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舞蹈秋天

相關文章 30 篇
  • 戴米恩.雅勒 & 名和晃平《器》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乘載肉身曖昧 探索存在奧秘

    《器》是戴米恩.雅勒首次以日本為靈感,並與當地藝術家和舞者共同發展的作品。對他而言,日本具有一種深刻的矛盾,無論其觸及強調個人價值的消費主義和集體共融的民族精神、對傳統文化的堅持與對未來新科技的渴望等。在這齣舞作中,他試圖以身體探詢這種曖昧性,像是介於固態和液體的肉身、動靜之間的緩慢變化、誕生與死亡的一線之隔。

    文字|王世偉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戴米恩.雅勒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流動的舞蹈能量 突破人類至上的僵局

    黯黑的舞台空間中,詭譎生物在粼粼水面上逐漸褪去滿是皺褶的皮囊,它們如昆蟲破蛹般緩緩移動,呈現出千奇百怪的各種型態這是即將造訪台北演出的舞作《器》,由在歐陸備受矚目的比利時編舞家戴米恩.雅勒與日本雕塑家名和晃平共同創作。戲劇科班出身,後成為舞者與編舞家的雅勒勇於嘗試跨界創作,作品橫跨視覺藝術、流行音樂、劇場及時尚等各種領域,作品風貌多元,透過專訪,讓我們一探他的創作理念與《器》的創作過程。

    文字|王世偉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破」與「重來」

    今年兩廳院的「舞蹈秋天」很特別,特別的不只是節目精采,它還顯得特別剽悍、特別銳利,更特別的是,它還是這起始於二○○六年「舞蹈春天」到二○一○年轉為「舞蹈秋天」系列節目的最後一年。沒錯,這每兩年的舞蹈盛宴,自明年起,即將有大破大立的新轉變。在今年「舞蹈秋天」的宣告記者會上,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藝術創作界線正快速消弭,二○二○年起,每兩年一度的『舞蹈秋天』與『國際劇場藝術節』將會合併,成為一年一度戲劇與舞蹈的綜合性藝術節,並以重要的社會議題為策展主軸,邀請國內外具有反思能量與獨到見解的藝術創作者參與,打造一系列台灣最前衛、最具『挑釁意味』的表演藝術節!」 所以在這最後一屆的「舞蹈秋天」中,我們就不難看出節目的安排上,已有為明年策展暖身的端倪。第一檔就是今年四月上旬在巴黎夏佑劇院(Thtre national de la danse Chaillot)上演,敝刊319期「四界看表演」單元才介紹的《還是有點希望的啊!混帳》(註)。這支舞蹈是加拿大編舞家菲德希克.葛拉威的作品,在舞作中編舞家從頭到尾都在舞台上,但自己本人卻沒有上台跳舞,而是與樂團一起演奏音樂,他將舞台打造了成一場野蠻、性感、純粹、原始的黑暗憂鬱派對,在慾望的氛圍與喘息間,對著觀眾述說創作者的責任。舞者們在音樂節推動下,漸漸將節奏帶入全身,讓不斷重複的音符帶領著身軀,跨入近乎瘋狂恍惚的疲憊狀態。整齣舞作就如同該文作者所形容:「在大汗淋漓的顫抖慾望中,抵抗某種巨大無形力量的同時,尋找超越人類意識的深層意義」。 第二檔則是國內三位新銳舞蹈家:田孝慈、鄭皓、蘇品文,帶來三支實驗性的作品所組成的《微舞作》,接下來還有蘇文琪的《人類黑區》,及六度來台的英國舞蹈明星阿喀郎.汗,也在今年帶來他舞者生涯的最後一支獨舞作品《陌生人》。而台灣編舞家何曉玫也從對真實疼痛的執著中迸射靈感,並映照生物學中「極相林」的意象,創發同名舞作《極相林》。綜觀今年「舞蹈秋天」共九檔演出,不難發現,現下舞作都不只是以肢體呈現美感或炫耀技巧的精湛,而是企圖以身體取代語言,與觀眾對話,探問當代議題。所以,本期特別企畫也由此出發,我們也針對四組關鍵字:自然、性、死亡、科學,與讀者一同探看當代舞蹈。 最後不能不提的,今年「舞蹈秋

    文字|黎家齊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微舞作》的三位編舞家:(左起)鄭皓、田孝慈、蘇品文。
    舞蹈 田孝慈、鄭皓、蘇品文的《微舞作》

    「神話」為題 掘探生命當下

    今年「舞蹈秋天」的《微舞作》,由鄭皓、蘇品文、田孝慈擔綱上陣,這回的命題是「神話」,三位新生代編舞家各自從自身體驗取徑:鄭皓的《觸底的形色》從近年的生命低潮狀態,發展為對於量子力學和測不準原理的思考;作為性別研究者、女性主義倡議者的蘇品文,則希望讓觀者在《嗯哼》閱讀到女人與性的關係;田孝慈則以《清醒夢》作為個人創作階段性的回顧,質疑僵固的慣常。

    文字|羅倩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極相林》
    特別企畫 Feature

    面對生命 拔撐著真實的疼痛

    編舞家何曉玫的《極相林》,舞名來自生物學名詞,意指「物種的演替巔峰」,是一個群落中複雜而穩定的平衡狀態。她藉此延伸,探索生命中那些「尖尖細細、破碎的」生命力,如何脆弱地拔撐著生態╱生命的平衡。透過舞者身體的肉搏、堆疊、壓迫,她找一個讓舞者痛的方法,因為痛,所以「真實有感」,所以震懾人心。

    文字|王昱程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麥特.英格瓦森
    特別企畫 Feature 丹麥編舞家

    麥特.英格瓦森 拒絕宰制 享受歡愉

    以舞蹈回應社會論述、處理時事議題,可說是丹麥編舞家麥特.英格瓦森長期以來的創作動力。同時身為學者與編舞家的她,將帶著作品《高潮》首度造訪台灣,舞作中十五位舞者穿上造型一致的連身衣,遮掩了每個人獨特的身體特徵,如雕塑般擺出各種性交姿勢,麥特藉由她一再強調的「匿名性」,試圖突顯(或說抹除)我們社會無所不在的性別宰制與權力結構。

    文字|白斐嵐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阿喀郎.汗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戰中的殖民兵 為誰而亡的戰士魂

    歷史是勝利者寫的,但歷史的背面,掩埋了多少當權者忽視的故事?向來不畏於顛覆既有觀點的阿喀郎.汗將帶來台灣的作品《陌生人》,即著眼於敏感的種族問題,挖掘一次大戰當中被忽略的印度殖民兵歷史。作為阿喀郎的生涯最後一支獨舞,《陌生人》以原為印度舞者的士兵為主角,以普羅米修斯神話為隱喻,重點回顧了阿喀郎的舞蹈生涯。

    文字|林農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嘗試》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極簡與理性中 測量創作的溫度

    從二○一○年開始創作的比利時編舞家楊.馬騰斯,作品多是關於人在社會網絡中的肖像與關係,及身體如何透過自身在空間的運動,與表演者在執行動作時的狀態,提供一非戲劇性的敘事、但具有辨識度的視覺景觀,勾出觀眾的想像與詮釋。這次訪台的《嘗試》與《三之律》,前者透過跳舞、寫作與語言,如解剖學般剖析創作的步驟;後者則透過組合動作、音樂與燈光,在重複且規律的時間推衍下,將舞者的個人性與表演性逐漸抹去,舞者身體的真實、敏感與荒蕪,得以浮現。

    文字|吳孟軒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編舞家蘇文琪與劇組在實驗劇場中進行《人類黑區》舞台測試。
    特別企畫 Feature

    跳脫人類本位 在劇場為地球歷史考古

    近年來,全球暖化不再是報紙上的標題,其所造成的極端氣候現象,已經在你我的日常中發生,「世界末日」「人類毀滅」的危機感也油然而生,但蘇文琪的《人類黑區》卻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她建立一條尺度極為寬廣,橫越億萬年的時間軸,從遠古重溯地球地質變化,談論地質與生命的演化,用她的話說,是要「在劇場為地球的歷史考古」。

    文字|張慧慧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三位舞者的中性形象,儼然是在男性主導社會中一次女性主義式的宣示。
    舞蹈

    個人風格再展示

    演出完畢後,與友人在劇院外觀後評,提到古數年前在香港曾經發表短作品。我們都忘了細節,只記得那作品帶點幽默。如果那淺淺的笑意沒有離棄古的話,它可能在《插銷》中悄然現身了。雖然作品有瑕疵,但是它代表了一個年輕編舞者向著個人特色的堅定前進。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創作路上早期的成功有時只會帶來迷失,未到不惑之年而做到不惑,本身已值得鼓勵。

    文字|李海燕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 孫尚綺的《溯形Spur》像是一場追溯身體與音樂間時近時遠的軌跡之旅。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灰階童趣到大師經典 身體美學的執迷追求

    長年在歐陸發展,作品也備受肯定的編舞家孫尚綺,集舞者與編舞者於一身,坦言自己「對身體美學的追求非常瘋狂。」他這個冬天特地返台,帶來兩齣作品《Spur/溯形》與《攝影師》,分別與貝艾特.福瑞和菲利普.格拉斯的音樂互動,觀眾將可一覽他如何讓舞者身體與音樂馳騁、抗衡、遊刃有餘

    文字|樊香君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 蘇文琪的以彩虹紙為大型圓盤懸吊裝置的媒材,打造出舞台上太陽般真理的存在。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科學與藝術的共振 蘇文琪邁向創作新里程

    源於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駐村經驗,編舞家蘇文琪看到科學家以各種實驗數據分析物理現象,不斷自我批判,如藝術家面對創作,「科學家與藝術家很像,都提出未知的假設,用很多東西去佐證,追求真相,或事實。」在CERN探究微觀世界的研究中,粒子是科學家們的單位,蘇文琪也試圖將舞台元素分解為最小單位,《全然的愛與真實》回應了科學家研究假設所投入的信仰與執著。

    文字|張慧慧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六名舞者身穿緊身衣在極簡卻晦暗迷幻的場景中,鋪排生活的暗潮洶湧,控制/被控制、秩序/混亂……
    即將上場 Preview 以色列L-E-V舞團

    《強迫症之戀》 深情反覆的舞蹈詩句

    出身巴希瓦現代舞團的以色列編舞家莎倫.伊爾與其L-E-V舞團,將於十一月初首度訪台,演出《強迫症之戀》。舞作靈感來自患有強迫症的美國詩人尼爾.希爾伯恩朗誦自傳詩〈強迫症〉的影片,透過強烈的電子節奏與反覆持續的肢體編排,編舞家呈現了詩人內在的暗黑世界。

    文字|張慧慧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英國身障表演藝術家克萊兒.康寧漢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身障表演藝術家

    克萊兒.康寧漢 坦然面對自己的限制

    使用手杖超過廿個年頭,對英國障礙藝術家克萊兒.康寧漢來說,手杖不僅是生活中她賴以行進的工具,更是她身體的延伸,賦予她額外的能力,進而成為她藝術表現的創意源頭。年輕時的康寧漢,作品中大量使用歌唱、空中特技、與高難度的手杖技巧,彷彿是恨不得能證明自己的能力;然而到了將訪台演出的《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她所坦然展現的,反而是自己的諸般限制與非能力。

    文字|林農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不止於身體的奇觀創作者

    暑假結束了,秋天即將到來,兩年一度的「舞蹈秋天」也將隆重登場。今年除了有兩廳院駐館藝術家蘇文琪參與、有林懷民編舞的雲門新作壓軸,在此之前,讓我們先來認識幾位計畫造訪台灣的藝術家,他們如何將「編舞」的概念,拓展到整個演出的每樣細節,有如作畫般,於台上盡情揮灑,打造不可思議的舞台奇觀。他們不只是編舞家甚至也不覺得自己是編舞家。 曾與日本音樂家坂本龍一、狂言師野村萬齋合作的高谷史郎,其實出身於環境設計學系,最初接觸舞蹈,只是享受在劇場做實驗的感覺,認為舞台設計與裝置藝術或許沒什麼不同。而後,他發現了劇場裡有種奇妙的「時間軸」,並開始結合影像,以更多不同的方式創作,持續他獨特又神奇的實驗。此次來台的作品《靜╱止》即是一個對於時間的概念探究,英文名稱ST/LL,中間以斜線符號代替字母I,瞬間分隔出、切開了原是一體的文字、創造了兩邊不同的字母。有趣的是,在他的演出裡,即時影像投影與舞者一起在觀眾面前一前一後共舞;完全以水覆蓋的舞台,又成了上下的鏡像。人動了、一切也開始啟動。當一切靜止的時候,世界還有沒有時間? 另外,還有兩位「奧運級」的表演藝術家,也將帶來他們令人震撼連連的舞蹈作品。來自希臘的帕派約安努是二○○四年雅典奧運與二○一五年歐洲運動會開幕式導演,他的作品不只是一個「美」字可以形容,也不光是美,更充滿了詩意、帶著令人好奇的神祕,還有如史詩、如名畫般的哲思與深意。來自巴西、於十月應新舞臺藝術節之邀來訪的黛博拉.寇克,則是去年里約奧運開幕式的舞蹈總監,也曾擔任太陽馬戲導演。在她舞作中登台的巨型道具,將讓所有觀眾目瞪口呆,大風扇、攀岩牆與旋轉紡車,舞者不只是跳舞,還要賣命,受過高強度的訓練達到精準的肌力控制,超越自我,更完成奇想。 每年此時,也正是世界各大樂團公布新樂季節目的時候,都讓樂迷們伸長脖子、睜大眼睛,默默地想像與期待著。所以,在本月份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德奧、英法、中港澳等地,一七/一八樂季分別規劃了怎麼樣的系列演出;而台灣的西樂團與國樂團,又有些什麼主題呢?是耳目一新,還是毫不意外,順便也聽聽樂評人們有些什麼推薦和觀察分析。

    文字|黎家齊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 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
    特別企畫 Feature 希臘編舞家

    帕派約安努 自然無為 身體煉金

    希臘編舞家帕派約安努的父親是工匠,他自小接觸繪畫與雕塑等需要與真實物質相伴的創作媒材,即便從凝結時空的靜態視覺,到帕派約安努口中「透過流動的時間與空間生成能量」的舞台表演,不變的是其一貫對待「自然物質」的堅持。只是現在,油彩與雕塑原料成了「用肌肉、骨頭、皮膚等自然物質所組成的人體」。創作,對帕派約安努而言,代表他真正用雙手與身體工作。這般對於物質的執著,正如讓象徵物質神秘質變的「煉金術」成了他的創作隱喻。

    文字|白斐嵐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 高谷史郎
    特別企畫 Feature 日本導演暨裝置藝術家

    高谷史郎 動靜之間 書寫時間

    原本專攻建築與設計的高谷史郎,因緣際會加入了Dumb Type這個跨領域的表演團體,從此與劇場結下不解之緣。對他而言,劇場設計與裝置藝術最大的不同,就是「時間」,而即將訪台的作品《靜/止》,核心概念就是「時間」,他使用黑色的水覆滿地板,「時間跟一整面漂亮的平面成為一體的存在」,透過平靜水面上人的活動,讓人意識到時間的存在。

    文字|沈亮慧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 下墜的表演者
    特別企畫 Feature 高谷史郎親口解密

    《靜/止》奇觀幕後

    舞台上狹長的天幕,如魔術般映出一幅幅令人驚嘆的畫面:舞台上的演員被投影在螢幕上,彷彿正在下墜;長桌上的杯盤放大呈現,卻是難以想像的視角;台上舞者起舞,螢幕上的舞者也起舞,影像與真人間似同步非同步這些奇妙的圖像構成,是怎麼辦到的?

    文字|沈亮慧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 古佳妮
    特別企畫 Feature 中國編舞家

    古佳妮 慢工細磨 舞出生活的重量

    擁有長年道地且深厚的芭蕾與中國傳統舞蹈訓練,「好奇寶寶」古佳妮並不滿足於只當一位呈現精湛身體技巧與體系美學的舞者,她想要看到「人」,於是走上獨立編舞家的艱辛道路。即將於十一月帶著作品《插銷》訪台,這是古佳妮與舞者在沒有空調的排練場飆汗長達十個月的成果,透過翻玩日常物件,舞者身體重量的連續移轉,呈現人與人之間連環的因果關係。細工慢磨的成果,正是古佳妮生活的重量。

    文字|吳孟軒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 編舞家謝杰樺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編舞家

    謝杰樺 不斷提問 放舞自由

    在現今台灣舞壇中,具建築與舞蹈雙重背景的謝杰樺,作品強調以理性邏輯辯證作為創作出發點,讓他顯得分外獨特。近年作品高度關注權力關係的謝杰樺,新作《去自由》則聚焦於編舞家與舞者既拉鋸又合作、既控制又脫逃的互動關係,他透過不停對舞者提問,討論如何從關節與四肢的組成、骨骼與肌肉的對應關係、重心支撐的物理原理等概念,組織出一個個動作和舞句;也將編舞家與舞者的溝通模式,重新形成一個相互往返的動態過程。

    文字|吳孟軒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

    《夢與陰影》 帶著觀眾一起離地飛行

  • 檳城

    「檳城廟會」帶頭,啟動癸卯兔年演出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

  • 戲劇(曲)

    原創親子音樂劇《阿甯咕又闖禍了YA~》 透過父子互動看見家庭包容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