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祈与王墨林(汪正翔 摄)
跨界对谈 关于情感,我们想说的是…… 王安祈X王墨林

爬梳观众面貌,重塑剧场历史

两厅院35周年系列活动「平行剧场——轨迹与重影的厅院 35」由文件展、展演与论坛3部分组成,论坛以「情感」、「自由」、「实验」、「世界」4组关键字为主轴,首场邀请台湾当代戏曲灵魂人物王安祈老师,与长期耕耘小剧场的王墨林老师共同主讲,两位主讲人在关键字「情感」命题之下,生动细述由台下观众成为创作者的历程,其中交叉环境与个人历史,不时引起现场热烈反应。论坛也期待透过感性视角的对望与回看,揭露在小剧场与传统戏曲的剧场时空里,观众与创作者情感交流上的同质性,并借此对台湾近代审美脉络的发展与流变进行整理。

两厅院35周年系列活动「平行剧场——轨迹与重影的厅院 35」由文件展、展演与论坛3部分组成,论坛以「情感」、「自由」、「实验」、「世界」4组关键字为主轴,首场邀请台湾当代戏曲灵魂人物王安祈老师,与长期耕耘小剧场的王墨林老师共同主讲,两位主讲人在关键字「情感」命题之下,生动细述由台下观众成为创作者的历程,其中交叉环境与个人历史,不时引起现场热烈反应。论坛也期待透过感性视角的对望与回看,揭露在小剧场与传统戏曲的剧场时空里,观众与创作者情感交流上的同质性,并借此对台湾近代审美脉络的发展与流变进行整理。

「平行剧场——轨迹与重影的厅院 35」论坛——「重访关键:情感」对谈

时间:2022/10/21  19:00-21:00

地点:台北 国家两厅院表演艺术图书馆

汪俊彦(以下简称汪):今天邀请到王安祈老师与王墨林老师,他们作为观众跟参与剧场制作经验都非常长。1987年10月两厅院成立时,王墨林老师在三芝飞碟屋那边制作了一出戏《拾月》。当天风雨交加,观众还是到场了,是什么力量让这群观众到那里去?我们有什么机会认识观众是什么?观众对于舞台状态当中的某种强烈交流跟回应,让情感变成可以帮我们去打通、连结所有各式各样在舞台、剧场空间发生的事情,重新找到阅读各种状态的可能性。让我们欢迎大墨(编按:王墨林)。

王墨林(以下简称墨):「情感」不只是观众,也是戏剧工作者在剧场面对的事。首先我想从70年代出发,当时作为观众的一分子,那时在表演艺术界发生的几件事,对我们这一代文青影响很大。

第一件大事是云门舞集在1973年成立,这是我70年代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记忆,林怀民用音乐及身体的姿态,叠合出一种幽幽然的文化意境,透过了直觉融合到自我理念,从而表现了一个身体化的世界。可以用「情动力」,英文是affection这个字,情动力比理性更具有一种行动力、创造力。70年代重新定义有别于在戒严党国时代的抽象中国,在跟西方现代舞迥然不同的戏曲间,找到了一些联系,是有意为之的一种美学上的探索。

另外还有张晓风现象。张晓风组合了当时现代主义的舞台设计者聂光炎,以及黄以功导演,共同合作了古代民间传说叙事剧场《和氏璧》、《除三害》等等。70年代对古代的想像表现出自然主义的唯情论,80年代兴起、从日本白虎社来台湾演出掀起的舞踏热潮,到90年代演变为身心灵舞蹈的风潮,逐渐一步一步建构出台湾现代剧场,乃至于全然脱离了唯情和理性辩证的可能性。这套把生命抹上神秘色彩的形而上学,我们可以说是台湾现代剧场的启蒙。

80年代小剧场同时也发生兰陵剧场的《荷珠新配》、临界点剧团改编京剧《白蛇传》的《白水》,一直到了当代传奇剧场首演《欲望城国》掀起年轻人认同的高潮。还有80年代的优剧场,在在说明大众在观赏上的感情,仍离不开对古代的想像力这支脉络。直到现在,我们仍然看到南北管、昆曲、京戏、歌仔戏到豫剧,都让我们这一代的文青受到很大的感召。

我们看到70年代一直到现在所积累的审美经验,它是由历史的传承所积累出来的,不只是一种文化记忆的再现,而是通过身体的技艺呈现的身体姿态,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姿态。

但是技艺只是技艺,在剧场里面真正的表现,仍然需要用情动力,运用情感制造一种身体的感性。现在剧场里面大量地用电脑绘图、影像等等。可是在剧场真正的表现,还是要用一种情感的生产来制造一种身体的感性。我的记忆是从70年代开始。我发现我们都忽视了观众的审美经验积累的脉络,谈剧场一定要跟这样一个广大的观众来发生一种连结,而不只是谈导演或演员而已。

汪:若有机会重塑观众的面相,我们有可能对于当时的剧场,产生更多的认识。接下来有请安祈老师。

王安祈(以下简称祈):我回应一下大墨老师。7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但我们政治外交上退出联合国、跟美国断交,以前都是追随在西方的文明之后,可是突然之间,我们被抛弃了,我们有没有自己的文化价值是70年代的每个人都关心的事情,也可以说是台湾第一度的本土化,而这跟90年代以后的本土不太一样,像云门、雅音、兰陵,这几个剧团在70年代的成立,我们关心的是从西方回看自身,可是回看的过程中,整个中国囊括在内。今天在台湾文学史的研究上,也都确认70年代是台湾的文艺复兴,我们在寻找自己的价值,不再是一切追随西方之后。

接下来我想借由我自身的脉络跟各位谈一下我对戏曲的理解,以及台湾京剧的发展。

我在娘胎里面就开始听戏,我的母亲特别喜欢看李少春的戏,七七事变我妈一个人被塞上火车,她只带了李少春跟侯玉兰的签名照片,是传家之宝。5岁时父亲给我买了第一张黑胶唱片《罗成叫关》,我听了后知道人间有种情感叫悲怆;小学的国文课本选了很多祭文,这些东西我背不起来,可是我放一张京剧唱片,就可以把这些祭文、墓志铭背得滚瓜烂熟。我每次听《孙尚香祭长江》,张君秋一开口仿佛让我们听到了整个蜀汉三国的悲情,听这个让我把课文都背好了,京剧的音乐对我来讲有这样一种强大情感的力量。

而后在中学时,从俞大纲的新编《绣襦记》里得到爱情的启蒙。我那时候小学刚毕业,看得感动得不得了。我在1个月内看了9次的《绣襦记》,我到处打听剧团何时劳军,跑到每个场合看,每次就背、出来就抄,终于完成一个完整的手抄本,奠定了后来编剧写唱词的基础,后来我就跟小陆光结下很深的因缘,包含结识大墨老师。

我在台大中文系经历了我们的70年代。1985年,我博士论文口试完毕,躺在沙发看雅音小集的郭小庄颁奖,我家门铃就响了,郭小庄就在我面前。她8月有一出雅音小集的戏要演,可是她觉得剧本要改,但那位编剧老教授生病住院,就来找我。我知道这个工作很急迫、责任很重,可是我也一口答应下来了,接下来陆光国剧队的朱陆豪来找我,每年军中10月的竞赛戏,他要演陆文龙,想找年轻编剧试试看。我就同时在那个时候编了一个创新的雅音的戏,跟传统的陆光国剧队的陆文龙,然后我就在陆光国剧队见到大墨老师。

吴兴国也在陆光,我们完全是同辈的人,大家都感受到我们要把京剧做出不一样的样子。后来吴兴国《王子复仇记》找我编,莎士比亚我实在不懂,编完以后,某天我就跟我妈妈、先生还有我的孩子,当时不到2岁,在永康街碰到大墨老师。大墨老师就站在路上骂了我两个钟头,非常严肃地跟我说莎士比亚是什么,对我来讲,是一个很震撼的教育,自己没有感情、没有由衷感情的东西不要碰,大墨老师这么执著的精神让我印象非常深。不过今天他很慈祥。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王安祈

剧作家、剧评家、戏曲研究学者,2005年国家文艺奖得主、2019年传艺金曲奖特别奖得主。致力推动台湾戏曲现代化,曾与雅音小集、当代传奇剧场合作,2002年起任国立国光剧团艺术总监暨编剧,累积京昆剧本30余部。

王墨林

剧场导演、文化批评者,2019 年国家文艺奖得主。1980年代起投身解严前后台湾小剧场运动,创作至今。曾策划《拾月》、《驱逐兰屿的恶灵》、《TSOU.伊底帕斯》等制作。1991年成立前卫艺术团体「身体气象馆」。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