间和储藏空间等,都是致命伤。向市政府商讨闲置空间再运用的过程中,他也构想:「一个剧场不是盖完就完成了,可以去想像五年、十年后,还要怎么变化。」在他的蓝图中,还要有一个「排练中心」——「不只是排练场,我希望空间够大,大到可以把布景装起来,在那边演练。换景不一定要很快,但可以搭出来。如果要进一步做长销、精致化的节目,势必需要这样的空间磨合。甚至,可以跟学校合作,让学生在这边帮忙装台。学生可以跟专业人士一起搭台、学经验,容易打入这个圈圈。就团队来说,因为不是真正演出,慢一点、出错,都没关系,又可以降低成本。」

此外,他也思考和其他场馆的关系:「我不迷信任何东西一定要在这边首演。这没有意义,很多团队更需要的是有再演的机会。因此,我也不需要和国家剧院竞争。」若档期太满,则和未来座落于芝山站,由国光剧团负责营运的台湾戏剧艺术中心合作:「他们百分之七十要想办法外租。团队可以来我这边演三周,演完到隔壁继续演,互相帮忙,让能量延伸过去。」

王孟超说:「我希望它不只是一个单纯外租的剧场,而要更积极地,去和演出团队合办、洽谈补助,甚至和其他剧场合作、合办、谈co-produce(共制)。台湾有很多小剧团都很厉害,像跨界、多媒体,做得很好,可是走不出去。我们可以试著跟国外的剧场谈co-produce,不只是等你来我这边演,希望未来也要把团队送出去。」

王孟超表示,目前,工期规划在二○一五年底完工,预计先邀请一些国内、外表演节目试演,「测试节目,也测试观众;看看观众群在哪?观众进来有哪些问题?」测试完成,休馆两个月,进行调整、修正。理想中,希望在二○一六年的八、九月间,配合台北艺术节开幕,也补上国家剧院休馆期间,台北市表演艺术空间的不足。目前,王孟超已开始规划、洽谈试演节目跟开幕节目。他特别强调,更生活化,或者,能跟生活更紧密连结,都是表演艺术场馆未来走向的国际趋势。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