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语言舞团自一九九三成立至今已满廿五年,谢幕作《如梦,看云去》将以「演」「展」结构缔结圆满句点。此作亦是艺术总监杨桂娟「舞蹈从书法中探索」系列的三部曲,丰富的跨域语汇,融合国际知名的日本禅性舞者Miyoko Shida经典作品;同时邀请艺术家陈长志以舞团影像史料策画「后巴别,组合语言」装置文件展,传达人生历经挫折的韧性与淬炼。
组合语言舞团25周年展演《如梦,看云去》
10/27 19:30 10/28 14:30
新庄文化艺术中心演艺厅
一九九六年起,杨桂娟展开舞蹈与书写摸索,最初「以身为笔」训练肢体,再从书法、女书、绣字语言等面向,逐步衍生书法专题,曾被美国《村声》杂志形容为「现代西方的外在包裹著东方的精神」。《如梦,看云去》以二○一四年《如梦》为基,撷取苏东坡《念奴娇》为题,酝酿三年集大成,杨桂娟说:「对我而言已经不是美学,而是蕴含生命的哲理。」
一根鸟羽的轻灵 促成台日跨国合作
杨桂娟两年前在网路看过Miyoko演绎瑞士新马戏公司经典舞作Sanddorn Balance的影片,对这位曾与国际名导罗伯.威尔森合作的日本禅性舞蹈家印象深刻。「影片中借由平衡羽毛的动作,感受到重量与慰藉。」这种定静的坚毅吸引杨桂娟,今年二月透过一张剧照,邀请Miyoko首度来台演绎其代表作。沟通时发现两人的创作观念类似,「我和Miyoko聊天,了解彼此的生命处境。」杨桂娟说自己透过舞蹈寻找真实,始终相信动因清楚了,舞者的状态才清楚。
《如梦,看云去》以云的意象切出八段场景:〈云幻〉、〈云漫〉等凝结流动姿态,隐喻人在不同阶段遭遇困境,思考存在的意义。合作十多年的舞者杨琇如以水袖慢舞于沙丘展开提问:我怎么来?我该往何处去?杨桂娟围绕自然万物,著重材质与物件的真实性,「比如音乐,我想要乾净的流水声,就像深山的溪流,沿著山坡潺潺而下。」她从故乡花莲、板桥等台湾各地拍摄了十三根棕榈枝,棕榈枝在舞作中具象征意义,以此构筑出形骸通道,终幕压轴现身的Miyoko,将以一片白羽毛的安放与抽离,突显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影像纪录文件展 呈现廿五年舞团轨迹
自许为艺术教育的创作者,杨桂娟从创团以来持续和年轻创作者合作,多年来培养出相知相惜的高度默契,记录「组合语言」舞蹈影像长达十五年的旅德艺术家陈长志,最初就是在学校结识。杨桂娟回忆:「那时长志是美术系的学生,常跑来舞蹈系拍照。」这次她也邀请其策划廿五年的影像纪录文件展「后巴别,组合语言」,挪用巴别塔(Babel)文明摇篮的符号,表述舞团作为表演艺术平台,组合各领域新秀、促成多元文化的象征意涵。
「我和古名伸同一批从美国回来,当初成立舞团就是希望能汇聚资源,陪伴年轻创作者往前走下去。」如今完成阶段性任务的「组合语言」,将以谢幕展演划下休止符。《如梦,看云去》的终场在Adagio慢板舞段后,仅留一道太阳的圆满,六十岁的杨桂娟说:「我是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我觉得相信很重要,相信太阳永远都在我身边照拂,就可以走到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