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白歌》呈现出一种直接的、直观的、无须经过太多诠释的力量,将此深沉多感而引人省思的题材,拿捏得恰如其分。(唐健哲 摄 再拒剧团 提供)
戏剧

唤醒历史的声音

评再拒剧团《明白歌》

台上以白炽的灯光、充满回音的音场,接连充斥著枪声、齿轮声、脚步声等各种声响,混合一体,建立起审讯现场的诡谲气氛,同时仿佛直观地让观众从听觉的路径,进入了受审当下浑沌且迷离的状态。此戏不借由打造写实情境来让观众旁观,看似抽离,但事实上是更直接地浸入观众感官,不仅让这场白色梦魇侵入人心,如此不断回荡的共感更进一步地让声音成了串合各零散故事、记忆碎片的主线。

台上以白炽的灯光、充满回音的音场,接连充斥著枪声、齿轮声、脚步声等各种声响,混合一体,建立起审讯现场的诡谲气氛,同时仿佛直观地让观众从听觉的路径,进入了受审当下浑沌且迷离的状态。此戏不借由打造写实情境来让观众旁观,看似抽离,但事实上是更直接地浸入观众感官,不仅让这场白色梦魇侵入人心,如此不断回荡的共感更进一步地让声音成了串合各零散故事、记忆碎片的主线。

再拒剧团《明白歌》

9/22  台北 景美人权园区白鸽广场

近年来,转型正义的相关议题不只逐步在社会上发酵,也成了剧场内的展演主题。同党剧团《白色说书人》与饕餮剧团《白噪音》,皆以台湾白色恐怖时期为作品背景或灵感,并以不同的叙事策略及展演形式来呈现,或还原,或转译,或以肢体演绎,或诉诸情感。两者皆以「白」为题,一方面加强了加害者的压迫,另一方面呈现出受难者的怖惧与清白,点出了白色兼具哀悼与纯净的双重意象。同样以白为题的,还有甫落幕的再拒剧团新作《明白歌》,以一种既亲近又疏离的音乐说书形式呈现,融合了复古的念歌和充满象征的表演,在景美人权园区这个贴合作品意义的地点,召唤起了历史记忆的幽魂。

回归民间叙事型态  通俗而不媚俗

户外搭起了棚子,里头摆了几张椅子作为观众席,舞台上摆设简单,仅有桌椅、投影幕,还有上头写著「明白歌」的几道背帘,以及几个中性的气球。整场演出由刘淑娟、洪健藏两位演员身兼说书人,佐以蒋韬、曾伯豪两位乐师的念唱,四人身穿白衬衫、黑长裤,以中性的基调,以国语、台语、客家话等不同方言,切换于诸多角色身分和状态间,信手捻来穿梭于断裂而独立的时空里,共同演绎、串织起一段段看似没有关系却共有白色恐怖主题的实例故事。

于此外台空间里,台上的人说书,台下的人听书。内容取材自多处有关白色恐怖的档案,包括自白书、遗书、报告、笔录、信件、回忆录等,以章回体来呈现,回到了说书的原貌,借由演员们时而旁观且中立的口吻表述,将演出回归到了一个最仿古、最原初的叙事型态,以历史的型态来讲历史。时而演员化身为当事人,看似以示意的方式来将观众引入情境,但每段之间却又在一旁的投影幕上显示标题,所彰显的是表演者当下说书的状态,而非刻意重现悲惨情景而催人热泪。就形式上来看,口述留给了观众许多想像空间,避免了可能消费受难惨状与恐惧所带来的猎奇和刺激,而且如此回归民间的叙事型态,通俗而不媚俗,不会因流于形式虚浮而显得哗众取宠,而是呈现出一种直接的、直观的、无须经过太多诠释的力量,将此深沉多感而引人省思的题材,拿捏得恰如其分。

直接浸入观众感官  声音串合故事与记忆

要传递如此民间说唱艺术的力量,声音扮演著极为重要的角色。两位乐师以月琴、二胡、吉他等乐器,念唱夹杂,时而念歌,时而民谣,以简而易懂的歌词,传颂著朴实又深刻的感受。与音乐的简朴所对比的,是极具高压冲突的情境。前半段演出中,夹衬了略带轻松的综艺桥段,刻意以略带幽默、调侃的方式,突显了当时什么奇怪借口都可任意将人罗织入罪的荒谬景况,将此戏带出了另一层色彩。后半段的演出中,声音更进一步地成了重建过去回忆、触动当下感受的叙事工具。例如,台上以白炽的灯光、充满回音的音场,接连充斥著枪声、齿轮声、脚步声等各种声响,混合一体,建立起审讯现场的诡谲气氛,同时仿佛直观地让观众从听觉的路径,进入了受审当下浑沌且迷离的状态。此戏不借由打造写实情境来让观众旁观,看似抽离,但事实上是更直接地浸入观众感官,不仅让这场白色梦魇侵入人心,如此不断回荡的共感更进一步地让声音成了串合各零散故事、记忆碎片的主线。

就美学的观点来看,此作不卖弄悲情、以声音转化情绪的展演策略相当成功。不过,内容上除了提供更多实例、受难不分本省外省的教育意义之外,观点仍多聚焦于被害者。但,究竟这加害系统是如何构成的?加害者的心理又是如何生成的?当时的历史氛围、世界局势是怎样的情况?冷战与后冷战时期的脉络为何?这些种种可能产生的矛盾,或许才能以更多面、更宏观地来探讨转型正义,进而延伸展开关于历史、政治与人性的深沉对话。

 

文字|吴政翰 台大戏剧系、台北艺术大学剧场设计系讲师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