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剖面》中,探究爱情最终的失落,解剖欲望的残酷本质。图为排练现场。(许斌 摄)
编辑精选 PAR Choice

《爱情剖面》 揭露爱情的残酷本质

马里伏与莎拉.肯恩 两文本跨时空交会

当十八世纪的古典剧作与廿世纪末的当代新文本并置在舞台上,会擦撞出怎样的剧场火花?法国导演法兰克.迪麦可应两厅院之邀,执导结合马里伏《争执》与莎拉.肯恩《渴求》并置的《爱情剖面》,透过同一组演员的演绎,剖析爱情的残酷本质。

当十八世纪的古典剧作与廿世纪末的当代新文本并置在舞台上,会擦撞出怎样的剧场火花?法国导演法兰克.迪麦可应两厅院之邀,执导结合马里伏《争执》与莎拉.肯恩《渴求》并置的《爱情剖面》,透过同一组演员的演绎,剖析爱情的残酷本质。

2014TIFA—埃梅剧团《爱情剖面》

2014/2/28~3/1  19:30  

2014/3/1~2  14: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

INFO  02-33939888

法国剧作家马里伏(Marivaux)的《争执》Disputes和英国剧作家莎拉.肯恩(Sarah Kane)的《渴求》Crave,一个是十八世纪的古典剧作,一个是廿世纪末的当代新文本;前者以法式宫廷语言写成,对白巧妙讥讽,后者则如同一首多声部的长诗,风格强烈。法国导演法兰克.迪麦可(Franck Dimech)在新作《爱情剖面》中,将这两个完全不同形式、文体,横跨两种时空的文本,并置对照,透过同一舞台空间、同一组演员的轮番演绎,探究爱情最终的失落,解剖欲望的残酷本质。

剧作家对于年轻人的临床诊断

《争执》描述四个青少年自小被分别隔绝于孤立的庄园内,以为这世界上只有自己和负责教养的管家,从未见过第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长相。初探世事的两男两女,因刻意的安排而彼此相遇,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皇室的爱情活体实验。法兰克表示,马里伏的剧本揭露了人陷入爱情的不同状态,特别是剧中人都是初次从爱情关系中接触世界、认识自我与他人。他参照罗兰.巴特《恋人絮语》的说法,爱情可以分成三个过程,从一开始的狂喜,到了然于心的清澈,最终伴随而来的是失落、痛苦。

剧作家透过大量镜子、肖像的隐喻,呈现渴望与被渴望的镜像关系,轻快幽默的喜剧基调下,隐藏的却是爱情的专制与暴力。法兰克说:「人在爱情里面都很像希腊神话的尤纳西斯,就是自恋狂。欲望一个对象,想跟对方在一起,就会不断投射自己理想的形象,想要把他变成我们向往的那个人。这是一种殖民,同化他人的心态,比占有更强烈。」

《渴求》彻底支解了叙事逻辑,没有任何舞台指示,摒除一切角色和时空背景的线索,人物与台词就像乐器和音符,以更直接、更赤裸的方式,将自我的内在冲突诉诸於戏剧本文之中,述说著爱之不可得的抑郁与苦难。文字结构音乐性极强,四个角色时而交谈,时而自白,或是记忆,或是思想,或是梦,交叠的词语纷杂零散地暗示了创伤和悲痛。

马里伏的剧本没有为爱情下定论,莎拉.肯恩却一刀划开,血淋淋地表达当代人面对爱情的迷惘、虚空、沮丧和苍白。把两个剧本摆在一起,法兰克有一个假设——两者都是剧作家对于年轻人的临床诊断。相较于《争执》中,四个年轻人的天真无知,「第一次」体验爱情的身体和心理反应,在《渴求》中,四个角色则太过清明、太知道他们完全无路可出,濒临死亡般,「最后一次」的绝望。选择《渴求》作为《争执》的结论,法兰克认为,莎拉.肯恩的文本其实建筑在马里伏文本的废墟之上。

这次演出如同一座「电力的剧场」

法兰克指出,他的工作方式和电影导演布列松一样,需要花很多时间在排练上,只有通过排练,才能理解自己真正要做的事,并且重新发现、打破预设的想法。《爱情剖面》排练至今,法兰克说,两个剧本都充满陷阱,存在著矛盾、双重的对位关系。「事实上,莎拉.肯恩是一个非常幽默的剧作家,她的台词有很多嘲讽,而且非常轻巧;反观马里伏,对白表面看来好笑,也真的是喜剧,但背后却潜藏残酷。」

多次和台湾演员工作,因为语言的隔阂,「倾听」反而变得异常重要。法兰克表示:「在法国,因为太熟悉语言了,像是语意的人质,很快会被语言的指涉性捆绑住。在台湾,自己好像从原来的语言解放出来,重新审视语言的音乐性,处理更多身体表演,以及超越字词表层的细腻、微妙之处。」他形容这次的演出,如同一座「电力的剧场」,电的回路就像爱情,时而通电、时而短路,时而擦出火花,甚至会大爆炸。

舞台视觉具体呼应了法兰克的概念,地板上布满金属块状物及错落的钢条,形成演员行走和动作的障碍;舞台后方有一间工作室,舞台设计在演出当下,不断挪移搬动场上的物件,并将金属钢条焊接成奇怪的装置,再重新毁坏。悬挂的大布幕,会随著剧情进展一块一块掉落地面,最终整个舞台还原为赤裸的剧场空间,宛如一个虚无、荒凉的废墟。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马里伏与莎拉.肯恩

十八世纪是法国喜剧的黄金时代,马里伏正是此时期最著名的剧作家,作品深受义大利喜剧影响,然而他并非一味抄袭义式喜剧,除了截长补短、成功将之法国化之外,更大胆地摆脱法国古典喜剧的传统束缚,开创了空前绝后的法式爱情喜剧。马里伏以他特有的语言来描述男女主角复杂的心理变化,马里伏式的风格(Le Marivaudage)也因而产生,如今指的是沙龙式优雅的谈情说爱、细腻的感情分析。由于马里伏笔下人物流露的复杂心境,令现代观众产生认同与共鸣,在今日法国,除了莫里哀之外,马里伏是的作品是最长常被上舞台的古典喜剧作家。他的戏剧作品更是法兰西剧院不可或缺的剧目。

莎拉.肯恩是英国当代剧作家。在短短廿八年的生命中,这位受忧郁症所苦、最终自杀身亡的戏剧天才只留下了五部剧作,但每部作品皆呈现出极具爆炸性的戏剧张力。她擅于以极度残酷和血腥的意象,直接展示人类社会的黑暗面。她的作品大都以性欲、肉体之痛、扭曲的爱情、暴力、死亡、救赎等为主题,并以风格的语言和绵密的诗意,挑战传统的剧本写作,开创独特的戏剧形式。她对当代剧场的挑战和冲击,使她成为英国、欧洲以至世界剧坛中演出量最高的当代剧作家之一。评论界一般把莎拉.肯恩称为英国「直面剧场」(In-yer-face theatre)的代表人物,开拓了新文本的风潮。(廖俊逞)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