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艺术家Jaha Koo(林韶安 摄)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韩国全才艺术家

Jaha Koo 在不同的世界游移,创造自己的独一(上)

收集完Jaha Koo(具滋昰)《悲剧三部曲》的观众,或许都会觉得自己对这位来自韩国、现居比利时的创作者,有一定程度的熟悉。看著他在不大的舞台,侃侃而谈复杂的韩国殖民史与当代社会现况,搭配自身成长经历,连音乐、声音,甚至是影像素材,都是这位多才艺术家一手搞定。从内容到形式、情感到论述,皆显露独特印记。

素昧平生的我们,在只有简单萤幕、讲桌的黑盒子里,听见他与外婆相处11年的童年,有山有海的乡间经验,带著南部方言来到首尔读书,爸爸为了要「矫正」他的腔调、让他能说「标准」首尔腔,而要求他加入戏剧社团这种「传统亚洲父母根本不想要小孩碰的课外活动」(老一辈对腔调政治的焦虑,相信台湾社会一定也感同身受),从高中戏剧社到大学戏剧系,觉得自己真心想做的「剧场」与学校体制愈离愈远。2011年离开韩国,在阿姆斯特丹继续寻找创作的容身之处,然而却又开始回过头来,进一步深究属于自己的文化脉络。

很难想像,坦然分享这么多内在冲突的Jaha Koo,本质上「对舞台表演有著很大程度的抗拒」。他拒绝定义自己是「表演者」,而改以「创作者」自称。「我原本还打算让另一位演员来演《电子锅》,但试演时觉得行不通,毕竟这个故事太个人了,还是硬著头皮自己来演。」Jaha Koo说,「况且,这种台上台下共享的亲密感,正是这出戏最重要的精神。」

如此排斥却如此自在,甚至还有点享受——这很矛盾吗?或许吧。但矛盾也是触发创作的必要动力。正如他在阿姆斯特丹就学时初试啼声之作《你卷(剪)舌了吗?》,剧中探讨韩国社会的英语焦虑,我们却依然得在访谈中放下各自母语,努力在他人语言中彼此靠近——事实上,久居欧洲的Jaha Koo戏里戏外也早已习惯用英语分享创作,虽然他总说自己英语说得不太好。也因此,在Jaha Koo身上,依稀可感受到某种「定位不明」,或说「拒绝属于」,在不同的世界游移,创造自己的独一。

矛盾:让「剧场」成为传达理念的语言

向来以真人演员为本位的韩国剧场,始终让Jaha Koo水土不服。他的剧场,更像是要容纳所有自己「想要」的可能性。

谈起音乐、眼神猛然闪起奇异光芒的Jaha Koo,选择了剧场。高中毕业没马上进大学,反而开始玩音乐、做DJ的Jaha Koo,选择了剧场。讨厌表演的Jaha Koo,选择了剧场。发现韩国的实验前卫演出,大都来自视觉艺术领域,Jaha Koo依然选择了剧场。

矛盾。正如他在大学戏剧系专业分科如表演、导演与设计之间找不到合适类别,于是选了戏剧理论,「更有弹性,好像做什么都可以。」——尽管Jaha Koo心中的剧场,与外在环境很不一样,他依然坚持「剧场可以是这一切」,而且亲身亲力地实践。

然而,矛盾并未因此消失。在欧洲的确更接近自己想要的剧场形式,得以脱离韩国剧场的僵化体制,但他却又时常在创作中关注韩国社会摆脱不了的殖民痕迹。矛盾中的矛盾。最后,这些矛盾成为《你卷(剪)舌了吗?》、《电子锅》与《韩国西方剧场史》3个作品,名为《悲剧三部曲》。台上独自一人(偶有电子锅机器人或唱盘陪伴),说著音乐、影像和故事串起的展演式剧场语言,有种充满内在纠结的孤绝,却能在每个现代社会轻易唤起共鸣。

韩国全才艺术家Jaha Koo 在不同的世界游移,创造自己的独一(下)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Jaha Koo

韩国剧场制作人、摄影师及作曲家。

创作常见于多媒体和表演艺术之间,作品中都含有自创的音乐、影像、文字及舞台装置设计,所呈现出来的作品也都紧密围绕著政治、历史及个人议题。

自2014年起创作《悲剧三部曲》,首部曲《你卷(剪)舌了吗?》,是在阿姆斯特丹DAS Theatre 就学时的作品,并于2015年在苏黎士艺术节首演。二部曲 《电子锅》则是于2017年的奥地利的史戴尔秋季艺术节首次登台,并于2018年来台演出。最后一部《韩国西方剧场史》于2020年夏天首演。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