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秋天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乘載肉身曖昧 探索存在奧秘
《器》是戴米恩.雅勒首次以日本為靈感,並與當地藝術家和舞者共同發展的作品。對他而言,日本具有一種深刻的矛盾,無論其觸及強調個人價值的消費主義和集體共融的民族精神、對傳統文化的堅持與對未來新科技的渴望等。在這齣舞作中,他試圖以身體探詢這種曖昧性,像是介於固態和液體的肉身、動靜之間的緩慢變化、誕生與死亡的一線之隔。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流動的舞蹈能量 突破人類至上的僵局
黯黑的舞台空間中,詭譎生物在粼粼水面上逐漸褪去滿是皺褶的皮囊,它們如昆蟲破蛹般緩緩移動,呈現出千奇百怪的各種型態這是即將造訪台北演出的舞作《器》,由在歐陸備受矚目的比利時編舞家戴米恩.雅勒與日本雕塑家名和晃平共同創作。戲劇科班出身,後成為舞者與編舞家的雅勒勇於嘗試跨界創作,作品橫跨視覺藝術、流行音樂、劇場及時尚等各種領域,作品風貌多元,透過專訪,讓我們一探他的創作理念與《器》的創作過程。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破」與「重來」
今年兩廳院的「舞蹈秋天」很特別,特別的不只是節目精采,它還顯得特別剽悍、特別銳利,更特別的是,它還是這起始於二○○六年「舞蹈春天」到二○一○年轉為「舞蹈秋天」系列節目的最後一年。沒錯,這每兩年的舞蹈盛宴,自明年起,即將有大破大立的新轉變。在今年「舞蹈秋天」的宣告記者會上,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藝術創作界線正快速消弭,二○二○年起,每兩年一度的『舞蹈秋天』與『國際劇場藝術節』將會合併,成為一年一度戲劇與舞蹈的綜合性藝術節,並以重要的社會議題為策展主軸,邀請國內外具有反思能量與獨到見解的藝術創作者參與,打造一系列台灣最前衛、最具『挑釁意味』的表演藝術節!」 所以在這最後一屆的「舞蹈秋天」中,我們就不難看出節目的安排上,已有為明年策展暖身的端倪。第一檔就是今年四月上旬在巴黎夏佑劇院(Thtre national de la danse Chaillot)上演,敝刊319期「四界看表演」單元才介紹的《還是有點希望的啊!混帳》(註)。這支舞蹈是加拿大編舞家菲德希克.葛拉威的作品,在舞作中編舞家從頭到尾都在舞台上,但自己本人卻沒有上台跳舞,而是與樂團一起演奏音樂,他將舞台打造了成一場野蠻、性感、純粹、原始的黑暗憂鬱派對,在慾望的氛圍與喘息間,對著觀眾述說創作者的責任。舞者們在音樂節推動下,漸漸將節奏帶入全身,讓不斷重複的音符帶領著身軀,跨入近乎瘋狂恍惚的疲憊狀態。整齣舞作就如同該文作者所形容:「在大汗淋漓的顫抖慾望中,抵抗某種巨大無形力量的同時,尋找超越人類意識的深層意義」。 第二檔則是國內三位新銳舞蹈家:田孝慈、鄭皓、蘇品文,帶來三支實驗性的作品所組成的《微舞作》,接下來還有蘇文琪的《人類黑區》,及六度來台的英國舞蹈明星阿喀郎.汗,也在今年帶來他舞者生涯的最後一支獨舞作品《陌生人》。而台灣編舞家何曉玫也從對真實疼痛的執著中迸射靈感,並映照生物學中「極相林」的意象,創發同名舞作《極相林》。綜觀今年「舞蹈秋天」共九檔演出,不難發現,現下舞作都不只是以肢體呈現美感或炫耀技巧的精湛,而是企圖以身體取代語言,與觀眾對話,探問當代議題。所以,本期特別企畫也由此出發,我們也針對四組關鍵字:自然、性、死亡、科學,與讀者一同探看當代舞蹈。 最後不能不提的,今年「舞蹈秋
-
舞蹈 田孝慈、鄭皓、蘇品文的《微舞作》
「神話」為題 掘探生命當下
今年「舞蹈秋天」的《微舞作》,由鄭皓、蘇品文、田孝慈擔綱上陣,這回的命題是「神話」,三位新生代編舞家各自從自身體驗取徑:鄭皓的《觸底的形色》從近年的生命低潮狀態,發展為對於量子力學和測不準原理的思考;作為性別研究者、女性主義倡議者的蘇品文,則希望讓觀者在《嗯哼》閱讀到女人與性的關係;田孝慈則以《清醒夢》作為個人創作階段性的回顧,質疑僵固的慣常。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面對生命 拔撐著真實的疼痛
編舞家何曉玫的《極相林》,舞名來自生物學名詞,意指「物種的演替巔峰」,是一個群落中複雜而穩定的平衡狀態。她藉此延伸,探索生命中那些「尖尖細細、破碎的」生命力,如何脆弱地拔撐著生態╱生命的平衡。透過舞者身體的肉搏、堆疊、壓迫,她找一個讓舞者痛的方法,因為痛,所以「真實有感」,所以震懾人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丹麥編舞家
麥特.英格瓦森 拒絕宰制 享受歡愉
以舞蹈回應社會論述、處理時事議題,可說是丹麥編舞家麥特.英格瓦森長期以來的創作動力。同時身為學者與編舞家的她,將帶著作品《高潮》首度造訪台灣,舞作中十五位舞者穿上造型一致的連身衣,遮掩了每個人獨特的身體特徵,如雕塑般擺出各種性交姿勢,麥特藉由她一再強調的「匿名性」,試圖突顯(或說抹除)我們社會無所不在的性別宰制與權力結構。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戰中的殖民兵 為誰而亡的戰士魂
歷史是勝利者寫的,但歷史的背面,掩埋了多少當權者忽視的故事?向來不畏於顛覆既有觀點的阿喀郎.汗將帶來台灣的作品《陌生人》,即著眼於敏感的種族問題,挖掘一次大戰當中被忽略的印度殖民兵歷史。作為阿喀郎的生涯最後一支獨舞,《陌生人》以原為印度舞者的士兵為主角,以普羅米修斯神話為隱喻,重點回顧了阿喀郎的舞蹈生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極簡與理性中 測量創作的溫度
從二○一○年開始創作的比利時編舞家楊.馬騰斯,作品多是關於人在社會網絡中的肖像與關係,及身體如何透過自身在空間的運動,與表演者在執行動作時的狀態,提供一非戲劇性的敘事、但具有辨識度的視覺景觀,勾出觀眾的想像與詮釋。這次訪台的《嘗試》與《三之律》,前者透過跳舞、寫作與語言,如解剖學般剖析創作的步驟;後者則透過組合動作、音樂與燈光,在重複且規律的時間推衍下,將舞者的個人性與表演性逐漸抹去,舞者身體的真實、敏感與荒蕪,得以浮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跳脫人類本位 在劇場為地球歷史考古
近年來,全球暖化不再是報紙上的標題,其所造成的極端氣候現象,已經在你我的日常中發生,「世界末日」「人類毀滅」的危機感也油然而生,但蘇文琪的《人類黑區》卻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她建立一條尺度極為寬廣,橫越億萬年的時間軸,從遠古重溯地球地質變化,談論地質與生命的演化,用她的話說,是要「在劇場為地球的歷史考古」。
-
舞蹈
個人風格再展示
演出完畢後,與友人在劇院外觀後評,提到古數年前在香港曾經發表短作品。我們都忘了細節,只記得那作品帶點幽默。如果那淺淺的笑意沒有離棄古的話,它可能在《插銷》中悄然現身了。雖然作品有瑕疵,但是它代表了一個年輕編舞者向著個人特色的堅定前進。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創作路上早期的成功有時只會帶來迷失,未到不惑之年而做到不惑,本身已值得鼓勵。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灰階童趣到大師經典 身體美學的執迷追求
長年在歐陸發展,作品也備受肯定的編舞家孫尚綺,集舞者與編舞者於一身,坦言自己「對身體美學的追求非常瘋狂。」他這個冬天特地返台,帶來兩齣作品《Spur/溯形》與《攝影師》,分別與貝艾特.福瑞和菲利普.格拉斯的音樂互動,觀眾將可一覽他如何讓舞者身體與音樂馳騁、抗衡、遊刃有餘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科學與藝術的共振 蘇文琪邁向創作新里程
源於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駐村經驗,編舞家蘇文琪看到科學家以各種實驗數據分析物理現象,不斷自我批判,如藝術家面對創作,「科學家與藝術家很像,都提出未知的假設,用很多東西去佐證,追求真相,或事實。」在CERN探究微觀世界的研究中,粒子是科學家們的單位,蘇文琪也試圖將舞台元素分解為最小單位,《全然的愛與真實》回應了科學家研究假設所投入的信仰與執著。
-
即將上場 Preview 以色列L-E-V舞團
《強迫症之戀》 深情反覆的舞蹈詩句
出身巴希瓦現代舞團的以色列編舞家莎倫.伊爾與其L-E-V舞團,將於十一月初首度訪台,演出《強迫症之戀》。舞作靈感來自患有強迫症的美國詩人尼爾.希爾伯恩朗誦自傳詩〈強迫症〉的影片,透過強烈的電子節奏與反覆持續的肢體編排,編舞家呈現了詩人內在的暗黑世界。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身障表演藝術家
克萊兒.康寧漢 坦然面對自己的限制
使用手杖超過廿個年頭,對英國障礙藝術家克萊兒.康寧漢來說,手杖不僅是生活中她賴以行進的工具,更是她身體的延伸,賦予她額外的能力,進而成為她藝術表現的創意源頭。年輕時的康寧漢,作品中大量使用歌唱、空中特技、與高難度的手杖技巧,彷彿是恨不得能證明自己的能力;然而到了將訪台演出的《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她所坦然展現的,反而是自己的諸般限制與非能力。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不止於身體的奇觀創作者
暑假結束了,秋天即將到來,兩年一度的「舞蹈秋天」也將隆重登場。今年除了有兩廳院駐館藝術家蘇文琪參與、有林懷民編舞的雲門新作壓軸,在此之前,讓我們先來認識幾位計畫造訪台灣的藝術家,他們如何將「編舞」的概念,拓展到整個演出的每樣細節,有如作畫般,於台上盡情揮灑,打造不可思議的舞台奇觀。他們不只是編舞家甚至也不覺得自己是編舞家。 曾與日本音樂家坂本龍一、狂言師野村萬齋合作的高谷史郎,其實出身於環境設計學系,最初接觸舞蹈,只是享受在劇場做實驗的感覺,認為舞台設計與裝置藝術或許沒什麼不同。而後,他發現了劇場裡有種奇妙的「時間軸」,並開始結合影像,以更多不同的方式創作,持續他獨特又神奇的實驗。此次來台的作品《靜╱止》即是一個對於時間的概念探究,英文名稱ST/LL,中間以斜線符號代替字母I,瞬間分隔出、切開了原是一體的文字、創造了兩邊不同的字母。有趣的是,在他的演出裡,即時影像投影與舞者一起在觀眾面前一前一後共舞;完全以水覆蓋的舞台,又成了上下的鏡像。人動了、一切也開始啟動。當一切靜止的時候,世界還有沒有時間? 另外,還有兩位「奧運級」的表演藝術家,也將帶來他們令人震撼連連的舞蹈作品。來自希臘的帕派約安努是二○○四年雅典奧運與二○一五年歐洲運動會開幕式導演,他的作品不只是一個「美」字可以形容,也不光是美,更充滿了詩意、帶著令人好奇的神祕,還有如史詩、如名畫般的哲思與深意。來自巴西、於十月應新舞臺藝術節之邀來訪的黛博拉.寇克,則是去年里約奧運開幕式的舞蹈總監,也曾擔任太陽馬戲導演。在她舞作中登台的巨型道具,將讓所有觀眾目瞪口呆,大風扇、攀岩牆與旋轉紡車,舞者不只是跳舞,還要賣命,受過高強度的訓練達到精準的肌力控制,超越自我,更完成奇想。 每年此時,也正是世界各大樂團公布新樂季節目的時候,都讓樂迷們伸長脖子、睜大眼睛,默默地想像與期待著。所以,在本月份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德奧、英法、中港澳等地,一七/一八樂季分別規劃了怎麼樣的系列演出;而台灣的西樂團與國樂團,又有些什麼主題呢?是耳目一新,還是毫不意外,順便也聽聽樂評人們有些什麼推薦和觀察分析。
-
特別企畫 Feature 希臘編舞家
帕派約安努 自然無為 身體煉金
希臘編舞家帕派約安努的父親是工匠,他自小接觸繪畫與雕塑等需要與真實物質相伴的創作媒材,即便從凝結時空的靜態視覺,到帕派約安努口中「透過流動的時間與空間生成能量」的舞台表演,不變的是其一貫對待「自然物質」的堅持。只是現在,油彩與雕塑原料成了「用肌肉、骨頭、皮膚等自然物質所組成的人體」。創作,對帕派約安努而言,代表他真正用雙手與身體工作。這般對於物質的執著,正如讓象徵物質神秘質變的「煉金術」成了他的創作隱喻。
-
特別企畫 Feature 日本導演暨裝置藝術家
高谷史郎 動靜之間 書寫時間
原本專攻建築與設計的高谷史郎,因緣際會加入了Dumb Type這個跨領域的表演團體,從此與劇場結下不解之緣。對他而言,劇場設計與裝置藝術最大的不同,就是「時間」,而即將訪台的作品《靜/止》,核心概念就是「時間」,他使用黑色的水覆滿地板,「時間跟一整面漂亮的平面成為一體的存在」,透過平靜水面上人的活動,讓人意識到時間的存在。
-
特別企畫 Feature 高谷史郎親口解密
《靜/止》奇觀幕後
舞台上狹長的天幕,如魔術般映出一幅幅令人驚嘆的畫面:舞台上的演員被投影在螢幕上,彷彿正在下墜;長桌上的杯盤放大呈現,卻是難以想像的視角;台上舞者起舞,螢幕上的舞者也起舞,影像與真人間似同步非同步這些奇妙的圖像構成,是怎麼辦到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中國編舞家
古佳妮 慢工細磨 舞出生活的重量
擁有長年道地且深厚的芭蕾與中國傳統舞蹈訓練,「好奇寶寶」古佳妮並不滿足於只當一位呈現精湛身體技巧與體系美學的舞者,她想要看到「人」,於是走上獨立編舞家的艱辛道路。即將於十一月帶著作品《插銷》訪台,這是古佳妮與舞者在沒有空調的排練場飆汗長達十個月的成果,透過翻玩日常物件,舞者身體重量的連續移轉,呈現人與人之間連環的因果關係。細工慢磨的成果,正是古佳妮生活的重量。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編舞家
謝杰樺 不斷提問 放舞自由
在現今台灣舞壇中,具建築與舞蹈雙重背景的謝杰樺,作品強調以理性邏輯辯證作為創作出發點,讓他顯得分外獨特。近年作品高度關注權力關係的謝杰樺,新作《去自由》則聚焦於編舞家與舞者既拉鋸又合作、既控制又脫逃的互動關係,他透過不停對舞者提問,討論如何從關節與四肢的組成、骨骼與肌肉的對應關係、重心支撐的物理原理等概念,組織出一個個動作和舞句;也將編舞家與舞者的溝通模式,重新形成一個相互往返的動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