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剧场研究中心成立于一九二五年,最早是从三位个人收藏家的藏品开始的。但自从数年前文化部人事替换后连政策也转变,剧场研究中心也自二○一三年起「关门大吉」,所有藏品已由阿姆斯特丹大学接管,同时缩减为一个只有三位全职员工的特藏部门。中心目前处于低度运作状态,但仍维持协助出版戏剧年鉴和更新线上荷兰剧场百科全书,借由与「表演艺术媒体」宣传平台合作搜集各种制作资料。
对获国家文化部资助的捷克布拉格艺术与剧场研究中心来说,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剧场研究中心(Theater Instituut Nederland,TIN)曾经是其参考的楷模。这是当中心主管Ondřej Svoboda得悉我此次考察也会到访荷兰该中心时,他对我说的话。他似乎不知道该中心从六十人的规模萎缩为三人小团队的详情,但深表关注。
运作规模极小 但以专业方式管理藏品
谈到资源的持续性,特别是研究中心在国家支持下一方面「理所当然」,但同时也踏著钢索,如难以避免得提高中心的使用率这些量化指标;另一方面研究中心所须资源实在不少:软体如处理文献档案与藏品的专业人才、研究与活化使用的学术和创意人才,硬体如合适的展示与库存空间、线上资料库发展等,需各方面相辅相成,但在资源限制下只能看著办。
以布拉格的中心为例,扩展显然受空间所限,存档木柜或文件柜要添增和归纳并不容易,资料难免散落在中心不同角落,使用也不方便;同时老房子也未必能负荷整修成为专业整存文献与藏品的地方。现时资料存放虽在室内,但大部分并非是具恒温、防火、抗湿和防盗功能的专业储存空间。我参观图书馆时,看到很多出版年代久远的书籍只是放在高木架上,非存放在于合适环境中,在阅览室内也只见到暖管和移动式除湿机,对此阅览室主管也只能表示无奈,职员只说幸好当地天气不算潮湿尚能勉强应付。但存档的硬体条件如何全面提升是问题所在,这也是该中心一直不敢展开收藏剧场物件的原因之一。要保留历史的味道,显然不能只用古早方式。
荷兰剧场研究中心目前虽然运作规模极小,但所有藏品是在大学系统内以特藏(Special Collection)方式来管理,整存规格都是专业的,陆续新增的设施都是在如此规格下发展。中心策展人和藏品主管Hans van Keulen 一星期大部分时间,都在位于离市中心约卅分钟火车车程的大学特藏仓库办公室工作,仓库一般并不对外开放,因此中心的能见度、使用量、辐散力和活跃度显然与布拉格的剧场研究中心大相迳庭,然而这却也只是近年的事。在我启程赴欧前透过电邮与中心的表演艺术与媒体资料主管Gonneke Janssen联络时她道:「这是个长篇故事,见面时我再告诉你」。
政策改变规模缩减 处理馆藏也要抢救剧团物件
同样座落于市区的荷兰剧场研究中心办公室(tin.nl/)完全不难找到,位处运河旁风景优美;中心成立于一九二五年,早年是从三位个人收藏家的藏品开始——包括剪报、信件、文件、场刊和少量戏服——物件本来散落于城中不同地方,整存质素参差也未有固定开放的想法,直到一九五九年市政府介入把藏品集中管理,并由文化部支持,将其办公室、活动场地、仓库等设于离皇宫不远的一栋古典建筑物内,并开放予公众。Janssen说内里有一道非常漂亮的楼梯为人称羡,但自从数年前文化部人事替换后连政策也转变,政府对文化事务支援大幅减少,不单让当地超过廿个有历史的剧团停止运作,剧场研究中心也自二○一三年起「关门大吉」,所有藏品已由阿姆斯特丹大学(University of Amsterdam)接管(theatercollectie.uva.nl/search/simple),同时缩减为一个只有三位全职员工的特藏部门。现在那栋古典建筑物仍在但物是人非,当时中心应对这个关键转变,除了要处理大量馆藏的转移外,剧团结业也令很多资料面临散失的危机,既要内部自救也要外部抢救。「Appel剧团」是当时结业的剧团之一,成立于一九七○年代;中心在得知消息后点算馆藏内有关该团剧现存档的物件,和对照建议收藏但尚未获得授权的物件清单,最后在它关门前再接收了四十件戏服。
她所提及的建议收藏清单虽是临时整理但并非全无基础,中心现存最早的藏品可以追溯至一七○○年,发展期间也看资源状况和需要,走访不同剧团、收藏家、拍卖会收集藏品;同时中心每年都会邀请专家包括剧评人和制作人等,就目前每年超过一万五千个制作中,选出认为具代表性的一百个,并列举当中值得收藏和整存的设计或物件。Janssen说「具代表性」也不容易定义,某制作在表演上可能很不济,但其演出的设计或物件却未必全无整存意义,它可能是某设计师的重要作品。负责馆藏的专业团队会按这份年度清单,预先知会剧团保留和捐献物件,有些物件可能因重演需要不能即时获得;中心会以五年为一阶段逐步收集。当然现在中心规模有变,能做的也未必如以往般全面。
维护线上剧场百科 结合媒体搜存大量资料
TIN表面上缩写不变,中间的「Instituut」却成了「in」,研究中心的低度运作意思一转成了「剧场在荷兰」。这说法依然可取,因中心目前也维持协助出版戏剧年鉴和更新线上荷兰剧场百科全书(theaterencyclopedie.nl/)。网页记录了自一九○○年至今在当地上演的剧场「作品」首演资料,根据网页所说目前包含条目逾七万五千条;上述所说的全年制作名单,也是在网页内撷取。Janssen表示,内部资料库所载的制作则超过十万条,结构是九○年代中心向英国皇家歌剧院取经的成果,记录涵盖由全职剧场工作者参与的专业制作,包括戏剧、舞蹈、音乐剧场、木偶戏、马戏和默剧。每个制作的基本资料包括名称、制作人或单位、上演日期和场地——对年代久远的作品来说,这些可能就是仅能掌握的资料——此外就是作品在不年度剧季上演的次数、创作人员、评论和剧照资料,如有相关藏品如戏服、设计图和模型等也会同步载录。
百科全书内另外两个重要分类是「人物」和「制作人或单位」,各载录条目超过一万,人物包括不同剧场岗位如演出、创作和设计人员,制作人或单位则是起动制作的灵魂角色,这在当地剧场是很重要的资料。以上资料全都超连结,读者基本上可找到某位演员曾经参与过的「所有」制作──这当然是指就目前中心所能找到的资料而言──百科全书也设立登记制度,经核准后的登记者可以有限度修订资料或提供讯息,让剧场工作者和爱好者也可以参与历史整合的工作。
我问Janssen以目前团队的规模而言,如何处理大量制作资料?她说中心现在与「表演艺术媒体」(Theaterkrant)合作,它是一个宣传平台,每个制作都想在此平台嚗光,间接接收了相当完备和当下的资讯;剧场研究中心教授「表演艺术媒体」员工如何把资料输入由中心负责管理的百科全书资料库内,Janssen则负责核对资料。媒体有撷取资料的限制,即使它是剧场年鉴的出版单位,但也要由中心一方提供资料。此举让大量资料的累积,即使有商业运作的媒体介入支援,但资料依然是属于中心的文化资产与资本。
文字|陈国慧 香港剧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