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主要取诗句所予人的意境,「孤独感」成为整个制作团队希望营造出的舞台意象。(陈又维 摄 舞蹈空间舞团 提供)
焦点专题 Focus 与文本共舞

《回》 一句诗舞出一场孤独禅境

《回》虽从白居易的诗出发,但杨铭隆强调,主要取诗句所予人的意境,于是乎,「孤独感」成为整个制作团队希望营造出的舞台意象,「但不是凄凉,而是每个人终其一生,最后都只有自己。」杨铭隆补充。而所有的回忆、记忆,便会在梁小卫所饰演的女子步行向远方时,慢慢展开……

《回》虽从白居易的诗出发,但杨铭隆强调,主要取诗句所予人的意境,于是乎,「孤独感」成为整个制作团队希望营造出的舞台意象,「但不是凄凉,而是每个人终其一生,最后都只有自己。」杨铭隆补充。而所有的回忆、记忆,便会在梁小卫所饰演的女子步行向远方时,慢慢展开……

2015舞蹈秋天-舞蹈空间 X 谭盾计划《回》

11/13~14  19:45  11/15  14:45

台北 国家戏剧院

2015歌剧院序曲——舞蹈空间舞蹈团《回》

11/28  19:30   11/29  14:30

彰化县员林演艺厅表演厅

INFO  02-33939888、04-22511777

「一位女子,踽踽独行向远方,所经之处,叶木萧瑟而立,身旁白雪累积,她拨著、撩著、穿梭著,怎么就是不敌时间给的缠绕。」编舞家杨铭隆说:「这次不会大跳现代舞,以贴近诗意为主。」禅境,于焉而生。

原来是「回」看自己

今年,舞蹈空间广邀各路名家,从白居易的七言律诗〈寄殷协律〉中一句「雪月花时最忆君」出发,为两厅院「舞蹈秋天」制作舞作《回》,台湾编舞家杨铭隆与另一位曾任荷兰舞蹈剧场的西班牙籍编舞家伊凡.沛瑞兹(Ivan Perez)各展身手,此外,更邀请曾于二○○一年因李安执导《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原声音乐奖的谭盾,以及英国剧场导演与舞台设计双栖的乔许.阿姆斯壮(Josh Armstrong),各大家穿越古今,共聚于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境当中。

《回》虽从白居易的诗出发,但杨铭隆强调,主要取诗句所予人的意境,于是乎,「孤独感」成为整个制作团队希望营造出的舞台意象,「但不是凄凉,而是每个人终其一生,最后都只有自己。」杨铭隆补充。而所有的回忆、记忆,便会在梁小卫所饰演的女子步行向远方时,慢慢展开,舞台上不只一个角色,但可能都是「自己」。所以说,「『雪月花时最忆君』的『君』字,可能是过去的自己、现在的自己、东方的自己,甚至西方的自己。」语毕,杨铭隆又拉开更大视野,说道:「这些自己,也可能是某种社会规范的投射」。就此而言,忆君,《回》大概也像是一个人走到最后,对于自己与社会、自由与束缚的一种反思与内省吧,如同舞台上独舞与群舞、长布条的裹缠、旋绕,反复思量、反复辩证。

「束缚」与「操控」  永恒的人性命题

关于「束缚」与「操控」的主题,一直是杨铭隆舞作中常出现的命题,最有名的便是「东风三部曲」(2002-2005)中的操偶身体与被绳索捆绑的意象。到了二○一五年的《回》,即便以合作方式进行,导演甚至须整合两位编舞家的创作,合而为一,「束缚」与「操控」的主题,如同人生功课般,又再次回到杨铭隆的创作中,只是这回不太一样了。女性开始一点一滴、来来回回地,解脱象征古代女性裹脚布的长布条,操控与被操控之间的界线也逐渐模糊,乍看之下,动力不再如「东风三部曲」的决绝,操控者与被操控者截然二分,有些时候,被操控者其实早已内化操控,成为操控自己的人。

虽然从古代女性的裹脚布意象出发,「束缚」与「操控」其实古今皆然,「很多事情只是以不同面向在历史上重复发生,因为这是人性。」杨铭隆语重心长地说。于是,「在这次的创作中,我也希望从身为廿一世纪的当代东方人角度著手,如何看待过去的回忆,过去的自己。」导演贾许.阿姆斯壮搜集两位编舞家的想法,辅以各方研究下,秉持「可表演的视觉,并找寻流动意象中的视觉驻足点」的概念,设定叙事性但非故事的文本,以整合两位编舞家概念。于是,杨铭隆处理过去的自己,重禅意,伊凡.沛瑞兹则处理现在与未来的自己,具爆发力,两支作品如何交融为一支,大大考验著导演与制作团队。

视听若即若离  成就禅境

除了聚集了舞蹈与剧场名家以外,音乐家谭盾的乐曲更是制作中的一大亮点。由于此次《回》邀请的乐曲,皆是谭盾早期作品,最早甚至有一九八九年的作品Traces及一九九三年为了纪念好友兼导师的美国现代音乐大师约翰.凯吉(John Cage)所谱的「钢琴的指弹和弦」C-A-G-E,和整场以水的拍打、舀水、倒水声为旋律的乐曲。编舞家杨铭隆坦言,初次听到这些曲目的直觉其实是「简单、担心不够厚实」,然而,接收音乐所给出的讯息后,他便著手开始编舞,暂将乐曲搁置一旁。「我关注的是音乐的质地。」他说,与音乐保持一种若即若离、时而碰撞、时而拉扯的关系,这是杨铭隆一贯的编舞手法,也是后现代舞蹈处理音乐的常见态度。有趣的是,《回》的身体与音乐竟出奇地浑然天成,听觉的简约、定静,帮助视觉中心集中在舞者身体上,身体的繁复、缠绕、动力走向等表达,均得以被专注聆听、清晰接收。

此次舞蹈空间号召各领域艺术家,除了从合作中看到限制与突破,更多的,也许是无论东西方,一同望向的其实是镜中的、文化与集体意识下的自己,然而,套句编舞者杨铭隆的话「我们永远有选择解放的权利」,束缚与解放之间,但求无愧而已。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